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教学中,我们必须完成语文课堂的转型,注重读写结合,真正把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落到实处,让教学过程得意、得言、得法、得智,努力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 读写结合;教学随想;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文句精美隽永。这样的课文该怎么引导学生学习呢?
2011年修订版课标在前言部分开头的两段话里,有四处提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将语言文字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下一步小学语文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基于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语文课堂的读写结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书不读通不开讲 落实预习效果
(一)教给预习的方法
教学前,我坚持先让学生在任务引领下自学、先学,尽量充分接触语文材料,为课文的开讲打下扎实的基础。如预习就要做到读准字音,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先把课文读通顺了,再结合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解决不懂的字词;然后认真读本单元的训练目标:“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围绕“抓住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风情的特点的”这一任务,引导学生课前就自学、先学,边读边思考,并且勾画批注,为课文的开讲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检查预习的情况
1. 上课伊始,教师就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组织学生正确读写“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如教学“脊梁”一词,先注意正音“脊梁(jǐ liang)”,并指导点拨如何读好词语中的轻声字:“把第一个字读重一点,后面的轻声就好读了。”指导书写“脊”时,让学生认真看老师的范写,注意每一个笔画起笔收笔的位置,以及各个部件比例的大小,学生再动笔书写,笔画就能写得到位。讲解“脊梁”的词义是:原指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再请学生摸摸自己的脊梁,然后提问:那花的脊梁在文中指什么?(花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检查预习情况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适时从字的读音、书写、释义来指导学习,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2. 过了字词关,就让学生交流自己初读课文后,初步概括出来的主要内容。这一教学环节,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厚”的文章读薄,读成一句话、两句话,从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书不读通不开讲。学生在学段目标、学习方法的引领下,充分地预习,教学才可能出现精彩的生成。
二、研读重点词句,扎实阅读感悟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中,我侧重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如品读重点句“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我侧重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应接不暇”这几个词来进行教学。
(一)讲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高年级词语教学可以总结为三个字:“源”“远”“愿”。第一,教它的字源,如“花团锦簇”,“锦”本义;“姹紫嫣红”,“姹、嫣”原义。第二,是“远”,就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第三,是让学生愿意去说、去想为什么有这层意思。在理解“花团锦簇”时,我先展示“一朵花”“两朵花”“一片花”,但很分散的图片,分别问学生:“这能叫‘花团锦簇’吗?”学生都说不能,最后出示“一簇簇花”的图片,学生说这才是“花团锦簇”。图片展示,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一个词语的意思。从“源”“远”“愿”三层面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学生能够确切体会到词语的表达效果,并能试着运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造句,学以致用。课中,我适时方法指导:“理解词语,可以抓住关键字来理解意思。”授之以渔,学生从中学到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介绍“山阴道”;感受“山阴道”。
学生以为“山阴道”就是山上阴凉的小道,老师指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里的‘山阴道’指今浙江绍兴的一处著名景观,那是一条官道。道路两旁树木林立,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美不胜收。在这里,作者走在德国的大街上,想起了祖国江浙的山阴道。”然后老师图片展播浙江绍兴山阴道的美景图,让学生欣赏祖国的美景,也为下文体会季羡林爱国思乡的情感作好铺垫。
(三)讲解“应接不暇”
师叙述:大片大片的花,汇聚成了浩瀚无边的海洋,走在德国的大街上,到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人们看了左边就想看(右边),看了近处的就想看(远处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是“应接不暇”。并注意讲解“暇”的意思,以及指导书写。看似漫步街头的不经意间,师生在语言交流中,简简单单地理清了“应接不暇”的意思。
三、练笔活用语言 夯实语文素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在课堂中,就注重紧扣文本,挖掘语言训练点进行小练笔,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结合插图,仿写美景
结合课文插图,我让学生也写一下图中的美景,再比较一下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很容易就从中发现了差异。于是,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表达的形式和语言,意文兼美,颇耐人寻味,老师乘势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丰富语言。
(二)角色体验,表达想象
(1)假如我放学归来,走在这浪漫奇丽的街头,我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羡林,走在这如花的街头,闻到这芬芳的花香,我会________________。
我让学生角色体验,在想象的情境中口头表达,落实语言训练。
(三)理解感悟,续写文本
故地重游,季先生“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文本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自在飞花轻似梦”,这梦,源自于故土的“山阴道上”的呀!于是,我请学生结合理解、感悟,续写作者做的“花的梦”“思乡的梦”,可以拟题为《繁花一梦长》。课堂上,学生有了自主语言实践的时空,扎实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少数人得之;形式,对多数人来说是秘密。”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课文“说什么”,又要关注作者“怎么说”,关注它的形式和语言,更要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灵活运用本课学到的、头脑中已有积累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教学中,我们必须完成语文课堂的转型,注重读写结合,真正把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落到实处,让教学过程得意、得言、得法、得智,努力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振刚.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张其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赏析[J]. 江西教育,2013(2).
[2] 贾峰,米仁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与评析[J]. 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版),2012(1).
[3] 叶多嘉.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M].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7.
【关 键 词】 读写结合;教学随想;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文句精美隽永。这样的课文该怎么引导学生学习呢?
2011年修订版课标在前言部分开头的两段话里,有四处提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将语言文字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下一步小学语文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基于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语文课堂的读写结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书不读通不开讲 落实预习效果
(一)教给预习的方法
教学前,我坚持先让学生在任务引领下自学、先学,尽量充分接触语文材料,为课文的开讲打下扎实的基础。如预习就要做到读准字音,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先把课文读通顺了,再结合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解决不懂的字词;然后认真读本单元的训练目标:“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围绕“抓住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风情的特点的”这一任务,引导学生课前就自学、先学,边读边思考,并且勾画批注,为课文的开讲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检查预习的情况
1. 上课伊始,教师就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组织学生正确读写“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如教学“脊梁”一词,先注意正音“脊梁(jǐ liang)”,并指导点拨如何读好词语中的轻声字:“把第一个字读重一点,后面的轻声就好读了。”指导书写“脊”时,让学生认真看老师的范写,注意每一个笔画起笔收笔的位置,以及各个部件比例的大小,学生再动笔书写,笔画就能写得到位。讲解“脊梁”的词义是:原指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再请学生摸摸自己的脊梁,然后提问:那花的脊梁在文中指什么?(花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检查预习情况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适时从字的读音、书写、释义来指导学习,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2. 过了字词关,就让学生交流自己初读课文后,初步概括出来的主要内容。这一教学环节,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厚”的文章读薄,读成一句话、两句话,从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书不读通不开讲。学生在学段目标、学习方法的引领下,充分地预习,教学才可能出现精彩的生成。
二、研读重点词句,扎实阅读感悟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中,我侧重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如品读重点句“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我侧重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应接不暇”这几个词来进行教学。
(一)讲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高年级词语教学可以总结为三个字:“源”“远”“愿”。第一,教它的字源,如“花团锦簇”,“锦”本义;“姹紫嫣红”,“姹、嫣”原义。第二,是“远”,就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第三,是让学生愿意去说、去想为什么有这层意思。在理解“花团锦簇”时,我先展示“一朵花”“两朵花”“一片花”,但很分散的图片,分别问学生:“这能叫‘花团锦簇’吗?”学生都说不能,最后出示“一簇簇花”的图片,学生说这才是“花团锦簇”。图片展示,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一个词语的意思。从“源”“远”“愿”三层面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学生能够确切体会到词语的表达效果,并能试着运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造句,学以致用。课中,我适时方法指导:“理解词语,可以抓住关键字来理解意思。”授之以渔,学生从中学到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介绍“山阴道”;感受“山阴道”。
学生以为“山阴道”就是山上阴凉的小道,老师指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里的‘山阴道’指今浙江绍兴的一处著名景观,那是一条官道。道路两旁树木林立,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美不胜收。在这里,作者走在德国的大街上,想起了祖国江浙的山阴道。”然后老师图片展播浙江绍兴山阴道的美景图,让学生欣赏祖国的美景,也为下文体会季羡林爱国思乡的情感作好铺垫。
(三)讲解“应接不暇”
师叙述:大片大片的花,汇聚成了浩瀚无边的海洋,走在德国的大街上,到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人们看了左边就想看(右边),看了近处的就想看(远处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是“应接不暇”。并注意讲解“暇”的意思,以及指导书写。看似漫步街头的不经意间,师生在语言交流中,简简单单地理清了“应接不暇”的意思。
三、练笔活用语言 夯实语文素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在课堂中,就注重紧扣文本,挖掘语言训练点进行小练笔,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结合插图,仿写美景
结合课文插图,我让学生也写一下图中的美景,再比较一下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很容易就从中发现了差异。于是,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表达的形式和语言,意文兼美,颇耐人寻味,老师乘势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丰富语言。
(二)角色体验,表达想象
(1)假如我放学归来,走在这浪漫奇丽的街头,我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羡林,走在这如花的街头,闻到这芬芳的花香,我会________________。
我让学生角色体验,在想象的情境中口头表达,落实语言训练。
(三)理解感悟,续写文本
故地重游,季先生“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文本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自在飞花轻似梦”,这梦,源自于故土的“山阴道上”的呀!于是,我请学生结合理解、感悟,续写作者做的“花的梦”“思乡的梦”,可以拟题为《繁花一梦长》。课堂上,学生有了自主语言实践的时空,扎实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少数人得之;形式,对多数人来说是秘密。”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课文“说什么”,又要关注作者“怎么说”,关注它的形式和语言,更要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灵活运用本课学到的、头脑中已有积累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教学中,我们必须完成语文课堂的转型,注重读写结合,真正把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落到实处,让教学过程得意、得言、得法、得智,努力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振刚.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张其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赏析[J]. 江西教育,2013(2).
[2] 贾峰,米仁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与评析[J]. 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版),2012(1).
[3] 叶多嘉.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M].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