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古典诗词恰如这漫漫历史岁月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经久不衰,光华夺目。那么,作为高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中华古典诗词之美,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播古典文化,传承诗词之美的重任。
【关键词】诗词之美 建议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55
诗词,是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在内的中国传统诗歌。其中包括了劳动生产、两性相恋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涵盖范围极其之广。著名诗人和学者叶千华曾经说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需要。诗词在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和功能,这是其他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因此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
由此可见,诗词在古典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究竟该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发现其魅力之处,并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当诗遇上歌,诗词的古典之美
在当下很多人的心目中,诗词便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高雅端庄但是晦涩难懂。其实不然,随着中国风音乐的盛行,方文山、许嵩等一批优秀的作词者大胆地推陈出新,将古诗词融入流行音乐,使得诗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同时也使歌曲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富有古典意境。作为教师,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诗词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应的古风歌曲,使得诗词的学习更有趣味性,也使学生更容易对诗词产生兴趣。
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诗词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首羽泉的《辛弃疾》,歌词中大量化用了辛弃疾的诗词,比如“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千古兴亡多少事,金戈铁马战不休。天下谁英雄,赢得功名在身后。”简单却动听的旋律有助于学生对诗词本身的记忆,而歌词中体现出的霸气和淡泊名利也正是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诗人的显著特点。
再比如,在学习《诗经》中的《蒹葭》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放一首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这首歌的歌词与《蒹葭》的白话文翻译大同小异,而邓丽君的轻柔女声也恰到好处地唱出了《蒹葭》中蕴含的缠绵悱恻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由此可见,诗词与歌曲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把握。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著名歌手毛宁的《涛声依旧》,来源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来源于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梅艳芳的《女人花》则来源于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这些歌曲的意境非常具有古典之美,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及其意境的感受。
二、当诗遇上画,诗词的灵动之美
诗词之美还在于它寥寥数字就可以勾画出一副完整的画面。而画面给人的感受则更为直观和贴近心灵。
(一)画之图画
比如高中课本中杜甫的《春望》,全诗仅八句,但是却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凋零,以及亲人难见,世道艰难的心酸。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手工绘画或者寻找图片,让学生将图画与诗词相结合,更直观、更深入地去了解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是如何辛酸自持,却无能为力;家人四散,却有苦难言。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诗人的情感有了直观感受,更可以让学生从诗词中收获情感,感受到诗词传达出的无声魅力。
(二)画之画面
除了图画之外,画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画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成诗人,回到写下诗词时的背景,设想诗人会遇上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又是从哪儿获得了灵感写出流传古今的诗词。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诗人的背景和诗词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明确的把握,也可以使学生乐在其中,读懂诗词中的美。
三、当诗遇上情,诗词的动人之美
诗词之美并不是在于文字的排列组合,而是在于诗词背后传达出来的情感。这情感才是一首诗词的动人之处。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诗词中情感的体会和把握。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的使用使得词的开头便有一股冷清之意扑面而来,这样的氛围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而对诗人背景以及经历的结合,更是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比如这首《声声慢》就是李清照写于国破家亡、天涯飘零的情形下。那么对于诗词中体现出的悲凉落寞,孤独愁绪,学生就有了深刻的体会。
四、当诗遇上故事,诗词的内涵之美
(一)历史典故
一首诗的创作,其实源自于一个诗人想要讲故事的心情。而很多诗词的来源恰恰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或者故事。比如李贺的《春坊正字剑子歌》和王昌龄的《杂兴》就提到了著名的荆轲刺秦的历史典故,而诗中歌颂的侠义之情也与该典故中荆轲的品质有莫大联系。再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来自于著名的历史故事——“项羽乌江自刎”。诗中传达出的高傲之情也与项羽乌江自刎时的心境不谋而合。
(二)神话传说
除此之外,神话传说也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词。比如李商隐的《嫦娥》就借嫦娥奔月的传说,表达了嫦娥虽长生不老却从此孤独一人的凄凉,更是由此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再比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诗中引用了《山海经》里精卫填海和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歌颂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诗词之前,先了解一下诗词中包含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诗词进行理解,对于诗词中传达出的精神也更加容易接受。当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诗词背后有趣的典故或者小故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古诗词以其特有的韵味和风骨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得愈发美丽,而教师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去学习和体会中华诗词的这种美。
引导过程中,对于诗词创作背景的了解,以及对于诗人生平的了解,对诗中意象代表意义的明确——比如“岁寒三友”象征坚贞高傲,牡丹象征富贵,柳和长亭象征送别,莲花象征高洁。这些意象的应用,也恰恰是诗人的托物言志。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理解通透了,也就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不可不提的是对于“诗眼”的把握。诗眼,顾名思义也就是全诗的中心,诗眼的把握也就是对全诗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思想感情则是学生学习一首古诗词的关键。当然,对于诗中应用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和理解。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尽一己之力,让中华诗词之美继续流传。
【关键词】诗词之美 建议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55
诗词,是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在内的中国传统诗歌。其中包括了劳动生产、两性相恋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涵盖范围极其之广。著名诗人和学者叶千华曾经说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需要。诗词在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和功能,这是其他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因此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
由此可见,诗词在古典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究竟该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发现其魅力之处,并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当诗遇上歌,诗词的古典之美
在当下很多人的心目中,诗词便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高雅端庄但是晦涩难懂。其实不然,随着中国风音乐的盛行,方文山、许嵩等一批优秀的作词者大胆地推陈出新,将古诗词融入流行音乐,使得诗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同时也使歌曲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富有古典意境。作为教师,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诗词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应的古风歌曲,使得诗词的学习更有趣味性,也使学生更容易对诗词产生兴趣。
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诗词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首羽泉的《辛弃疾》,歌词中大量化用了辛弃疾的诗词,比如“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千古兴亡多少事,金戈铁马战不休。天下谁英雄,赢得功名在身后。”简单却动听的旋律有助于学生对诗词本身的记忆,而歌词中体现出的霸气和淡泊名利也正是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诗人的显著特点。
再比如,在学习《诗经》中的《蒹葭》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放一首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这首歌的歌词与《蒹葭》的白话文翻译大同小异,而邓丽君的轻柔女声也恰到好处地唱出了《蒹葭》中蕴含的缠绵悱恻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由此可见,诗词与歌曲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把握。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著名歌手毛宁的《涛声依旧》,来源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来源于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梅艳芳的《女人花》则来源于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这些歌曲的意境非常具有古典之美,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及其意境的感受。
二、当诗遇上画,诗词的灵动之美
诗词之美还在于它寥寥数字就可以勾画出一副完整的画面。而画面给人的感受则更为直观和贴近心灵。
(一)画之图画
比如高中课本中杜甫的《春望》,全诗仅八句,但是却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凋零,以及亲人难见,世道艰难的心酸。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手工绘画或者寻找图片,让学生将图画与诗词相结合,更直观、更深入地去了解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是如何辛酸自持,却无能为力;家人四散,却有苦难言。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诗人的情感有了直观感受,更可以让学生从诗词中收获情感,感受到诗词传达出的无声魅力。
(二)画之画面
除了图画之外,画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画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成诗人,回到写下诗词时的背景,设想诗人会遇上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又是从哪儿获得了灵感写出流传古今的诗词。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诗人的背景和诗词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明确的把握,也可以使学生乐在其中,读懂诗词中的美。
三、当诗遇上情,诗词的动人之美
诗词之美并不是在于文字的排列组合,而是在于诗词背后传达出来的情感。这情感才是一首诗词的动人之处。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诗词中情感的体会和把握。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的使用使得词的开头便有一股冷清之意扑面而来,这样的氛围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而对诗人背景以及经历的结合,更是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比如这首《声声慢》就是李清照写于国破家亡、天涯飘零的情形下。那么对于诗词中体现出的悲凉落寞,孤独愁绪,学生就有了深刻的体会。
四、当诗遇上故事,诗词的内涵之美
(一)历史典故
一首诗的创作,其实源自于一个诗人想要讲故事的心情。而很多诗词的来源恰恰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或者故事。比如李贺的《春坊正字剑子歌》和王昌龄的《杂兴》就提到了著名的荆轲刺秦的历史典故,而诗中歌颂的侠义之情也与该典故中荆轲的品质有莫大联系。再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来自于著名的历史故事——“项羽乌江自刎”。诗中传达出的高傲之情也与项羽乌江自刎时的心境不谋而合。
(二)神话传说
除此之外,神话传说也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词。比如李商隐的《嫦娥》就借嫦娥奔月的传说,表达了嫦娥虽长生不老却从此孤独一人的凄凉,更是由此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再比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诗中引用了《山海经》里精卫填海和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歌颂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诗词之前,先了解一下诗词中包含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学生对诗词进行理解,对于诗词中传达出的精神也更加容易接受。当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诗词背后有趣的典故或者小故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古诗词以其特有的韵味和风骨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得愈发美丽,而教师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去学习和体会中华诗词的这种美。
引导过程中,对于诗词创作背景的了解,以及对于诗人生平的了解,对诗中意象代表意义的明确——比如“岁寒三友”象征坚贞高傲,牡丹象征富贵,柳和长亭象征送别,莲花象征高洁。这些意象的应用,也恰恰是诗人的托物言志。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理解通透了,也就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不可不提的是对于“诗眼”的把握。诗眼,顾名思义也就是全诗的中心,诗眼的把握也就是对全诗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思想感情则是学生学习一首古诗词的关键。当然,对于诗中应用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和理解。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尽一己之力,让中华诗词之美继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