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龙兴寺造像,青州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馆。这些曾湮没千年、来自时光深处的造像,以其特有的“青州微笑”,感染着每一个有缘谋面的人
站在山东青州博物馆北楼二层的佛教石刻展厅中,我对着东魏贴金彩绘石质菩萨立像凝视许久。
她有着1.64米的标准身高,体态秀颀,面庞圆朗,鼻梁高挺,眉目清秀。她头戴宝冠,身着盛装,双肩垂下的披帛上雕刻了极为精细的璎珞,“百褶裙”的裙摆如丝绸一样轻盈。她的双臂已经残缺,但那种残缺如同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有一种格外惊心动魄的美。她嘴角微微上扬,嫣然而笑。
陪同参观的朋友说,这尊菩萨像已去过很多国家巡展。放眼望去,整个展厅里全是各式各样的佛教造像,端庄和蔼的神情、优雅圣洁的气质,每一座,每一尊,都让人举步迟迟。
巧的是,这批改写中国佛教艺术史的造像作品的出土地,正是博物馆南墙外的龙兴寺,发现地点与展陈地点相距不过百米。
龙兴寺是古代佛寺遗址。1996年10月,施工人员在平整土地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些佛教造像的残块。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立即赶到现场,山东省考古所的专业人员随后也赶赴青州,一场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工作就此展开。
逐渐地,一座开挖于生土中的窖藏坑呈现在世人眼前。窖藏东西长8.7米,南北宽6.8米,深3.45米。数量庞大的佛教造像整齐有序地摆放其中,大致按照上、中、下三层躺倒排列,沿着坑壁则摆了一部分立像。经过清理统计,从窖藏中出土各类造像400余尊。
这次发掘,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一次空前发现,不仅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还荣膺“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青州博物馆也因此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馆。
这些造像,95%以上都是用青州本地出产的石灰石雕刻而成,具有独特的“青州风格”。许多佛像采用了西域传来的轻薄贴体的衣衫样式,将身体的线条勾勒得清晰可见,很接近画史上所说的“曹衣出水”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幸运的是,一部分造像上还镌刻了捐资信徒的发愿文字,留下了宝贵的纪年,为造像的时代问题给出了答案。其中,时间最早的雕刻于北魏永安二年(529),最晚的为北宋天圣四年(1024),时间跨度达到5个世纪,而以公元6世纪即北朝晚期的作品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佛教如此兴盛,艺术如此发达,与青州的历史地位息息相关。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已有记载:“海岱惟青州。”意即从渤海到泰山这一广袤区域都属于青州地界。因位于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西汉武帝时,设立青州刺史部,刺史治所就在今天青州城区附近的广县城。公元4世纪是中国北方陷入长期混乱的时代,在这个世纪的最后一年,鲜卑贵族慕容德将他建立的南燕政权的首都定在今天的青州城区,当时称为广固城,青州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都城之一。北朝至隋唐北宋时期,青州始终是东方一大都会,号称“风物懋盛,雅俗杂处,修涂四达,富焉庶焉”。
在青州,佛教曾经兴盛一时。龙兴寺是最为宏丽的佛教寺院,特别是在北齐时期,被称为该国“正东之甲寺”,地位尊隆,规模宏大。一直到11世纪前期,仍是非比寻常的大寺院,“楼观飞注”。
除了龙兴寺以外,在城南不远的云门山和驼山上,各有一批开凿于隋唐时期的窟龛,大小造像多达千余尊。其中,驼山石窟规模较大,保存得也更完好。建于隋代初年的驼山第三窟,主尊阿弥陀佛高达6米,是山东境内现存最大的结跏趺坐佛像,迄今仍有众多游人香客登山参观朝拜。
龙兴寺造像发现后,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是:这些原本供养于殿堂之中的神圣佛像,是在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埋入地下的?种种猜测和考证接踵而来,一种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观点是:埋于南宋初年波及青州的战火。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起,地处南北交接地带的青州数次遭到金兵攻打,“梵刹精蓝,尽为煨烬”。地处要冲的龙兴寺必然逃脱不了战火的冲击,考古学家推测,在金兵的铁骑到来之前,僧人们在寺中开挖大坑,掩埋了这些佛像。
这一埋,就是近千年的光阴。来自时光深处的芸芸众像,以其特有的“青州微笑”,感染着每一个有缘谋面的人。
公元12世纪的宋金战争,还改变了一名寓居青州的女性的命运。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女词人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遭权臣蔡京排挤,被罢免尚书右仆射之职,很快病卒。赵家难以留居京师汴梁,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回到故地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常达十余年屏居乡里的生活。这一年,李清照25岁。
在青州古城中,南阳河横贯东西,水流轻缓,沿岸古木成荫。赵明诚夫妇择水而居,住在南阳河北岸的东阳城内,也就是现在的青州市北关一带。李清照喜欢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于是将居所命名为“归来堂”,又借用“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句子,自号易安居士。
赵氏夫妇的青州岁月,“仰取俯拾,衣食有余”,一起观摩书画,把玩彝鼎,品茗斗茶,每每“夜尽烛为率”。在李清照的协助下,赵明诚完成了对后世的金石学研究影响深远的论著《金石录》,李清照自己也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词学理论著作《词论》。书斋之外,他们遍游青州山水。风光秀丽的仰天山上,留下了赵明诚的四条题记。
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出任莱州知府,李清照未曾随行,仍居青州旧宅,夫妻分居两地,相思甚浓。
在某一年的重阳节,李清照独自喝下几杯酒后,愁上心头,写下著名的《醉花阴》,寄给丈夫。赵明诚接信后,不仅为妻子的一片深情感动,也对这首杰作击节赞叹,“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为此,他竟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冥思苦想三天三夜,写出新词五十阙,把《醉花阴》也混入期间,示于友人陆德夫。后者读后,说“只三句绝佳”,正是《醉花阴》中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随着金兵的日益逼近,青州这个安乐窝再也待不下去,李清照怀着“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撒青州一掊土”的悲愤情绪,携带收集的金石书画南渡淮河。可惜,这些书画在路上散失大半。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病逝于建康,李清照从此辗转飘零于江南各地。她那载不动的许多愁中,想必也有对这“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的青州故园的种种怀念吧。
李清照纪念馆,就在青州博物馆北侧的洋溪湖边。这是一处灰瓦青砖的四合院,掩映在绿树葱茏之中。李清照抚琴的塑像立在屋中,正是那段调寄相思的岁月的写照吧。
出青州城南门,云门山像一道青绿屏风,护卫着青州。山虽不高,却有千仞之势,是青州人尤爱的登高胜地。这里不仅有隋唐佛教遗踪,更以山顶断崖上镌刻的巨型“寿”字闻名于世。
爬到半山腰,便能遥遥望见“寿”字的上半部。到跟前,站在其下,才发现还没有“寿”字那一“寸”高,正应了青州本地的谚语:“人无寸高。”
这个高7.5米、宽3.7米的天下第一大“寿”字,是明嘉靖三十九年的重阳节(1560),就藩于青州的衡王过寿时,府内掌司周全所献书。据说从衡王府中往南眺望,在阳光下,“寿”字闪闪发光,耀人眼目,寓意“寿比南山”。更有传说,这光向北一直反射到很远,光线所及之地,出现了“寿光”这个地名,如今是青州之北的一个县级市。从那以后,登云门山祈福拜寿,便成了青州的一大风俗,延续了近500年。
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子朱佑楎,封地在青州,为第一代衡王,共传六世。青州建衡王府后,城市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衡王府的钟鸣鼎食早已风流云散,只余一对石牌坊,诉说着往事。
这对牌坊如今已不在通衢大道上,而在一所学校里。花木中,一南一北两座牌坊静静伫立,均由青州本地石料制作,满饰精美的吉祥图案,各有两块大字牌匾,“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孝友宽仁”“大雅不群”16个大字依然清晰如昨。匾上的二龙戏珠图案,彰显了主人的皇家身份。
当年,这对石坊位于衡王府南门外。石坊以北沿中轴线分布的王府建筑,如今已被林立的高楼取而代之。青州曾经的辉煌,就像这对石牌坊一样,散落在这座城市的角落里,有缘之人,才能相遇。
站在山东青州博物馆北楼二层的佛教石刻展厅中,我对着东魏贴金彩绘石质菩萨立像凝视许久。
她有着1.64米的标准身高,体态秀颀,面庞圆朗,鼻梁高挺,眉目清秀。她头戴宝冠,身着盛装,双肩垂下的披帛上雕刻了极为精细的璎珞,“百褶裙”的裙摆如丝绸一样轻盈。她的双臂已经残缺,但那种残缺如同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有一种格外惊心动魄的美。她嘴角微微上扬,嫣然而笑。
陪同参观的朋友说,这尊菩萨像已去过很多国家巡展。放眼望去,整个展厅里全是各式各样的佛教造像,端庄和蔼的神情、优雅圣洁的气质,每一座,每一尊,都让人举步迟迟。
巧的是,这批改写中国佛教艺术史的造像作品的出土地,正是博物馆南墙外的龙兴寺,发现地点与展陈地点相距不过百米。
龙兴寺是古代佛寺遗址。1996年10月,施工人员在平整土地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些佛教造像的残块。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立即赶到现场,山东省考古所的专业人员随后也赶赴青州,一场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工作就此展开。
逐渐地,一座开挖于生土中的窖藏坑呈现在世人眼前。窖藏东西长8.7米,南北宽6.8米,深3.45米。数量庞大的佛教造像整齐有序地摆放其中,大致按照上、中、下三层躺倒排列,沿着坑壁则摆了一部分立像。经过清理统计,从窖藏中出土各类造像400余尊。
这次发掘,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一次空前发现,不仅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还荣膺“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青州博物馆也因此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馆。
这些造像,95%以上都是用青州本地出产的石灰石雕刻而成,具有独特的“青州风格”。许多佛像采用了西域传来的轻薄贴体的衣衫样式,将身体的线条勾勒得清晰可见,很接近画史上所说的“曹衣出水”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幸运的是,一部分造像上还镌刻了捐资信徒的发愿文字,留下了宝贵的纪年,为造像的时代问题给出了答案。其中,时间最早的雕刻于北魏永安二年(529),最晚的为北宋天圣四年(1024),时间跨度达到5个世纪,而以公元6世纪即北朝晚期的作品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佛教如此兴盛,艺术如此发达,与青州的历史地位息息相关。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已有记载:“海岱惟青州。”意即从渤海到泰山这一广袤区域都属于青州地界。因位于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西汉武帝时,设立青州刺史部,刺史治所就在今天青州城区附近的广县城。公元4世纪是中国北方陷入长期混乱的时代,在这个世纪的最后一年,鲜卑贵族慕容德将他建立的南燕政权的首都定在今天的青州城区,当时称为广固城,青州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都城之一。北朝至隋唐北宋时期,青州始终是东方一大都会,号称“风物懋盛,雅俗杂处,修涂四达,富焉庶焉”。
在青州,佛教曾经兴盛一时。龙兴寺是最为宏丽的佛教寺院,特别是在北齐时期,被称为该国“正东之甲寺”,地位尊隆,规模宏大。一直到11世纪前期,仍是非比寻常的大寺院,“楼观飞注”。
除了龙兴寺以外,在城南不远的云门山和驼山上,各有一批开凿于隋唐时期的窟龛,大小造像多达千余尊。其中,驼山石窟规模较大,保存得也更完好。建于隋代初年的驼山第三窟,主尊阿弥陀佛高达6米,是山东境内现存最大的结跏趺坐佛像,迄今仍有众多游人香客登山参观朝拜。
龙兴寺造像发现后,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是:这些原本供养于殿堂之中的神圣佛像,是在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埋入地下的?种种猜测和考证接踵而来,一种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观点是:埋于南宋初年波及青州的战火。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起,地处南北交接地带的青州数次遭到金兵攻打,“梵刹精蓝,尽为煨烬”。地处要冲的龙兴寺必然逃脱不了战火的冲击,考古学家推测,在金兵的铁骑到来之前,僧人们在寺中开挖大坑,掩埋了这些佛像。
这一埋,就是近千年的光阴。来自时光深处的芸芸众像,以其特有的“青州微笑”,感染着每一个有缘谋面的人。
公元12世纪的宋金战争,还改变了一名寓居青州的女性的命运。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女词人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遭权臣蔡京排挤,被罢免尚书右仆射之职,很快病卒。赵家难以留居京师汴梁,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回到故地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常达十余年屏居乡里的生活。这一年,李清照25岁。
在青州古城中,南阳河横贯东西,水流轻缓,沿岸古木成荫。赵明诚夫妇择水而居,住在南阳河北岸的东阳城内,也就是现在的青州市北关一带。李清照喜欢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于是将居所命名为“归来堂”,又借用“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句子,自号易安居士。
赵氏夫妇的青州岁月,“仰取俯拾,衣食有余”,一起观摩书画,把玩彝鼎,品茗斗茶,每每“夜尽烛为率”。在李清照的协助下,赵明诚完成了对后世的金石学研究影响深远的论著《金石录》,李清照自己也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词学理论著作《词论》。书斋之外,他们遍游青州山水。风光秀丽的仰天山上,留下了赵明诚的四条题记。
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出任莱州知府,李清照未曾随行,仍居青州旧宅,夫妻分居两地,相思甚浓。
在某一年的重阳节,李清照独自喝下几杯酒后,愁上心头,写下著名的《醉花阴》,寄给丈夫。赵明诚接信后,不仅为妻子的一片深情感动,也对这首杰作击节赞叹,“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为此,他竟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冥思苦想三天三夜,写出新词五十阙,把《醉花阴》也混入期间,示于友人陆德夫。后者读后,说“只三句绝佳”,正是《醉花阴》中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随着金兵的日益逼近,青州这个安乐窝再也待不下去,李清照怀着“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撒青州一掊土”的悲愤情绪,携带收集的金石书画南渡淮河。可惜,这些书画在路上散失大半。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病逝于建康,李清照从此辗转飘零于江南各地。她那载不动的许多愁中,想必也有对这“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的青州故园的种种怀念吧。
李清照纪念馆,就在青州博物馆北侧的洋溪湖边。这是一处灰瓦青砖的四合院,掩映在绿树葱茏之中。李清照抚琴的塑像立在屋中,正是那段调寄相思的岁月的写照吧。
出青州城南门,云门山像一道青绿屏风,护卫着青州。山虽不高,却有千仞之势,是青州人尤爱的登高胜地。这里不仅有隋唐佛教遗踪,更以山顶断崖上镌刻的巨型“寿”字闻名于世。
爬到半山腰,便能遥遥望见“寿”字的上半部。到跟前,站在其下,才发现还没有“寿”字那一“寸”高,正应了青州本地的谚语:“人无寸高。”
这个高7.5米、宽3.7米的天下第一大“寿”字,是明嘉靖三十九年的重阳节(1560),就藩于青州的衡王过寿时,府内掌司周全所献书。据说从衡王府中往南眺望,在阳光下,“寿”字闪闪发光,耀人眼目,寓意“寿比南山”。更有传说,这光向北一直反射到很远,光线所及之地,出现了“寿光”这个地名,如今是青州之北的一个县级市。从那以后,登云门山祈福拜寿,便成了青州的一大风俗,延续了近500年。
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子朱佑楎,封地在青州,为第一代衡王,共传六世。青州建衡王府后,城市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衡王府的钟鸣鼎食早已风流云散,只余一对石牌坊,诉说着往事。
这对牌坊如今已不在通衢大道上,而在一所学校里。花木中,一南一北两座牌坊静静伫立,均由青州本地石料制作,满饰精美的吉祥图案,各有两块大字牌匾,“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孝友宽仁”“大雅不群”16个大字依然清晰如昨。匾上的二龙戏珠图案,彰显了主人的皇家身份。
当年,这对石坊位于衡王府南门外。石坊以北沿中轴线分布的王府建筑,如今已被林立的高楼取而代之。青州曾经的辉煌,就像这对石牌坊一样,散落在这座城市的角落里,有缘之人,才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