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心理资源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主要以正向的心理特质为主,其正向的心理特质亦是个人心理资源的内涵,从文献整理可以得到,无论针对任何的学生族群,皆发现正向概念的心理资源能够负向的预测心理健康的结论,包含:自我价值感(自尊)的程度可以预测忧郁情绪、复原力(韧性)可以预测自伤行为、认知解释风格可以预测无望感、忧郁及自杀意念等。文献资料多数研究以学生为探究对象,故研究者期望透过本研究针对学生加以探讨,了解高职学生整理的心理资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一、前言
乐观(正向感受)是个人在压力情境下,调节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的内部资源。Rak 与 Patteron(1996)也提出当个体处于危机或压力情境中时,拥有复原力的特质,可以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出健康的因应策略与适应能力。Snyder 与 López(2002)也表示高希望感学生比低希望感学生感到振奋、有能量、自信和挑战自己的目标,并且伴随着较高的自我价值感与低程度的忧郁。
由上述研究结果与学者提出的概念,研究者认为心理资源可以协助学生积极有效的应对压力事件,使学生受到较少的负向情感困扰,以减少心理不健康。
二、心理健康与缺勤
多数学生因身心疲惫、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矛盾时,时间短、程度轻微者,可因情境改变消失或减缓,时间长、程度较严重者,最后不得不休学、退学。学生的特殊心理,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两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性、心情沉重, 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除了发现常有旷课行为的中小学生于各个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对照组学生外,也发现该学生大多属于内向、情绪不稳定型,表现出孤独、反应缓慢、适应性差、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冷漠等人格特征。因当学生心理不健康时,对其必有影响,如:在课堂活动的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有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记忆不佳、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好等困难的现象。虽然学者以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但研究者认为,心理不健康对于学生所造成的影响应无年龄的差异性,当一个学生心理不健康时,对其各方面功能与表现皆会有所影响。
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心理特质,会影响学生的缺课行为。若学生最常以生病作为请假的理由,因为心情不佳而缺席上课;若健康状况愈不佳的工作者,较易有因病缺勤的现象,且缺勤日数愈多,当我们将人们有心理症状视为一种生病、健康状况不佳,当我们认为出席课程是学生的工作时,学生们便可能因为心理上的疾病或症状选择缺席课程。
以职场角度再思,有学者认为“工作倦怠”是个体在工作一段期间,经验到反复资源丧失的循环。研究者认为工作倦怠亦可说是心理资源的消耗殆尽,若以资源保存理论(COR)理论背后的“能量或资源平衡观”来解释“工作倦怠”,其发生源自于人们在资源、能量的支出与收入间无法取得平衡,当工作要求过长、过大时间的付出能量,而资源补充却太少或太慢,个体能量便会透支,产生整体失衡,故,心理资源期待人们总是能够储存足够的能量或资源,以备生活遭逢压力或不适应时,能有筹码消耗或付出,以维持个人生活上的平衡,也包含能够维持出席工作的稳定性。许多研究皆曾指出当工作者拥有压力与倦怠时,会产生许多的负面效果,如增加缺勤率、造成生产力及工作绩效降低,甚至会出现离职的现象。
三、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
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相关研究领域,以心理不健康症状与其学业成就表现的影响为主,至于究竟是心理健康影响学业成就,或是学业成就影响心理健康,两者假设皆有学者支持印证。有些学者同意学生压力愈大、心理愈不健康者,如有忧郁或焦虑等倾向的学生,其学习表现或学业成就较差。但亦有另一些学者认为学业成就是因,心理健康为果,觉得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会因为学业成就表现而有所影响,学业成就愈高者,心理健康状态愈佳。研究者则认为,要明确的区分心理健康影响学业成就或是学业成就影响心理健康两者,何者为因、何者为果,是一件困难的事,或许两者本身就是互相循环影响、两者假设皆存在,学期成绩表现不佳的医学院学生,易呈现不寻常、病态的特质;学生的学业成就好坏,也可能与自觉身心健康症状有关联性。学生可能因为心理不健康影响学业成就表现不佳,又再因低学业成而产生心理健康不适应的症状反应;反之,学生因心理健康,拥有高学业成就的条件,也因高学业成就使得其心理更健康;学业成就愈高者,因其欲保持课业表现良好,产生焦虑与压力,导致心理健康症状愈多,愈不健康。
四、总结
针对学业成就与心理健康因果顺序的贯时性分析,指出学业成就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对学业成就并无影响,研究者认为其并不影响本研究假设的原因有三,其一,该研究以高职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欲关心的对象为学生,两者对于学业成就上的心境大不同,对于高职生而言,学业表现会直接影响录取,他们最常担心考不上理想的学校,于未来升学考试感到焦虑,也担心课业表现无法达到师长与家长的期待,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业成绩已经属于个人的理想与抱负,并非传统体制下的升学压力,两者对于考试情境所感受到的压力大不相同;其二,该研究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仅以 7 项题目大致的关心学生的身心状态,包含:①不想和别人来往;②郁卒;③想要大叫、摔东西、吵架或打人;④觉得摇晃、紧张或精神不能集中;⑤感到孤单;⑥睡不着、睡不好、很容易醒、做恶梦;⑦头部紧紧的、身体感到发麻、针刺、虚弱或手脚发麻,以上皆仅有关心学生所处当下的状态,而本研究则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症状、潜藏的心理特质,透过“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详细的进行评估,两者于评估的细致度有所不同;其三,该研究认为心理不健康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主要是短暂性的,学生可能因考试的情境下,感受到考试焦虑,因而积极准备,并提升学业表现,但长时期无法克服后,进而累积焦虑和忧郁,又降低其学业成就。
参考文献:
[1]姜志强,丁喆主编.心理健康教育[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冯观富编著.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与管理[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关键词:高职;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一、前言
乐观(正向感受)是个人在压力情境下,调节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的内部资源。Rak 与 Patteron(1996)也提出当个体处于危机或压力情境中时,拥有复原力的特质,可以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出健康的因应策略与适应能力。Snyder 与 López(2002)也表示高希望感学生比低希望感学生感到振奋、有能量、自信和挑战自己的目标,并且伴随着较高的自我价值感与低程度的忧郁。
由上述研究结果与学者提出的概念,研究者认为心理资源可以协助学生积极有效的应对压力事件,使学生受到较少的负向情感困扰,以减少心理不健康。
二、心理健康与缺勤
多数学生因身心疲惫、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矛盾时,时间短、程度轻微者,可因情境改变消失或减缓,时间长、程度较严重者,最后不得不休学、退学。学生的特殊心理,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两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性、心情沉重, 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除了发现常有旷课行为的中小学生于各个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对照组学生外,也发现该学生大多属于内向、情绪不稳定型,表现出孤独、反应缓慢、适应性差、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冷漠等人格特征。因当学生心理不健康时,对其必有影响,如:在课堂活动的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有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记忆不佳、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好等困难的现象。虽然学者以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但研究者认为,心理不健康对于学生所造成的影响应无年龄的差异性,当一个学生心理不健康时,对其各方面功能与表现皆会有所影响。
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心理特质,会影响学生的缺课行为。若学生最常以生病作为请假的理由,因为心情不佳而缺席上课;若健康状况愈不佳的工作者,较易有因病缺勤的现象,且缺勤日数愈多,当我们将人们有心理症状视为一种生病、健康状况不佳,当我们认为出席课程是学生的工作时,学生们便可能因为心理上的疾病或症状选择缺席课程。
以职场角度再思,有学者认为“工作倦怠”是个体在工作一段期间,经验到反复资源丧失的循环。研究者认为工作倦怠亦可说是心理资源的消耗殆尽,若以资源保存理论(COR)理论背后的“能量或资源平衡观”来解释“工作倦怠”,其发生源自于人们在资源、能量的支出与收入间无法取得平衡,当工作要求过长、过大时间的付出能量,而资源补充却太少或太慢,个体能量便会透支,产生整体失衡,故,心理资源期待人们总是能够储存足够的能量或资源,以备生活遭逢压力或不适应时,能有筹码消耗或付出,以维持个人生活上的平衡,也包含能够维持出席工作的稳定性。许多研究皆曾指出当工作者拥有压力与倦怠时,会产生许多的负面效果,如增加缺勤率、造成生产力及工作绩效降低,甚至会出现离职的现象。
三、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
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相关研究领域,以心理不健康症状与其学业成就表现的影响为主,至于究竟是心理健康影响学业成就,或是学业成就影响心理健康,两者假设皆有学者支持印证。有些学者同意学生压力愈大、心理愈不健康者,如有忧郁或焦虑等倾向的学生,其学习表现或学业成就较差。但亦有另一些学者认为学业成就是因,心理健康为果,觉得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会因为学业成就表现而有所影响,学业成就愈高者,心理健康状态愈佳。研究者则认为,要明确的区分心理健康影响学业成就或是学业成就影响心理健康两者,何者为因、何者为果,是一件困难的事,或许两者本身就是互相循环影响、两者假设皆存在,学期成绩表现不佳的医学院学生,易呈现不寻常、病态的特质;学生的学业成就好坏,也可能与自觉身心健康症状有关联性。学生可能因为心理不健康影响学业成就表现不佳,又再因低学业成而产生心理健康不适应的症状反应;反之,学生因心理健康,拥有高学业成就的条件,也因高学业成就使得其心理更健康;学业成就愈高者,因其欲保持课业表现良好,产生焦虑与压力,导致心理健康症状愈多,愈不健康。
四、总结
针对学业成就与心理健康因果顺序的贯时性分析,指出学业成就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对学业成就并无影响,研究者认为其并不影响本研究假设的原因有三,其一,该研究以高职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欲关心的对象为学生,两者对于学业成就上的心境大不同,对于高职生而言,学业表现会直接影响录取,他们最常担心考不上理想的学校,于未来升学考试感到焦虑,也担心课业表现无法达到师长与家长的期待,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业成绩已经属于个人的理想与抱负,并非传统体制下的升学压力,两者对于考试情境所感受到的压力大不相同;其二,该研究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仅以 7 项题目大致的关心学生的身心状态,包含:①不想和别人来往;②郁卒;③想要大叫、摔东西、吵架或打人;④觉得摇晃、紧张或精神不能集中;⑤感到孤单;⑥睡不着、睡不好、很容易醒、做恶梦;⑦头部紧紧的、身体感到发麻、针刺、虚弱或手脚发麻,以上皆仅有关心学生所处当下的状态,而本研究则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症状、潜藏的心理特质,透过“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详细的进行评估,两者于评估的细致度有所不同;其三,该研究认为心理不健康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主要是短暂性的,学生可能因考试的情境下,感受到考试焦虑,因而积极准备,并提升学业表现,但长时期无法克服后,进而累积焦虑和忧郁,又降低其学业成就。
参考文献:
[1]姜志强,丁喆主编.心理健康教育[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冯观富编著.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与管理[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