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进生问题是影响高中数学成绩大面积提高的问题。如何转化后进生,是每个老师都要关注的课题。如何转变后进生对学习产生的逆反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难题,也是新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后进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如何改变后进生的学习态度,是每个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影响高中数学后进生思维的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课程学习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纽带”。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使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学生到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纽带”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融合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势必就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常常听到部分学生反映:我已经很认真学习数学了,但成绩就是很难提高。这是目前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应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师生和谐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数学课程教学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就教学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教学效果好与不好,不取决于教师的教,而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数学知识,而应该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课前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课中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课后一起交流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或一起参加娱乐活动等,增进相互了解。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愿意接近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流,师生成为真正的朋友,真正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不用任何人的督促,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约束的一种自觉的能持之以恒的直至终其一生都能维持下去的一种学习行为。众多的研究表明,后进生都或多或少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具体表现在:不珍惜时间、不能严谨认真地独立思考问题、不会学习或复习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课后采取一些恰当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布置课前预习并指导预习,检查预习;指导做好数学笔记,同时培养他们看书复习的好习惯;并要求他们做小结,鼓励探讨一题多解,发现新颖的解法。这样通过前面的一些方法培养,使他们养成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懂及时提问、妥善安排时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重新认识自己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开始时对数学学习是充满信心的。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学习方法运用的偏差等原因,一部分学生发现继续学习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已经变得力不从心,也因此在困惑及彷徨中逐渐掉队,成为后进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当问题不断堆积而得不到及时解决的时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学生逐渐迷失了方向。面对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同学们要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发展方向:课堂上,要掌握数学学习主动权,要讲究听课质量,着重听教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在课堂上解决学习问题;在数学学习时间安排上,要合理紧凑,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克服数学学习中的种种困难。
五、注重兴趣培养,促进后进生稳步发展
一般而言,后进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被动的参与过程,对于他们来说基本无兴趣可言,他们怕数学、讨厌数学,关键是缺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解决他们学习困难的重要前提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呢?首先,教师要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数学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获取的,对于后进生而言更是如此。对于后进生而言,有些数学题从正面不好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地使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实现数形的合理结合,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或抓住后进生理解的“软肋”给予简练和较为深刻的分析,无疑会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促使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因材施教,提供后进生发展契机
高中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爱好也是截然不同的,由此而产生的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数学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良莠不齐的事实,坚持沿用传统的统一教学要求,必将导致不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与掌握差距越拉越大。应该说,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助于弥补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差异,能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后进生逐步发展,不断跟上,并最终为后进生的有效学习和转化提供机会。诚然,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它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可以体现在数学学习的预习阶段,也可以体现在数学课堂提问阶段,还可以体现在教师课后作业要求阶段。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和艰苦地付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用爱心去培育,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进生的转化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影响高中数学后进生思维的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课程学习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纽带”。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使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学生到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纽带”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融合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势必就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常常听到部分学生反映:我已经很认真学习数学了,但成绩就是很难提高。这是目前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应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师生和谐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数学课程教学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就教学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教学效果好与不好,不取决于教师的教,而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数学知识,而应该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课前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课中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课后一起交流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或一起参加娱乐活动等,增进相互了解。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愿意接近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流,师生成为真正的朋友,真正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不用任何人的督促,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约束的一种自觉的能持之以恒的直至终其一生都能维持下去的一种学习行为。众多的研究表明,后进生都或多或少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具体表现在:不珍惜时间、不能严谨认真地独立思考问题、不会学习或复习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课后采取一些恰当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布置课前预习并指导预习,检查预习;指导做好数学笔记,同时培养他们看书复习的好习惯;并要求他们做小结,鼓励探讨一题多解,发现新颖的解法。这样通过前面的一些方法培养,使他们养成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懂及时提问、妥善安排时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重新认识自己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开始时对数学学习是充满信心的。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学习方法运用的偏差等原因,一部分学生发现继续学习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已经变得力不从心,也因此在困惑及彷徨中逐渐掉队,成为后进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当问题不断堆积而得不到及时解决的时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学生逐渐迷失了方向。面对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同学们要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发展方向:课堂上,要掌握数学学习主动权,要讲究听课质量,着重听教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在课堂上解决学习问题;在数学学习时间安排上,要合理紧凑,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克服数学学习中的种种困难。
五、注重兴趣培养,促进后进生稳步发展
一般而言,后进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被动的参与过程,对于他们来说基本无兴趣可言,他们怕数学、讨厌数学,关键是缺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解决他们学习困难的重要前提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呢?首先,教师要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数学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获取的,对于后进生而言更是如此。对于后进生而言,有些数学题从正面不好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地使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实现数形的合理结合,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或抓住后进生理解的“软肋”给予简练和较为深刻的分析,无疑会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促使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因材施教,提供后进生发展契机
高中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爱好也是截然不同的,由此而产生的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数学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良莠不齐的事实,坚持沿用传统的统一教学要求,必将导致不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与掌握差距越拉越大。应该说,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助于弥补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差异,能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后进生逐步发展,不断跟上,并最终为后进生的有效学习和转化提供机会。诚然,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它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可以体现在数学学习的预习阶段,也可以体现在数学课堂提问阶段,还可以体现在教师课后作业要求阶段。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和艰苦地付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用爱心去培育,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进生的转化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