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证明: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果。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带来高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要多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设计,很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如何突破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并能受到启发。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片断;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83-1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将要进行的教学勾画的图景。教学设计应该主体明确、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反映教师对未来教学的认识和期望。因此,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果。笔者下面就以一个片段的精心设计来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有效教学片段的设计
片段:《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第二课时例1的教学:
笔者分为以下几个设计环节:
设计1:某同学身高AB=1.60m,他从路灯杆底部的点D沿直线前进4m到点B,此时其影长PB=2m。求路灯杆CD的高度。
问题1:若假设BD=a米,你会用a表示路灯杆CD的高度吗?
问题2:若再设AB=b,PB=c,你能用它们表示出路灯杆CD的高度吗?
问题3:你觉得此题共体现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你能描述它们间的具体关系吗?
设计2:河对岸有一路灯杆AB,在灯光下,小明在点D处测得自己的影长DF=3m,沿BD方向到达点F处再测得自己的影长FG=4m。如果小明的身高为1.6m,求路灯杆AB的高度。
问题1:此图和上题的图形有什么区别?
问题2:你有哪些想法?
问题3:有哪些量,多少已知,多少未知?
问题4:你能用其他量表示AB吗?
问题5: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问题6:谈谈你对此题的看法?
设计3:如图,有两根直立于地面的电线杆AB,CD,其中CD在河边上,且AB=10m,CD=8m。河对岸有一高杆路灯EF,它的着地点F与两电线杆的着地点B,D在同一直线上。在强灯光照射下,电线杆CD的影子的顶端恰好与电线杆AB的底部(B)重合。
今测得影子DB=10m,电线杆AB的影子BG=25m。求路灯灯杆的高度(EF)与河的宽度(DF)。
二、对于片段设计的思考
1.设计的背景
(1)教材和学情分析:本章内容是空间与图形中的重要知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探究,是整个八年级下学期的重点和难点。而本节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并且结合了中心投影的相关知识,这就不同于以往的北师大教材,比以往的要求要高。在知识探究中,既有操作的要求,也有几何的推理,还有代数运算的技巧掌握,综合性很强。
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他们已经较熟練的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而且通过第一节课平行投影的学习,对投影有了初步认识,更好的是他们还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另外我从物理老师那儿了解到学生们在物理中学过了“光的直线传播”,因此他们还是较容易入手的,较难的应该是思维层次的提高。
(2)教学重难点: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在中心投影中的应用与转化,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有效设计再反思
(1)设置可以让学生够得着的台阶,无论是“垫起脚”还是“跳一跳”。教材只给出了例1一道例题,而且难度较大,对学生要求较高,所求问题也很突然。怎样才能顺利过渡呢?数学家波利亚说:“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类比是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它是两个不同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类同之处,猜测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而做出某种判断的推理。所以笔者设置了问题1,并且用了3个小问来层层递进,促使学生一步步感受,在不知不觉中体会相似三角形中的比例关系。这里“逼”学生向设计中预设的目标靠近,达到设问引领思考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真思考”,而非“假思考”。
(2)设置对比明显的转换,但对思维要求逐步提高。笔者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接着就出示了教材上的例1。还是通过小问来引起对比和思考,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数学的生命。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向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的学习。通过对问题1的思考,学生能从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观念出发,通过辅助性问题的铺垫,激活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对于重难点的破解自然水到渠成。
(3)及时总结,抽象出本质,建立数学模型。在例题1的最后,笔者又引领学生总结解题感受,其实就是激发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更好应用于实际。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笔者更认为,学生一旦建立了此类的数学模型,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已经很全面了,而且他可以主动探索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数学问题。所以,笔者接着就给出了问题3。
总之,笔者认为这一片段的教学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而且得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提升了数学思维。所谓的有效教学设计,自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刘兼主编.马复编著.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管向群主编 .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片断;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83-1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将要进行的教学勾画的图景。教学设计应该主体明确、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反映教师对未来教学的认识和期望。因此,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果。笔者下面就以一个片段的精心设计来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有效教学片段的设计
片段:《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第二课时例1的教学:
笔者分为以下几个设计环节:
设计1:某同学身高AB=1.60m,他从路灯杆底部的点D沿直线前进4m到点B,此时其影长PB=2m。求路灯杆CD的高度。
问题1:若假设BD=a米,你会用a表示路灯杆CD的高度吗?
问题2:若再设AB=b,PB=c,你能用它们表示出路灯杆CD的高度吗?
问题3:你觉得此题共体现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你能描述它们间的具体关系吗?
设计2:河对岸有一路灯杆AB,在灯光下,小明在点D处测得自己的影长DF=3m,沿BD方向到达点F处再测得自己的影长FG=4m。如果小明的身高为1.6m,求路灯杆AB的高度。
问题1:此图和上题的图形有什么区别?
问题2:你有哪些想法?
问题3:有哪些量,多少已知,多少未知?
问题4:你能用其他量表示AB吗?
问题5: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问题6:谈谈你对此题的看法?
设计3:如图,有两根直立于地面的电线杆AB,CD,其中CD在河边上,且AB=10m,CD=8m。河对岸有一高杆路灯EF,它的着地点F与两电线杆的着地点B,D在同一直线上。在强灯光照射下,电线杆CD的影子的顶端恰好与电线杆AB的底部(B)重合。
今测得影子DB=10m,电线杆AB的影子BG=25m。求路灯灯杆的高度(EF)与河的宽度(DF)。
二、对于片段设计的思考
1.设计的背景
(1)教材和学情分析:本章内容是空间与图形中的重要知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探究,是整个八年级下学期的重点和难点。而本节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并且结合了中心投影的相关知识,这就不同于以往的北师大教材,比以往的要求要高。在知识探究中,既有操作的要求,也有几何的推理,还有代数运算的技巧掌握,综合性很强。
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他们已经较熟練的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而且通过第一节课平行投影的学习,对投影有了初步认识,更好的是他们还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另外我从物理老师那儿了解到学生们在物理中学过了“光的直线传播”,因此他们还是较容易入手的,较难的应该是思维层次的提高。
(2)教学重难点: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在中心投影中的应用与转化,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有效设计再反思
(1)设置可以让学生够得着的台阶,无论是“垫起脚”还是“跳一跳”。教材只给出了例1一道例题,而且难度较大,对学生要求较高,所求问题也很突然。怎样才能顺利过渡呢?数学家波利亚说:“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类比是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它是两个不同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类同之处,猜测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而做出某种判断的推理。所以笔者设置了问题1,并且用了3个小问来层层递进,促使学生一步步感受,在不知不觉中体会相似三角形中的比例关系。这里“逼”学生向设计中预设的目标靠近,达到设问引领思考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真思考”,而非“假思考”。
(2)设置对比明显的转换,但对思维要求逐步提高。笔者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接着就出示了教材上的例1。还是通过小问来引起对比和思考,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数学的生命。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向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的学习。通过对问题1的思考,学生能从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观念出发,通过辅助性问题的铺垫,激活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对于重难点的破解自然水到渠成。
(3)及时总结,抽象出本质,建立数学模型。在例题1的最后,笔者又引领学生总结解题感受,其实就是激发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更好应用于实际。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笔者更认为,学生一旦建立了此类的数学模型,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已经很全面了,而且他可以主动探索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数学问题。所以,笔者接着就给出了问题3。
总之,笔者认为这一片段的教学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而且得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提升了数学思维。所谓的有效教学设计,自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刘兼主编.马复编著.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管向群主编 .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