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总要求,足见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却始终没能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
首先,朗读时间安排不足。一节课45分钟,学生平均朗读时间不足5分钟,朗读过程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蜻蜓点水”,“雁过无痕”。例如,在整体感知的环节里,要求学生读准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但常常是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读完,教师就“鸣金收兵”,然后转入下一环节,于是朗读训练沦为阅读教学的一个无效过渡。
其次,朗读过程流于形式。其实,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以读为本”,于是高举“读”字大旗,设计了朗读、默读,自由读、集体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形式,但是读前没要求,读中没指导,读后没点评,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仅无效,而且还会因为目的性的缺失而使学生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
再次,朗读指导简单生硬。常见一些教师在训练朗读时单纯嘱咐学生“注意把握作者的感情”,“读出什么什么样的语气”,等等,诸如此类的“指导”无异于隔靴搔痒,既不能集指导、练习、提高于一体,也不能熔体会、理解、感悟为一炉,最终结果只能是高耗低效。
那么,怎样才能把好朗读训练这一关,让初中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有效课堂呢?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平台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注意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如《理想》、《散步》等。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朗读训练的平台,将朗读训练的机会还给学生,精讲多读,品味揣摩。特别是指导学生通过对经典词句的品读,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读出感情,从而完成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
二、帮学生树立训练的“靶子”
先通读课文,此前可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读中知其大略,这是感知的基础。初读后,再次阅读课文,这次的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思路,感知主要内容。最后细读课文,揣摩语言,鉴赏文字美。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速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进入语境,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三、教学生有效朗读的方法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简单的评价,而要“授之以渔”,特别是向学生精心传授朗读技巧。
1.注意停顿和重音。停顿是语句的间歇,一般分为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和心理停顿。因此,要指导学生停顿位置和停顿时间依具体需要而定。对于重音的确定,一般是需要强调突出的词语重读,调节、辅助性的词语轻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重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轻读。
2.读出语气,读准语调。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语气包含两类,即作品中人物语气和叙述人语气。当然,读出语气的前提是要读准语调,语调是指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行的变化,有了这些变化,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感觉,也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3.指导学生读思结合。这里说的“思”包含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与文本相对应的画面。例如,在指导学生诵读沈复的《童趣》时,如果能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幼年时的作者“戏耍”蚊子和“鞭打”蛤蟆的情景,则学生对文章的主题理解会更深刻。
四、给学生做好朗读的示范
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的同时,配合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形象可感,言传身教,常常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所以说,范读不可忽视,它仍不失为朗读训练的有效途径。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朗读的目标,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朗读训练,我们一定会创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首先,朗读时间安排不足。一节课45分钟,学生平均朗读时间不足5分钟,朗读过程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蜻蜓点水”,“雁过无痕”。例如,在整体感知的环节里,要求学生读准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但常常是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读完,教师就“鸣金收兵”,然后转入下一环节,于是朗读训练沦为阅读教学的一个无效过渡。
其次,朗读过程流于形式。其实,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以读为本”,于是高举“读”字大旗,设计了朗读、默读,自由读、集体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形式,但是读前没要求,读中没指导,读后没点评,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仅无效,而且还会因为目的性的缺失而使学生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
再次,朗读指导简单生硬。常见一些教师在训练朗读时单纯嘱咐学生“注意把握作者的感情”,“读出什么什么样的语气”,等等,诸如此类的“指导”无异于隔靴搔痒,既不能集指导、练习、提高于一体,也不能熔体会、理解、感悟为一炉,最终结果只能是高耗低效。
那么,怎样才能把好朗读训练这一关,让初中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有效课堂呢?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平台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注意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如《理想》、《散步》等。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朗读训练的平台,将朗读训练的机会还给学生,精讲多读,品味揣摩。特别是指导学生通过对经典词句的品读,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读出感情,从而完成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
二、帮学生树立训练的“靶子”
先通读课文,此前可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读中知其大略,这是感知的基础。初读后,再次阅读课文,这次的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思路,感知主要内容。最后细读课文,揣摩语言,鉴赏文字美。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速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进入语境,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三、教学生有效朗读的方法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简单的评价,而要“授之以渔”,特别是向学生精心传授朗读技巧。
1.注意停顿和重音。停顿是语句的间歇,一般分为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和心理停顿。因此,要指导学生停顿位置和停顿时间依具体需要而定。对于重音的确定,一般是需要强调突出的词语重读,调节、辅助性的词语轻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重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轻读。
2.读出语气,读准语调。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语气包含两类,即作品中人物语气和叙述人语气。当然,读出语气的前提是要读准语调,语调是指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行的变化,有了这些变化,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感觉,也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3.指导学生读思结合。这里说的“思”包含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与文本相对应的画面。例如,在指导学生诵读沈复的《童趣》时,如果能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幼年时的作者“戏耍”蚊子和“鞭打”蛤蟆的情景,则学生对文章的主题理解会更深刻。
四、给学生做好朗读的示范
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的同时,配合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形象可感,言传身教,常常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所以说,范读不可忽视,它仍不失为朗读训练的有效途径。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朗读的目标,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朗读训练,我们一定会创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