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国家和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教育事业走上了全新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有效教育理念的提出,使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也是如此,想要真正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情况,教师就要能够在全新的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使小学生的知识学习找到最新的路径.本文就基于核心素养这一背景,重点了解到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上,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具体培养方法,希望能够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以及后续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前 言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和智力发展得并不完善,所以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在面对相对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时,会存在着望而生畏的现象.特别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以一言堂的方法,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这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所以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了解到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和实施策略,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和进步奠定基础.
一、转变数学教育理念,重视构建数学模型的作用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及时把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注重数学模型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效果和策略.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准备纸板、剪刀、胶带等一系列材料,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使用这些材料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学生拿到材料后,兴趣就得以激发,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贴一贴等各种各样的步骤,完成了模型的制作.这其中就已经把计算的公式渗透给了学生,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模型,让学生推理分析出该模型的表面积的具体计算方法,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形成数学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建模素养.
二、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借助数学模型来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数学模型,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拼一拼这样的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期,为学生准备可移动的塑料模板,指导学生在模板上画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格子.学生会变得非常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在模板上绘制一个个网格.之后,学生可以快速地使用矩形的面积公式,最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所以,这能够看出,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转化,注重对学生建模性思想的启发,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三、添加数学教学重点,使学生形成数学建模意识
最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自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只有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才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模型的理论依据,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自主地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提高其建模的素养,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当前学习的现状进行观察,并指导学生使用提取、拼接等手段对模型进行平均分割,然后提取相应数量的模型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对学生计算的思维能力、抽象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保证学生在抽象的概念中,对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有着清楚的掌握.掌握这样的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能够使学生的建模思想得到良好的培养.
四、科学分析课程内容,合理融入建模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能够识别,并且揭示课堂上所包含的知识的实质性,真正凸显出其中的模型思想.
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首先了解方程本质上属于一种等量的关系,对于方程这种模型实际上就是等量的模型,并且利用天平,用最直观的方法体现出等量这个概念.教师首先在天平左托盘中放入一个空杯子,右托盘中放入一个砝码,保证天平能够达到平衡,把杯子注满水后,右托盘增加了50克砝码和100克砝码,天平依然能够保持平衡的状态,然后让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观察,然后用方程求解水的质量.这样就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方程的本质,学生也能够懂得只要具有等量关系,就可以利用方程进行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提高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五、充分利用活动栏目,积极渗透模型思想
在最新课程改革理念实施之后,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里面都融入了综合与实践这个活动栏目.这个活动栏目中往往蕴含着相对比较经典的模型思想,所以教师也需要对这些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利用这个栏目强化学生建模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例如:数学广角中每一个广角都是一个主题活动,重点考查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烙饼的問题、间隔植树的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这些都清楚地体现了建模思想.教师在利用这些问题强化学生建模思想意识时,需要采用正确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学生学习的质量.
以间隔植树这一问题为核心,分析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首先展示出题目:在全长为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植1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很多学生看到问题时,就会想,全长÷间隔的长度=树的棵数.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画出简单的线段图,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分为四段的线路,有五个节点,如图所示: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法,在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找到其中所包含的一般性规律,如表所示:
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真正了解形如间隔植树这一类问题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建模的能力无形当中得到锻炼,也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
六、深入挖掘教材习题,总结常用数学模型
教材中所包含的习题内容大多数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选入的.一般情况下,这些习题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包含着常用的数学模型,特别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应用题,所以教师需要善于对教材中习题内容进行挖掘,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常用的数学模型并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加以总结和强调,使学生能够切实地对这些知识有所掌握,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的建模思想以及建模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结 论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以上内容,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建模素养的具体培养策略,希望教师能够利用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傅晓英.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5):136-137.
[2]曹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19,8(30):66-67.
[3]张晓昕.用好数学工具 踏上建模新征程:真学习课堂中运用数学工具发展学生建模素养的实践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8):85.
[4]王娟.立足教材,明确指向:试议小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23):15-16.
[5]练海燕.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80.
[6]史丽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6):97.
[7]陈燕.小学数学建模:概念解读、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课题研究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分析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8):74-77.
[8]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5):72-78.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前 言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和智力发展得并不完善,所以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在面对相对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时,会存在着望而生畏的现象.特别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以一言堂的方法,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这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所以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了解到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和实施策略,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和进步奠定基础.
一、转变数学教育理念,重视构建数学模型的作用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及时把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注重数学模型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效果和策略.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准备纸板、剪刀、胶带等一系列材料,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使用这些材料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学生拿到材料后,兴趣就得以激发,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贴一贴等各种各样的步骤,完成了模型的制作.这其中就已经把计算的公式渗透给了学生,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模型,让学生推理分析出该模型的表面积的具体计算方法,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形成数学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建模素养.
二、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借助数学模型来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数学模型,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拼一拼这样的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期,为学生准备可移动的塑料模板,指导学生在模板上画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格子.学生会变得非常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在模板上绘制一个个网格.之后,学生可以快速地使用矩形的面积公式,最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所以,这能够看出,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转化,注重对学生建模性思想的启发,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三、添加数学教学重点,使学生形成数学建模意识
最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自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只有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才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模型的理论依据,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自主地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提高其建模的素养,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当前学习的现状进行观察,并指导学生使用提取、拼接等手段对模型进行平均分割,然后提取相应数量的模型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对学生计算的思维能力、抽象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保证学生在抽象的概念中,对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有着清楚的掌握.掌握这样的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能够使学生的建模思想得到良好的培养.
四、科学分析课程内容,合理融入建模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能够识别,并且揭示课堂上所包含的知识的实质性,真正凸显出其中的模型思想.
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首先了解方程本质上属于一种等量的关系,对于方程这种模型实际上就是等量的模型,并且利用天平,用最直观的方法体现出等量这个概念.教师首先在天平左托盘中放入一个空杯子,右托盘中放入一个砝码,保证天平能够达到平衡,把杯子注满水后,右托盘增加了50克砝码和100克砝码,天平依然能够保持平衡的状态,然后让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观察,然后用方程求解水的质量.这样就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方程的本质,学生也能够懂得只要具有等量关系,就可以利用方程进行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提高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五、充分利用活动栏目,积极渗透模型思想
在最新课程改革理念实施之后,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里面都融入了综合与实践这个活动栏目.这个活动栏目中往往蕴含着相对比较经典的模型思想,所以教师也需要对这些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利用这个栏目强化学生建模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例如:数学广角中每一个广角都是一个主题活动,重点考查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烙饼的問题、间隔植树的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这些都清楚地体现了建模思想.教师在利用这些问题强化学生建模思想意识时,需要采用正确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学生学习的质量.
以间隔植树这一问题为核心,分析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首先展示出题目:在全长为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植1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很多学生看到问题时,就会想,全长÷间隔的长度=树的棵数.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画出简单的线段图,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分为四段的线路,有五个节点,如图所示: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法,在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找到其中所包含的一般性规律,如表所示:
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真正了解形如间隔植树这一类问题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建模的能力无形当中得到锻炼,也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
六、深入挖掘教材习题,总结常用数学模型
教材中所包含的习题内容大多数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选入的.一般情况下,这些习题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包含着常用的数学模型,特别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应用题,所以教师需要善于对教材中习题内容进行挖掘,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常用的数学模型并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加以总结和强调,使学生能够切实地对这些知识有所掌握,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的建模思想以及建模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结 论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以上内容,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建模素养的具体培养策略,希望教师能够利用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学生知识学习的效果,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傅晓英.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5):136-137.
[2]曹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19,8(30):66-67.
[3]张晓昕.用好数学工具 踏上建模新征程:真学习课堂中运用数学工具发展学生建模素养的实践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8):85.
[4]王娟.立足教材,明确指向:试议小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23):15-16.
[5]练海燕.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80.
[6]史丽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6):97.
[7]陈燕.小学数学建模:概念解读、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课题研究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分析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8):74-77.
[8]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5):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