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在启蒙教育这一阶段,教师本着“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指导思想,善于把生活元素与小学数学活动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淡化纯粹的课程教学形式,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情趣,降低学习难度,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和应用价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他们“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言
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将众多的知识内容展现在生活中,促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教师越来越重视数学文化知识与生活案例之间的结合,将生活具体案例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构建出生活化场景,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用数学文化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创新性学习意识,懂得如何处理生活与数学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明确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1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准确理解一个知识点,凭借机械的讲解和演算是不科学的,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特点,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快速学习知识。例如,教学“圆”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的一角,看着许多高大的杨树和梧桐树耸立在这片土地上,指着一棵杨树提问:“有谁知道这棵树的直径呢?”经过几分钟的思索,一位学生说:“我可以用绳子测量出大树的直径。”一边说一边拿着绳子围绕大树的外围,然后做了标记,最后把绳子展开,拿尺子测量得出大树的周长,再运用数学公式得出直径。通过这个简单的课外活动,打破传统课堂的机械式讲解,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这样的例子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突出学生主体,激活体验思维
新课标的设计理念十分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所以在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理念,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知识探索活动。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同时,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有更加准确的把握,通过一定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并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作讨论。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能够使学生在讨论中实现思维的发散。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渗透,而是组织学生自主推导了圆形的面积公式。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一次动手操作活动。对于活动内容,我首先进行了简单的提示:动手剪出三个圆形,分别将这三个圆形分割为10、20、30等份,然后对这三个圆形重新进行不同形式的拼接,并总结重新拼接之后的图形有怎样的规律。学生按照提示进行了动手操作,最后发现了这样的特点:重新拼接的图形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而且圆形分割数量越多,重新拼接的图形就会越来越趋近于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接着,我让学生尝试将圆形分割成更多的数量(保证为偶数),思考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形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结合自己的观察,学生进行了交流讨论,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近似长方形的长对应的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而近似长方形的宽则是圆形的半径。最终,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得出了比较准确的结论。这不但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组织生活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中,教师不仅可以将生活场景、生活实物带入课堂,也可以将课堂设在室外,不必局限于教室或是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日常活动,让学生看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比如,我们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对策问题”时,教师播放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总结出这种调换顺序,以弱制强的对策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其他地方,如扑克牌比大小游戏、体育比赛、军事较量等等。教师要善于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又如,我们在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让孩子逛超市保留小票,学生对照自己的购物小票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的实践作业肯定比让学生做题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从而对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认真挖掘各类元素,努力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
数学教学中经常蕴含为人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同样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丰富多元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开放性理念和实质性行为,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展“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的课程教学活动,以此不断地拓展课程形式,丰富课程内涵,逐步增加课程教学的宽广度和深厚度。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容积”教学为例,在解釋这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时,笔者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物品现象:冰箱放在家内占据空间的大小,这就是冰箱的“体积”大小;而冰箱里面所能容纳物体的空间,这就是冰箱的“容积”大小。如此而为,既把课程教学与生活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在生动形象中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类比学习”意识和“举一反三”能力。再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可借助商场节假日“优惠或折扣”生活资源,更好地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实现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结语
生活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对文化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数学教师创设出生活化教学情境,将生活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构建出实际生活情境,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真实感受,强化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彦林.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2):104.
[2]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J].科教文汇(下月刊),2013(2):143-14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言
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将众多的知识内容展现在生活中,促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教师越来越重视数学文化知识与生活案例之间的结合,将生活具体案例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构建出生活化场景,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用数学文化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创新性学习意识,懂得如何处理生活与数学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明确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1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准确理解一个知识点,凭借机械的讲解和演算是不科学的,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特点,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快速学习知识。例如,教学“圆”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的一角,看着许多高大的杨树和梧桐树耸立在这片土地上,指着一棵杨树提问:“有谁知道这棵树的直径呢?”经过几分钟的思索,一位学生说:“我可以用绳子测量出大树的直径。”一边说一边拿着绳子围绕大树的外围,然后做了标记,最后把绳子展开,拿尺子测量得出大树的周长,再运用数学公式得出直径。通过这个简单的课外活动,打破传统课堂的机械式讲解,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这样的例子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突出学生主体,激活体验思维
新课标的设计理念十分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所以在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理念,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性的知识探索活动。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同时,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有更加准确的把握,通过一定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并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作讨论。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能够使学生在讨论中实现思维的发散。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渗透,而是组织学生自主推导了圆形的面积公式。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一次动手操作活动。对于活动内容,我首先进行了简单的提示:动手剪出三个圆形,分别将这三个圆形分割为10、20、30等份,然后对这三个圆形重新进行不同形式的拼接,并总结重新拼接之后的图形有怎样的规律。学生按照提示进行了动手操作,最后发现了这样的特点:重新拼接的图形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而且圆形分割数量越多,重新拼接的图形就会越来越趋近于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接着,我让学生尝试将圆形分割成更多的数量(保证为偶数),思考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形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结合自己的观察,学生进行了交流讨论,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近似长方形的长对应的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而近似长方形的宽则是圆形的半径。最终,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得出了比较准确的结论。这不但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组织生活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中,教师不仅可以将生活场景、生活实物带入课堂,也可以将课堂设在室外,不必局限于教室或是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日常活动,让学生看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比如,我们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对策问题”时,教师播放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总结出这种调换顺序,以弱制强的对策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其他地方,如扑克牌比大小游戏、体育比赛、军事较量等等。教师要善于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又如,我们在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让孩子逛超市保留小票,学生对照自己的购物小票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的实践作业肯定比让学生做题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从而对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认真挖掘各类元素,努力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
数学教学中经常蕴含为人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同样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丰富多元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开放性理念和实质性行为,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展“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的课程教学活动,以此不断地拓展课程形式,丰富课程内涵,逐步增加课程教学的宽广度和深厚度。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容积”教学为例,在解釋这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时,笔者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物品现象:冰箱放在家内占据空间的大小,这就是冰箱的“体积”大小;而冰箱里面所能容纳物体的空间,这就是冰箱的“容积”大小。如此而为,既把课程教学与生活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在生动形象中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类比学习”意识和“举一反三”能力。再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可借助商场节假日“优惠或折扣”生活资源,更好地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实现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结语
生活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对文化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数学教师创设出生活化教学情境,将生活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构建出实际生活情境,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真实感受,强化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彦林.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2):104.
[2]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J].科教文汇(下月刊),2013(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