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所作。在这篇脍炙人口的游记里,作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对小石潭的景色作了细腻的描绘,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亲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景致确实迷人!
有水,“水尤清冽”,水声“如鸣佩环”;有石,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有木,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真是一个水清、石奇、树美、境幽的佳处。
作者笔下的鱼也是传神的。
“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明里写鱼,实则写水,反衬“水尤清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出了鱼的静态,表现出鱼的闲适。“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动态,表现出鱼儿轻快游动的姿态。“似与游者相乐”把本无感情的鱼写得充满了灵性。
按理说,在此美景之中,游鱼之前,心情应是轻松快慰的。而作者却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表现出一种低沉的感情基调。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了解柳宗元写作此文的背景。
柳宗元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21岁中进士。进入仕途后,面对当时腐败的政局,希图有所改革。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便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并采取了一些革除弊政的措施。在此时,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不久,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失败。王叔文被杀,其他主要成员被贬到边远地方。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担任司马这样一个闲职,一住10年。那时该地荒僻,但山水风景却很好。作者在此期间有“才”得不到发挥,有抱负不能实现,常常处于苦闷之中,为了排遣苦闷,便在城外西山一带“斫榛莽,焚茅茷”,搜奇觅胜,游览山水,写成了八记,《小石潭记》便是其中第四篇。
由此可知,作者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忧闷。在《小石潭记》中写美景,写鱼乐,实质上是在写“情”。作者想把自己的感情寄寓于山水及游鱼以求得某种慰藉,排遣受贬后内心的积郁。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忧闷的阴影总是紧随着,一有机会便会显露。面对这幽美的景色,嬉戏的游鱼,作者竟“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记之而去”。从环境到心境,借景抒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景”中充满了藏在内心的忧郁、怨愤之情。
作者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鱼都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同时表现出他对国家、对生活都无限热爱的深厚感情,这与逸兴文人的无病呻吟之作是截然不同的,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作者,满怀富国强民的抱负无法实现,反遭贬谪。因此,纵然是面对“琼楼玉宇”也只能怀“高处不胜寒”之感。难怪他生出与苏轼同样的感慨。终因“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去了”!
总之,作者在景物描绘中结合着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因此,《小石潭记》的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景”中透出的是凄苦、忧伤之情。
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景致确实迷人!
有水,“水尤清冽”,水声“如鸣佩环”;有石,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有木,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真是一个水清、石奇、树美、境幽的佳处。
作者笔下的鱼也是传神的。
“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明里写鱼,实则写水,反衬“水尤清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出了鱼的静态,表现出鱼的闲适。“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动态,表现出鱼儿轻快游动的姿态。“似与游者相乐”把本无感情的鱼写得充满了灵性。
按理说,在此美景之中,游鱼之前,心情应是轻松快慰的。而作者却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表现出一种低沉的感情基调。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了解柳宗元写作此文的背景。
柳宗元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21岁中进士。进入仕途后,面对当时腐败的政局,希图有所改革。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便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并采取了一些革除弊政的措施。在此时,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不久,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失败。王叔文被杀,其他主要成员被贬到边远地方。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担任司马这样一个闲职,一住10年。那时该地荒僻,但山水风景却很好。作者在此期间有“才”得不到发挥,有抱负不能实现,常常处于苦闷之中,为了排遣苦闷,便在城外西山一带“斫榛莽,焚茅茷”,搜奇觅胜,游览山水,写成了八记,《小石潭记》便是其中第四篇。
由此可知,作者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忧闷。在《小石潭记》中写美景,写鱼乐,实质上是在写“情”。作者想把自己的感情寄寓于山水及游鱼以求得某种慰藉,排遣受贬后内心的积郁。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忧闷的阴影总是紧随着,一有机会便会显露。面对这幽美的景色,嬉戏的游鱼,作者竟“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记之而去”。从环境到心境,借景抒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景”中充满了藏在内心的忧郁、怨愤之情。
作者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鱼都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同时表现出他对国家、对生活都无限热爱的深厚感情,这与逸兴文人的无病呻吟之作是截然不同的,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作者,满怀富国强民的抱负无法实现,反遭贬谪。因此,纵然是面对“琼楼玉宇”也只能怀“高处不胜寒”之感。难怪他生出与苏轼同样的感慨。终因“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去了”!
总之,作者在景物描绘中结合着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因此,《小石潭记》的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景”中透出的是凄苦、忧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