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反思高校文学课教学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f657094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反观我们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教育技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但却灵性缺失,没有灵魂。此种现状急需承担语文师资培养责任的高校语文教育专业反思。高校文学课如何培养有灵魂的语文师资,是文学课教学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高校语文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必须转变培养理念,树立唤醒灵魂的教育理念;必须从突出人文性唤醒灵魂、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文学领悟力、开拓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等多方面入手打造有灵魂的文学课堂,从而培养有灵魂的语文师资,为今天和未来的语文课堂带来有灵魂的教育,带来有希望的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育 高校语文教育专业 文学课教学 灵魂
  在中国的大中小学教学日益技术化,功利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即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要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柏拉图有一句关于教育的至理名言:“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1]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能促使人灵魂转向的艺术,具备唤醒心灵的能力。著名教育理论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2]在柏拉图和雅斯贝尔斯看来,教育首先是一种精神交流,是一种灵魂的唤醒,如果教育没有深入到精神的交流,那这种教育就不能算真正的教育。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不仅仅是使人获得某种知识技术,而是通过精神交流,唤醒灵魂,使人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育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语文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反观我们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教育技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但却灵性缺失,没有灵魂。原因在于教师根据现行教学用书和考试进行备课准备,缺乏关于文学美的自我思考,课堂教学把文学篇目进行肢解,从字、词、句、修辞等各种细节处进行解剖,损害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导致语文课堂成了解剖式的课堂。中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灵魂。中小学语文教学正在改变教育理念,即从工具性、思想性转向有灵魂的教育,突出人文性、文学性和人格教化功能。中小学语文教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这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考人才选拔方式的调整、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多环节进行。除去别的因素,作为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高校语文教育专业,应更好地适应改革的需要,担负起培养师资的重任。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师资,是高师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师语文教育专业文学课教学必须关注中小学教改,并走在教改前面,起到引领作用。如何培养有灵魂的语文师资,是文学课教学应该思考和探索的。
  一.树立唤醒灵魂的教学理念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不缺技术,但缺情怀与灵魂。除却教育体制,教师个人等因素外,高师院校应承担责任,反思我们在培养中的问题,尤其是文学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却忽视了审美的熏陶与灵魂转向。高校语文教育专业必须转变培养理念,树立唤醒灵魂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文学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学发展史,把握思潮流派及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影响,更多地把对文学的解读技术化,忽视了对文学内涵的挖掘,忽视了文学的审美熏陶,心灵感染,精神交流等人文作用。对于高校语文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来说,我们要进行怎样的文学教育?很显然,文学教育应该合乎灵魂,应该通过文学的阅读,文学的交流,唤醒灵魂,使人更具有爱,更具有善,更具有智慧。因此,要树立文学是艺术,文学合乎灵魂的理念,确立灵魂教育的课程理念。
  在灵魂教育的课程理念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我们的文学类课程不仅要兼顾“职业性”“学术性”,更要关注“人文性”,才能实现语文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正如学者吴晓东指出:“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3]文学课既要丰富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掌握赏析文学的技巧,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使学生的灵魂转向。只有我们的师范生有了情怀与灵魂,他们才能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带着这种理念与灵魂进入他们未来的语文教学。
  在科学的教学目标指向之下,教学内容也应相应改革。改变过去重史轻作品的倾向,文学类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史,二是文学作品选,三是文学专题研究。具体来说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为基础课程,在课堂上注重两者的结合,以文学作家作品为重点。串讲略讲文学史,让学生有纵的线索,对文学史有宏观了解,在此基础上,重讲作家作品,尤其要重点解读经典作家作品,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领悟力。在另一学期开设文学专题研究,如唐诗宋词研究,明清小说戏剧研究,现当代散文研究,鲁迅研究等选修课,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批判思维,提升审美品味,使文学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灵魂转向,发挥文学的无用之大用!
  二.打造有灵魂的课堂
  高校文学课堂必须是有灵魂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熏陶下,我们才能培养有灵魂灵性的新时代人才,为未来的语文教育带去灵魂与希望。那什么样的文学课堂是有灵魂的课堂?如何打造有灵魂的文学课堂?笔者认为有灵魂的文学课堂要突出人文性,能唤醒灵魂;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文学领悟力;要能开拓视野培养批判思维。
  1.突出人文性,唤醒灵魂。
  文学是人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里有社会文化,人情风俗,社会情感,思维方式等,文学的最大特点是人文性。因此,文学教学应该具有与别的学科不同的特点,不能用所谓科学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解剖,而要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站在人性的高度,挖掘语言下的思想,引导学生探索与领悟。如对沈从文《边城》的解读。《边城》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边城”世界。翠翠纯净、美丽而坚强,爷爷老船夫质朴憨厚,傩送、天保真诚大度,作为船总的顺顺也真诚待人,小说中所描写的茶峒地区虽是偏僻蛮荒之地,但这里的人都平常而又善良,集中体现着“边城”世界的人性美,人情美。但在这样一个美的世界里却发生了爱情的悲剧。凡是阅读了这篇小说的读者都会读出这里的美与悲剧,但仅仅到这个层面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关于悲剧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到这既是对美好人情美好社会的赞美,也蕴藏着对“边城”黑暗混乱乃至血腥现状的批判,更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思考与人生理想。这样的作品显然是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上,表达了沈从文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与审美理想,以及这种追求与理想在现实之难以实现而带来的隐忧。教师只有在解读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隐藏在文学之下的深层意蕴,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领悟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家们的情感体验、心灵感悟与人性思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所以,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教师应根据作家作品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文字下面的意蕴,重视对文学作品人文精神的理解与感悟,而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文学知识和解剖技能,从而突出文学的人文性特点。这样的课堂才能启发人的心灵,使人获得感动与慰藉,引导人去追求智慧,发现灵魂。
  2.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文学领悟力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艺术,这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对文学的解读极具个性,如何理解,如何解读,有什么样的启发都存在着很大的弹性;其次,教是为了不教。高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最终大都要走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因而在文学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在走上语文教师岗位后,才能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得心应手的解读,从而引导中小学生发现文学之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促进心灵转向。所以高师的文学课堂应是能激发人思想与灵性的课堂,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笔记,把结论性的认识灌输给学生的讲课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认为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适时点拨监控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中学习,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的建构。[4]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在每次上课结束时安排下一次上课的任务,并就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布置给学生,给够学生自我学习、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行阅读,查找资料,思考并形成自己关于某问题的看法,以便在课堂上合作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再适时给以点拨。如在讲授郁达夫这个专题时,提前安排学生阅读《沉沦》,并要求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如何理解《沉沦》结尾把主人公的死与祖国的强大联系起来?你是如何看待《沉沦》中的性描写的?这样就给学生留够了阅读与思考探索的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说出他们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和自我理解。教师再就问题进行引导,步步深入,从而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理解作品。
  在这样一次次的研读和探讨中,使学生既加深了对各种作品的感性认识,又在探讨中对各种作品有了理性的把握;既培养学生形成文学解读有多种可能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领悟力。只有这样,未来走上中小学语文教育岗位,他们才能把思考与灵魂的启发带入课堂。
  3.开拓视野,培养批判思维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总有许多种,不同的时代,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解读同一个作家作品,会有很大的不同。曾经受到肯定的名家名作可能会受到质疑,而一些曾受质疑的作家作品可能会被重新发现。课堂上教师应把一些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认识带给学生,以开拓学生思维与视野,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比如对茅盾的解读。茅盾以社会剖析小说获得美誉,他的《子夜》被誉为现代文学经典,《子夜》里的吴荪莆最后的失败反映出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处于必然失败的命运。但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资本家在1930年代事实上却获得了发展,民族资本家必然失败只是茅盾依据某种阶级理论而做出的理性思考,却与社会现实相悖,茅盾的《子夜》以及后面的系列小说,大都体现着作者的理性思考却缺乏作家自我的个性,茅盾作品的文学史意义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与认定。相比于茅盾,一些在解放后相当长时间被质疑忽略的作家如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周作人等作家在新时期却被重新发现,重新估值。
  主观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很难完全符合,对文学的解读与认识,更是如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重读文学时,注意不简单地褒贬,不把一般结论性的认识强灌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多重视角进行深入解读与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批判意识。
  总的来说,高校文学课乃至其他课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技术、信息的地方,更应该是获得启发与智慧的地方,受教育者应该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下冷静地思考他们关注的东西,以新视野,新角度去思考审视所看到的事物,不受传统因袭的困扰。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思想之火花,有智慧之光芒。这样,我们才会带来有灵魂的教育,有希望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康:论希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4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4-5
  [3]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2003(5):27
  [4]祁云、嵩华伟: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1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第二期培养工程资助成果
  (作者介绍:张晓霞,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全面发展观是身心的健康发展,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都有成功的潜能。因此,评价要发挥激励和鉴定的功能。根据课程的三个维度目标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的要求,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多元评价——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方式等,构建多方位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展示性评价、渐进式的缺省评价等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点带面,促进学生智能迁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多元评价
内容摘要:本文在概述高职教育商务秘书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简析该实践教学的现实缺陷,并就有关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健词:高职教育 商务秘书实务 实训 实践教学  商务秘书实务课程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非常强。为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商务秘书专业的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一.高职商务秘书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高度重视。早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感受到了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包括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整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我们教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下面就我自己十几余年来的工作经历谈一谈信
从实证的角度,基于“转动课堂”在酒吧管理与酒水调制课程的运用,对转动课堂在实施过程中的课前自学,课上精讲练习互动及课后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效果分析,提出了转动课堂教学的
【摘 要】海洋平台一直以来面对的环境都非常的不好,而且复杂多变,例如:冲刷的影响、腐蚀的侵蚀等会使构件严重受损,此外还有疲劳的作用等,给平台在承载力方面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此外,还不利于环境保护。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海洋石油平台的安全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洋;石油平台;安全监管  兴建于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海洋石油平台,是我国目前为止最早的海洋平台,现在已经步入后服役阶段,目前,在海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音乐离不开表演,音乐表演艺术作为音乐的特殊表现形式,不仅是再现的艺术,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在审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宽广的音乐美学研究领域及众多对象中
摘要: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中学校已经广泛普及,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高中地理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投影显示系统,将事先制作好的地理课件直接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得到直观的现实体验,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地理;有效性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就是要尊重受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特别是课堂教学,更要力求提高其效率,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当下的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班科任教老师、学生共同参与,通过班级建设活动,培养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热爱科学、崇尚文明,遵纪守法,乐于学习、团结友爱、善于交往的新时代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能自律的的一代新人。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有如下体会。  一.教师的示范效应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无不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