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网络的应用,网络语言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言语交流,同样的,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尤其是语言教学带来了冲击力和影响力也是史无前例的。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网络语言所带来的好处与坏处,采取选择的态度,才能让语文教学更添风采和更有活力。
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有诸多的优点,而这些优点恰恰是青年学生所喜欢的,也是课本语言缺少吸引力的地方。
首先,网络语言实用性较强。新颖性是网络语言的最大亮点。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这样的一个虚幻而自由、张扬而随意的空间里面,人们往往能摆脱现实中的种种束缚,这就给网络语言的诞生提供了一方难得的沃土,使得网络语言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网络语言表现出更具新颖性和巧妙性。自然就容易吸引广大网民的注意力,并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实现快速地被使用。如前些年出现的“给力”一词,其使用率之高之广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就连《人民日报》的标题都用上了这个词,老百姓的日常用语更不用说,也是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完全可以用“无孔不入”这个词来形容它。
其次,网络语言生动形象。为了能在虚拟的空间更快更好地交流,并且表达出至真至切的情感,人們在网络中创造了很多生动形象且又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如“菜鸟”表示在网络技术方面应用水平较低者;“恐龙”指无论相貌和性格(主要是相貌)其实际和想象过于悬殊的女孩;“网虫”指每天花很多时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上网的人等等。这些词不但传神形象更是符合人们的日常审美习惯,给虚拟的网络世界带来许多的生气与活力。
第三,网络语言简洁明快。网络用语杂合汉子、数字、符号和字母等元素,综合了各种元素的精华的特色,简洁却明快地表现了特定语境下的词语的特定含义,并改变了部分词语的常规意义,从而创制了网络用语的全新的解释和用法。如用“东东”一词表示东西,其词意的丰富性和词性的灵动性远远高于汉语常规词“东西”。此外,因网民在交流过程中常使用一些符号或数字以及简单字来表示更多更长的语义,使得网络用语的明快性也十分凸显。如用“表”字表示“不要”的意思;用数字组合“94”表达“就是”的意思等等。另外还有模拟现实交际的,如 “ :-) ” 表示开玩笑和微笑 ,“^_< ” 表示挤眉弄眼等等。
网络语言虽有诸多优点,但是它的对于语文教学、语言使用规范来说,却存在着更多的不利的一面。
首先,网络语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给中学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篇作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其原因就是作文中大量使用了网络语言。很多网民喜欢“创新”语言,使网络语言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词语意思容易转换,如“菜鸟”这个词最初是指初涉网络的人,后来泛指对于任何领域或活动只有初浅了解的人;“K”字母原有骂人、扁人的意思,但用在游戏的聊天中也有了让别人动作快点儿的意思等。由于没有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一些不良人士利用网络制造不健康的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蒙受阴影,特别是影响青少年的文字写作,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运用、驾驭新事物的能力也强,造成在作文中出现大量的老师家长看不懂的网络语言。而且,网络语言的构词造句又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因为离了网络,网络语言就如同无水之鱼。
其次,网络语言也对中国汉字造成不良的影响。不管网络语言有多么的创新,多么的便捷,它始终只限于在网络世界中使用,一旦离开了网络,他就形同无本之木,没有存在依据。但是,现在网络语言被很多中小学生变相利用,特别是在写作文上,有些网络语言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一旦运用在作文之类的写作上,看不懂的人就觉得牛头不对马嘴了。网络语言幽默诙谐,没有注重文字的严谨,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而中国的汉字是经过5000多年的历史筛选而留下的精华,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庄重而威严,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的象征,网络语言与中国汉字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中国汉字中的每个汉字能经得住千锤百炼,而网络语言禁不起推敲,因为它没有历史,网络语言一旦纳入汉字的体系,就会对汉字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三,网络语言不文明,不利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在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洪流中,语言的粗俗化也是确实成为了一帮人的低级趣味。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但网络语言如此简单草率,不就糟蹋了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了吗?如今的网络可以说是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等随处可见。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
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们要向中小学的学生们告知网络语言的利与弊,让学生们明辨是非,自觉地摒弃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有诸多的优点,而这些优点恰恰是青年学生所喜欢的,也是课本语言缺少吸引力的地方。
首先,网络语言实用性较强。新颖性是网络语言的最大亮点。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这样的一个虚幻而自由、张扬而随意的空间里面,人们往往能摆脱现实中的种种束缚,这就给网络语言的诞生提供了一方难得的沃土,使得网络语言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网络语言表现出更具新颖性和巧妙性。自然就容易吸引广大网民的注意力,并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实现快速地被使用。如前些年出现的“给力”一词,其使用率之高之广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就连《人民日报》的标题都用上了这个词,老百姓的日常用语更不用说,也是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完全可以用“无孔不入”这个词来形容它。
其次,网络语言生动形象。为了能在虚拟的空间更快更好地交流,并且表达出至真至切的情感,人們在网络中创造了很多生动形象且又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如“菜鸟”表示在网络技术方面应用水平较低者;“恐龙”指无论相貌和性格(主要是相貌)其实际和想象过于悬殊的女孩;“网虫”指每天花很多时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上网的人等等。这些词不但传神形象更是符合人们的日常审美习惯,给虚拟的网络世界带来许多的生气与活力。
第三,网络语言简洁明快。网络用语杂合汉子、数字、符号和字母等元素,综合了各种元素的精华的特色,简洁却明快地表现了特定语境下的词语的特定含义,并改变了部分词语的常规意义,从而创制了网络用语的全新的解释和用法。如用“东东”一词表示东西,其词意的丰富性和词性的灵动性远远高于汉语常规词“东西”。此外,因网民在交流过程中常使用一些符号或数字以及简单字来表示更多更长的语义,使得网络用语的明快性也十分凸显。如用“表”字表示“不要”的意思;用数字组合“94”表达“就是”的意思等等。另外还有模拟现实交际的,如 “ :-) ” 表示开玩笑和微笑 ,“^_< ” 表示挤眉弄眼等等。
网络语言虽有诸多优点,但是它的对于语文教学、语言使用规范来说,却存在着更多的不利的一面。
首先,网络语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给中学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篇作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其原因就是作文中大量使用了网络语言。很多网民喜欢“创新”语言,使网络语言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词语意思容易转换,如“菜鸟”这个词最初是指初涉网络的人,后来泛指对于任何领域或活动只有初浅了解的人;“K”字母原有骂人、扁人的意思,但用在游戏的聊天中也有了让别人动作快点儿的意思等。由于没有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一些不良人士利用网络制造不健康的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蒙受阴影,特别是影响青少年的文字写作,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运用、驾驭新事物的能力也强,造成在作文中出现大量的老师家长看不懂的网络语言。而且,网络语言的构词造句又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因为离了网络,网络语言就如同无水之鱼。
其次,网络语言也对中国汉字造成不良的影响。不管网络语言有多么的创新,多么的便捷,它始终只限于在网络世界中使用,一旦离开了网络,他就形同无本之木,没有存在依据。但是,现在网络语言被很多中小学生变相利用,特别是在写作文上,有些网络语言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一旦运用在作文之类的写作上,看不懂的人就觉得牛头不对马嘴了。网络语言幽默诙谐,没有注重文字的严谨,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而中国的汉字是经过5000多年的历史筛选而留下的精华,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庄重而威严,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的象征,网络语言与中国汉字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中国汉字中的每个汉字能经得住千锤百炼,而网络语言禁不起推敲,因为它没有历史,网络语言一旦纳入汉字的体系,就会对汉字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三,网络语言不文明,不利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在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洪流中,语言的粗俗化也是确实成为了一帮人的低级趣味。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但网络语言如此简单草率,不就糟蹋了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了吗?如今的网络可以说是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等随处可见。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
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们要向中小学的学生们告知网络语言的利与弊,让学生们明辨是非,自觉地摒弃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