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做好基础护理工作,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基础护理操作。结论: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坚持护理操作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重点搞好基础护理,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
【关键词】院内感染;促发因素;基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86-01
医院内感染是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国家《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明确规定:100张病床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分别低于7%、8%和10%;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分别低于1%、0.5% 和0.5%。由此可见,医院内感染不可能完全避免。发生院内感染不但会给患者增添额外的痛苦,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护工作负担,常使患者达不到预期的疗效,甚至造成死亡。有关患者安全的研究组织Leafrog最新一项调查表明,高达87%的医院都未能坚持遵循院内感染预防措施。[1]因此,通过医护人员的规范行为有效预防院内感染迫在眉睫。
1 医院内感染促发的主要因素
1.1 管理因素
1.1.1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硬件实施不到位 做到医院感染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果缺少资金的支持,硬件实施很难到位。许多基础设施不能进行改造、建筑布局不合理、分区不明确的状况。
1.1.2 管理体制薄弱,制度不够健全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薄弱,虽然部分医院已经建立感染管理网络组织,但缺少可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实施方案。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结构不合理,数量明显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管理职能。
1.2 主观因素
1.2.1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医院普遍存在着消毒观念淡漠,重视医疗而轻消毒、轻监测,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护士打针时不戴口罩、操作前后不洗手的现象仍存在。笔者2010年1-9月对我院医务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评估,通过200次观察。结果显示,在与患者接触后,医务人员的正确洗手率只有63%;有 25%的护士说不出常用消毒液的使用浓度,经监测有个别医务人员手上的细菌数高达1250cfu/cm2,有个别手上检出绿脓肝菌。
1.2.2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处理不当 有的科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用品(如注射器、输液管、吸氧管、胃管等)用后没有进行初步毁形、分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甚至有乱扔乱放现象,个别科室无菌医疗用品的存放和使用不符合要求。
1.3 客观因素
1.3.1 侵入性操作因素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1.3.2 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实际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这一国际水平。抗生素滥用促使二重感染的发生,应用时间越长,越易导致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感染机会增多。
2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医院管理。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2]。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2.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2.1.2 完善病种管理。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2.1.3 完善区域化管理。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2.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2.2 加强对消毒隔离工作措施的落实。
2.2.1 认真贯彻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护理人员要树立无菌技术操作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防止交叉感染,发现传染患者要及时登记、报告、隔离治疗。
2.2.2 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从医院感染、保护病人健康出发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2.2.3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2.4 学会洗手,加强手的消毒。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
2.3 严格探视制度,加强卫生宣教。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感染知识教育是我们护理工作者的责任,病区应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医护人员应介绍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的知识及防止措施,使患者及家属懂得感染的危害性及预防办法,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减少感染的机会。
2.4 尽可能减少侵袭性操作。
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
2.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总之,做好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全体医护人员是关键。只要严格遵循以上规则,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参考文献:
[1] 何志娟,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3(2):76.
[2] 张 彦,冷琼芳等.治疗室空气细菌与医院感染细菌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2):14-15.
【关键词】院内感染;促发因素;基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86-01
医院内感染是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国家《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明确规定:100张病床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分别低于7%、8%和10%;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分别低于1%、0.5% 和0.5%。由此可见,医院内感染不可能完全避免。发生院内感染不但会给患者增添额外的痛苦,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护工作负担,常使患者达不到预期的疗效,甚至造成死亡。有关患者安全的研究组织Leafrog最新一项调查表明,高达87%的医院都未能坚持遵循院内感染预防措施。[1]因此,通过医护人员的规范行为有效预防院内感染迫在眉睫。
1 医院内感染促发的主要因素
1.1 管理因素
1.1.1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硬件实施不到位 做到医院感染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果缺少资金的支持,硬件实施很难到位。许多基础设施不能进行改造、建筑布局不合理、分区不明确的状况。
1.1.2 管理体制薄弱,制度不够健全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薄弱,虽然部分医院已经建立感染管理网络组织,但缺少可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实施方案。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结构不合理,数量明显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管理职能。
1.2 主观因素
1.2.1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医院普遍存在着消毒观念淡漠,重视医疗而轻消毒、轻监测,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护士打针时不戴口罩、操作前后不洗手的现象仍存在。笔者2010年1-9月对我院医务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评估,通过200次观察。结果显示,在与患者接触后,医务人员的正确洗手率只有63%;有 25%的护士说不出常用消毒液的使用浓度,经监测有个别医务人员手上的细菌数高达1250cfu/cm2,有个别手上检出绿脓肝菌。
1.2.2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处理不当 有的科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用品(如注射器、输液管、吸氧管、胃管等)用后没有进行初步毁形、分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甚至有乱扔乱放现象,个别科室无菌医疗用品的存放和使用不符合要求。
1.3 客观因素
1.3.1 侵入性操作因素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1.3.2 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实际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这一国际水平。抗生素滥用促使二重感染的发生,应用时间越长,越易导致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感染机会增多。
2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医院管理。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2]。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2.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2.1.2 完善病种管理。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2.1.3 完善区域化管理。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2.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2.2 加强对消毒隔离工作措施的落实。
2.2.1 认真贯彻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护理人员要树立无菌技术操作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防止交叉感染,发现传染患者要及时登记、报告、隔离治疗。
2.2.2 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从医院感染、保护病人健康出发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2.2.3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2.4 学会洗手,加强手的消毒。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
2.3 严格探视制度,加强卫生宣教。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感染知识教育是我们护理工作者的责任,病区应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医护人员应介绍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的知识及防止措施,使患者及家属懂得感染的危害性及预防办法,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减少感染的机会。
2.4 尽可能减少侵袭性操作。
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
2.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总之,做好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全体医护人员是关键。只要严格遵循以上规则,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参考文献:
[1] 何志娟,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3(2):76.
[2] 张 彦,冷琼芳等.治疗室空气细菌与医院感染细菌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