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从环保等方面考量,教材的循环使用确实利国利民。在实际操作中,尽管方方面面都做了周密的部署,但从试点地区反馈的情况看,还是遇到了种种问题。比如,教材内容的稳定性,学生的学习习惯,现行教科书在印制、用纸等方面采用低成本工艺带来的质量问题,出版发行方的利益,家长在这方面的认可度等等,都是影响教材循环使用的因素。
“教材循环使用”,这一喊了多年的口号终于开始慢慢在很多中小学实现了。一些地方的音乐、美术、体育等教材,早已经进行了一轮的试验。江苏省决定,从2008年秋季起,信息技术教材进入循环使用的行列。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教委就将教科书循环使用作为科研课题,在云南、贵州、甘肃等地试验。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国家鼓励课本循环使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在局部学校推行“课本循环使用”改革试点,并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措施。如由政府统一购买,免费发放。除了语、数、外、理、化等教材使用率较高,仍继续使用新教材外,音乐、美术、劳动、英语口语等教材要求使用者保持教材的整洁,用后回收,再消毒处理,供下一年级同学使用。
教材能否循环使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的稳定性如何。然而,信息技术教材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除了具备其他学科教材的共性因素外,还要受一些自身因素的制约。
1.技术更新快造成内容的不稳定性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部件IC以摩尔定律的速度向前发展。实际上,如果考虑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这个速度一点也不夸张。正如在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迅捷、应用广泛、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技术……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公民。”这些描述体现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适应迅速变化发展的信息社会。如果仅仅为使教材可以循环使用而使教材相对稳定,与当前快速更新的知识脱节,显然得不偿失,完全背离了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初衷。实际上,除了因编校、印刷等常规问题造成的修订工作之外,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为了保证教材内容尽量与技术同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不得不在使用过程中不停地修订,甚至新编。就教材的发稿周期来讲,一般学科要求在上一年的冬季就开始发第二年秋季的书稿,而对信息技术教材,一般都会拖到当年的三、四月份才发稿。不是编写者准备不足,而是想在书稿发出之前,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进展,尽量删除一些过于陈旧的知识,补充一些新的内容。
2.课程自身创新需求造成编写方式的不稳定性
目前,各个学科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很多教育理论上的创新成果也在不停地应用于教材编写之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从计算机选修课转化而来的一门新学科,缺少持续的历史积累,学科内容体系的建构仍在探索阶段。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大多数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就经历了从任务驱动式到主题活动式的变化,课程价值的导向也慢慢从重视操作的工具论向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上转变。不过,从近年来发展的趋势看,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完善,这种变化会日趋平缓,向稳定的方向发展。
3.出版发行方式造成版本的不稳定性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选修科目,所用教材是依据2000年发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编写的。信息技术课高中阶段是必修科目,高中新课程试验区使用的是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编写并通过审查的教材。非试验区使用的仍然是依据“指导纲要”编写的教材。依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允许符合条件的单位编写教材,通过审定后,即可投入使用。受上述种种原因的影响,信息技术教材的版本空前繁多。据粗略统计,全国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起码不下百种。在目前的教材选用制度下,一些地方的信息技术教材更换非常频繁。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循环都坚持不下来,一两年就更换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的循环使用便无从谈起了。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基于当前信息技术教材的特征,要想保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非常困难,但教材循环使用无疑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负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爱护公物的优良品德,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对构建节约型社会也具有深远意义。那么如何从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呢?鉴于教材循环使用的关注点是纸质教材,不妨跳出这个圈子,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推行电子化教材,既节约又便于更新。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在机房中开展,教学设备主要由位于局域网中安装了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学生机和教师机组成。这样完全可以把电子教材放在服务器上通过局域网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开展教材上安排的学习活动;需要查阅教材时,只需打开一个新窗口,随时浏览其中的内容即可。
使用纸质教材时常会遇到一些如调查活动、活动评价等互动性的环节,学生往往需要在教材上填写相关内容,这也是让学生保持纸质教材整洁的一个重要障碍。在电子化教材中,教材的编写者可以对这些交互性的内容以表单网页与数据库的形式发布,再配上数据分析软件,反馈及时迅速,还可以一并解决教学中形成性评价难以操作等问题。
电子化教材不再受纸质教材成本的限制,教材编写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素材库、活动内容、教学评价完整地结合起来,提供充足的信息。在当前技术的支持下,电子化教材还提供广阔的空间,让教材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更强。教师、学生随时可以轻松地获取大量的资料,也更容易让师生、生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可以说,教师、学生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编写的参与者。
当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全面推广电子教材也存在一些困难,如观念问题、教师培训问题等。电子化教材实际上就是一个个软件包。如果以这种形式的教材完全取代纸质教材,教材使用者该如何认定这种形式的教材?教育主管部门又该如何评价、审定电子化教材?这种教材的更新太容易了,如何在持续的“修订”过程中保证教材的质量呢?此外,这种模式的教材对信息技术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需要教师配置软件系统、在新的教材形式下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等等。从教材开发者的角度考虑,电子化教材非常容易复制。如何保证开发者的经济利益,维护开发者的积极性,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目前电子化教材在技术、设备上已经不存在任何困难。既然仅仅是体制、观念上的问题,相信在多方努力下,一定会找到完整的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编辑室)
“教材循环使用”,这一喊了多年的口号终于开始慢慢在很多中小学实现了。一些地方的音乐、美术、体育等教材,早已经进行了一轮的试验。江苏省决定,从2008年秋季起,信息技术教材进入循环使用的行列。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教委就将教科书循环使用作为科研课题,在云南、贵州、甘肃等地试验。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国家鼓励课本循环使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在局部学校推行“课本循环使用”改革试点,并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措施。如由政府统一购买,免费发放。除了语、数、外、理、化等教材使用率较高,仍继续使用新教材外,音乐、美术、劳动、英语口语等教材要求使用者保持教材的整洁,用后回收,再消毒处理,供下一年级同学使用。
教材能否循环使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的稳定性如何。然而,信息技术教材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除了具备其他学科教材的共性因素外,还要受一些自身因素的制约。
1.技术更新快造成内容的不稳定性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部件IC以摩尔定律的速度向前发展。实际上,如果考虑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这个速度一点也不夸张。正如在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迅捷、应用广泛、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技术……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公民。”这些描述体现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适应迅速变化发展的信息社会。如果仅仅为使教材可以循环使用而使教材相对稳定,与当前快速更新的知识脱节,显然得不偿失,完全背离了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初衷。实际上,除了因编校、印刷等常规问题造成的修订工作之外,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为了保证教材内容尽量与技术同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不得不在使用过程中不停地修订,甚至新编。就教材的发稿周期来讲,一般学科要求在上一年的冬季就开始发第二年秋季的书稿,而对信息技术教材,一般都会拖到当年的三、四月份才发稿。不是编写者准备不足,而是想在书稿发出之前,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进展,尽量删除一些过于陈旧的知识,补充一些新的内容。
2.课程自身创新需求造成编写方式的不稳定性
目前,各个学科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很多教育理论上的创新成果也在不停地应用于教材编写之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从计算机选修课转化而来的一门新学科,缺少持续的历史积累,学科内容体系的建构仍在探索阶段。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大多数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就经历了从任务驱动式到主题活动式的变化,课程价值的导向也慢慢从重视操作的工具论向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上转变。不过,从近年来发展的趋势看,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完善,这种变化会日趋平缓,向稳定的方向发展。
3.出版发行方式造成版本的不稳定性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选修科目,所用教材是依据2000年发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编写的。信息技术课高中阶段是必修科目,高中新课程试验区使用的是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编写并通过审查的教材。非试验区使用的仍然是依据“指导纲要”编写的教材。依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允许符合条件的单位编写教材,通过审定后,即可投入使用。受上述种种原因的影响,信息技术教材的版本空前繁多。据粗略统计,全国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起码不下百种。在目前的教材选用制度下,一些地方的信息技术教材更换非常频繁。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循环都坚持不下来,一两年就更换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的循环使用便无从谈起了。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基于当前信息技术教材的特征,要想保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非常困难,但教材循环使用无疑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负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爱护公物的优良品德,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对构建节约型社会也具有深远意义。那么如何从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呢?鉴于教材循环使用的关注点是纸质教材,不妨跳出这个圈子,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推行电子化教材,既节约又便于更新。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在机房中开展,教学设备主要由位于局域网中安装了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学生机和教师机组成。这样完全可以把电子教材放在服务器上通过局域网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开展教材上安排的学习活动;需要查阅教材时,只需打开一个新窗口,随时浏览其中的内容即可。
使用纸质教材时常会遇到一些如调查活动、活动评价等互动性的环节,学生往往需要在教材上填写相关内容,这也是让学生保持纸质教材整洁的一个重要障碍。在电子化教材中,教材的编写者可以对这些交互性的内容以表单网页与数据库的形式发布,再配上数据分析软件,反馈及时迅速,还可以一并解决教学中形成性评价难以操作等问题。
电子化教材不再受纸质教材成本的限制,教材编写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素材库、活动内容、教学评价完整地结合起来,提供充足的信息。在当前技术的支持下,电子化教材还提供广阔的空间,让教材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更强。教师、学生随时可以轻松地获取大量的资料,也更容易让师生、生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可以说,教师、学生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编写的参与者。
当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全面推广电子教材也存在一些困难,如观念问题、教师培训问题等。电子化教材实际上就是一个个软件包。如果以这种形式的教材完全取代纸质教材,教材使用者该如何认定这种形式的教材?教育主管部门又该如何评价、审定电子化教材?这种教材的更新太容易了,如何在持续的“修订”过程中保证教材的质量呢?此外,这种模式的教材对信息技术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需要教师配置软件系统、在新的教材形式下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等等。从教材开发者的角度考虑,电子化教材非常容易复制。如何保证开发者的经济利益,维护开发者的积极性,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目前电子化教材在技术、设备上已经不存在任何困难。既然仅仅是体制、观念上的问题,相信在多方努力下,一定会找到完整的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