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 画读 辩读 创读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et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教师教学古诗时方法生硬、单一,课堂缺少灵气与活力,缺少应有的韵味和情趣。古诗教学,应“读”占鳌头。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运用趣读、画读、辩读、创读等“读”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投入到古诗的学习过程之中,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趣读,引入诗境
  古詩蕴含丰富的意象。朱光潜先生说:“意象即契合了诗人一刹那情感的景。”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对于学生读懂诗意,寻得诗中的情致和真味大有益处。如果在保留古诗意象的前提下,对诗句进行一些调整,则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走进诗境,理解诗意。
  例如古人将唐代杜牧的《清明》改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由诗到词的改变,既饶有趣味,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境。受此启发,一位教师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对古诗作了三次改动,效果明显。一改:篱落疏,一径深;树花落,未成阴。儿童走,追黄蝶;入菜花,无处寻。二改:篱疏一径深,花落未成阴。童走追黄蝶,入花无处寻。三改:篱落疏疏一径深深,树头花落还未成阴。儿童急走( )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可寻。这样的三改,都依托于原诗的诗境,学生在趣读之中发现古诗学习的无穷趣味,也对古诗描绘的情境从不同角度进行感知,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三改,出乎他们的意料。教师故意漏掉一字,请学生增补,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学生学得非常带劲。当然,趣读古诗的方法不仅仅局限在改诗,只要能带给学生鲜活的学习体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都应积极实践。
  二、画读,体悟诗情
  很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自己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画”,在想象表达中,还原诗歌情境,体悟诗人情感。
  白居易的《池上》一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虽然内容一读就懂,但背后蕴含的情趣和诗人的情感都有待学生发现。教学这首诗,教师可以用“画读”的方法,帮助学生走进诗句生动的画面之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这首诗定格了几幅静止的画面。我们怎么让这些画面动起来?同学们,先来想想看,这个小娃会怎样撑小艇呢?谁能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的描述,让我们亲眼看到当时的情景?”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将头脑中的画面从不同角度描绘出来,对浅显的诗句进行惟妙惟肖的还原,将小娃的天真可爱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样,对诗中“偷白莲”“浮萍开”的“画读”,也可促进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呼应、情感的共鸣。采用画读法教学诗歌,能让学生在想象中成为诗歌的作者,激活类似的生活体验,从而切实体悟诗歌的情感。
  三、辩读,激发诗思
  古诗中词句的含义具有模糊与不确定的特点,为学生留下理解和想象的空间,这也是古诗学习的魅力所在。利用这样的特点,在古诗词句的矛盾处设疑,激发学生争辩的欲望,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利于他们对诗句的深层理解,进而到达诗人复杂心境的最深处。
  例如教学《游园不值》时,针对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究竟是谁“怜”,学生展开了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是“花园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屐踩坏他家的苍苔”,另外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是“‘我’应该爱惜苍苔,别让木屐把它踩坏了”。抓住认识上的分歧,教师让学生自读古诗,并结合插图、诗后注释辩一辩,激发他们思考,并在学生的交流中指导他们更深入地读古诗,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同样,此类辩论还可以针对《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是小儿还是路人在招手,《清平乐·村居》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究竟是谁“醉”等开展。开展辩读学习,能帮助学生体验诗句中的细微之处,发掘诗句的无穷魅力。
  四、创读,放飞诗心
  所谓创读,是指在古诗学习中,给学生提供创作的契机,用动笔创作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并在创作中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创读的方式可以是补写诗中的艺术空白;可以是以诗解诗,用诗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还可以化诗为文,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或以文包诗的形式写一则古诗故事,或将古诗充分展开,写一篇记叙文。
  以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为例,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春夏之交农村明丽的景色,后两句描写了儿童扑蝶嬉戏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教学时,教师在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以古诗改写的方式来促进对诗意的理解。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静态的,儿童的出场打破了静态,使画面出现了生机,而儿童扑蝶后,画面又回归静态。学生改写时要按照“静态—动态—静态”的顺序,抓住儿童扑蝶时的动作、神态和心情,把儿童眼看黄蝶飞入黄色的菜花时那种寻不着的失望之情写出来。这种化诗为文的创读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诗词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放飞他们的诗心。同时,也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作语言的诗化提供很好的训练。
  古诗学习路径的有效探寻,实质是帮助学生打开古诗学习的视野,带给学生鲜活的古诗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亲近古诗、喜爱古诗,为古诗教学效益的提升奠定厚实的基础。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215000)
其他文献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在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与神奇后,我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第5~13自然段,画出反映文成公主进藏艰辛与神奇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体会。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组织大家进行交流。  生: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地方是文成公主用树干搭桥过河。我们义乌江上的桥都是用钢筋水泥建的,而文成公主竟然用一段树干就可以搭桥过河,实在是太神奇了。  生:我
【摘 要】《五彩池》是一篇写景类的选学课文。在教学时,教师可把文本的文体特色当作切入点,关注其写作手法,并以此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通过课内对比和课外延伸来加强语用训练,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迁移和运用。  【关键词】文体 语言表达 实践  书常读常新,课亦是常教常新。同样的课文,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学生,教师会教出不一样的感觉。在全市“大语文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四年
【实录】  板块一  师:课文中的生字词都认识了吗?  生:(齐答)认识了。  师:(板书:悤)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现代人一般都不认识。(众笑)这是一个古体形声字,念cōng,“悤”的本义是“窗”,古时候的窗有一格一格的小格子。“悤”又表示一个人的心情就像窗子上的小格子一样的多,一样的乱,又有心神不定、匆忙的意思。  师:(板书:怱)念什么?  生:cōng。  师:聪明!这两个都是“
不要全面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肯定会被很多人批评。我国的教育几十年来就是提倡要学生全面发展的。从最早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三好”到“五好”,将来也许还有“十好”“百好”,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全面发展当然是最好的,当然不会错。可问题是,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到全面发展呢?我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我们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  全面发展最早是毛先生提
【教学实录】  一、回顾导入  师:送别,自古以来就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如果把人生比作乐曲或者歌曲,送别就是其中一段不可缺少的旋律。想一想,你在小学的学习中,是否积累了关于送别的古诗呢?  生:《送元二使安西》。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两首诗是我们四年级时学的。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可能你记错了,这首诗不是送别诗,是思乡诗、思亲诗。
【摘 要】活动作文教学需要搞活动,但不应该简单得只剩下“活动”。课堂上,教学的重心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学的展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动机。要顺应自然,尊重儿童,吻合儿童的生命轨迹,切合儿童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打开学生言语的枷锁,唤起学生言说的欲望,真正体现活动作文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活动作文 儿童 习作学情 习作行为  近日,学校一位教师送教下乡,准备了一节四年级的作文课,考虑到是借班上课
【摘 要】阅读教学不必忌讳课文内容,不必偏执于语言形式,不必急于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可以基于文本语境,综合运用语篇链接、角色扮演朗读、音乐辅助等方法,建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语篇逻辑关联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阅读核心素养的逐步生成和渐次内化。  【关键词】语篇链接 角色扮演朗读 音乐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教学  有教师问,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到底需不需要引导学
【摘 要】要研究“浙派语文”的发展史,其关注范围就无法脱离浙江各地域的语文教育史。以“越派语文”的发展渊源的梳理为例,可以深入发掘出浙江各地的语文史迹和相关人物的重要功绩。总之,对“浙派语文”的深层拓展有赖于对地域各语文流派的深究细析,从而丰富浙派语文的研究。  【关键词】浙派语文 越派语文 地域 教育  称母语教育为强国固邦之大业,振兴民族之盛事,当不以为过。语文教育便是中国的母语教育,这与语文
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绘画引入课堂,用“画”激趣,借“画”入境,以“画”悟情。  一、 绘画解诗意  《草》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它通俗浅显,却寓意深刻。诗人抓住野草的生长规律,对野草的顽强生命力给予热情的赞美。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要想理解“一岁一枯荣”并非易事,说教式的讲解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笔
【摘 要】作文评改要取得实效,必须明晰评价标准,把握好评价的方向和尺度。教师要明确评价是为了激发和倡导什么,摈弃和剪除什么。不仅要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维度进行评判,还要学会发现“差文”中的闪光点,找出“好文”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作文评价 标准 情感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有一篇课文叫《剪枝的学问》,浅显的课文包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学生习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