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联理论为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式,《夜莺与玫瑰》在童话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翻译现象,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本文通过关联翻译理论,了解女性译者在文本显性翻译中应用的翻译策略,以期展现女性译者的独特风采。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关联理论;显性翻译;翻译策略
1.引言
奥斯卡·王尔德是爱尔兰作家,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其创作宗旨是“为艺术而艺术”。王尔德的作品以辞藻华美、立意新颖和观点鲜明闻名,他创作的童话作品在西方世界独具风格。《夜莺与玫瑰》中,王尔德向世人告白,他就是那只夜莺,用自己的生命来讴歌至爱至美,尽管当时那个世界没有人理解和欣赏他,他傲然立于世间,赢得生前身后名(王晶波,2007)。因此译者需要捕捉到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细腻感情和优美辞藻,并将这种文学美传达给译入语读者。
林徽因是民国一代才女,在各个方面都有建树。林徽因自小深受中西文化融合的熏陶,英语对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 一种灵感、 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于潘红,姜诚,2015)。同时,她本人喜欢文学创作,在翻译《夜莺与玫瑰》时,充分展现了女性译者的情怀和独特的诗性化语言。为了了解女性译者细腻优美的语言和灵动优雅的文笔,向人们展示女译者的翻译特色,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入手,分析《夜鶯与玫瑰》中的翻译策略,以期对现代汉英翻译实践提供一些思考。
2.关联翻译理论与文本显性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把语言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依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把翻译看做一种交际活动。交际成功的条件有两个:第一,交际双方的“互明”,第二,最佳的认知模式。要确定交际者的暗含意义,受体就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也就是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成功。因此,成功的译文只是,而且只能是:原交际者的目的和受体的要求在认知环境相关的方面与原文相似(赵彦春,1999)。
关联理论的不可比拟的优点,就是其强大解释力。译者从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再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受体,也就是说译者把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受体(赵彦春,1999)。关联翻译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中,一个表现便是文本的显性处理,通过对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句式调整,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现出来,更好的传达原作的感情。尤其是像《夜莺与玫瑰》这样的作品,感情细腻,辞藻丰富,译者更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传达原文神韵和意旨。
3.文本显性翻译策略
林徽因翻译的《夜莺与玫瑰》中,显形处理策略主要表现在语义和语用层面。
语义方面:
a.同一个词采取多种译法
林徽因翻译这篇作品时,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词汇变换丰富,同一个词会改变说法,一方面保持了作品的文学性,另一方面,不同的说法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也能够体现出译者关于作品的独到理解。
"Give me a red rose," she cried, "and I will sing you my sweetest song."
她对玫瑰树说:“能给我一朵鲜红的玫瑰吗?我为你唱我最婉转的歌。”
夜莺向玫瑰树说出自己的请求时,“cried”多次出现。林译巧妙地将这个动作用最切合的词汇进行了表达。译成“说”,符合语境将夜莺的感情进行了弱化。译成“仍旧叫道”,表现出了夜莺当时心情又着急又急切,想帮青年学生找到红玫瑰,符合语境。译成“央告”表明夜莺为了寻找红玫瑰甘心付出,在寻找不到的情况下,“央求”体现了她的失落和伤心,又体现了她对真爱的追求。译成“催迫”表达了红玫瑰焦急的心情,符合情景,也能反衬出夜莺的无私。此外,“sweetest”这个词在原文中出现了三次,林徽因将其分别译成了“最婉转”、“最醉人”和“最甜美”来形容夜莺的歌声,既避免了重复,同时又保持了作品的文学性,处理地十分巧妙。
b.使用四字格结构
翻译会受到特定时代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表现在用词和句子结构等方面。译文中频繁出现的四字格和文言风格的说法便能体现出那个时代读者的阅读倾向。所以,林徽因做了一些处理来帮助中国读者创造与原文语境的联系,消除隔阂、方便读者进行理解,比如“古圣贤书”、“弾弄丝竹”、“翩翩起舞”、“神采飞扬”、“风华绝代”这样的四字格结构,动态表现原文的文学性,还有“莲步”、“华服”和“秀眼”这样的中国特色的说法,更是拉近了读者和原著的距离,同时又保持了原文的文学性。
语用层面:
c.改变语气,感染读者
语气的改变会增强或者削弱谈话者的感情色彩。在译文中林将陈述语气改成疑问语气,比如“我的花园里何曾有一朵红玫瑰?”、“谁的生命不是宝贵的?”。反问语气可以大大增强说话者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花费更小的努力来理解说话者的感情 。此外,译文中还有一些语气的改变,比如将陈述句译成感叹句,将感叹句译成疑问句,陈述句译成疑问句,但是这些都不是对原文语气的随意改变,而是符合说话者的语气和立场的灵活处理,为读者和原文建立了一个联系,避免了读者额外的逻辑处理。
d.保留原文修辞手法
“If I bring her a red rose she will dance with me till dawn. If I bring her a red rose, I shall hold her in my arms.”
“我若为她采得红玫瑰,她就会和我一直跳舞到天明。我若为她采得红玫瑰,将有机会把她抱在怀里。”
原文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修辞手法多样,如对仗、比喻、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既展现出原文的华丽辞藻,体现出作品的文学性,又能增加原文的气势。以上的例子展现出林译的另一个特色,用原文相似的修辞方式进行翻译,比喻句便用比喻句进行传达,对仗句式也会在译文中进行保留。一方面,这正是原文中修辞手法的再现,是原文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这无疑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但同时也有助于读者体会原文风采,让他们付出必要的理解处理来阅读译文,这也正符合关联理论的原则。
4.总结
关联理论在解释翻译文本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译者可以根据读者的认知能力来选取翻译策略,使得译文的一些不易理解或者容易引起误解的部分得到显性处理,避免不必要的理解损失。本文主要从语用和语义方面进行分析,证明关联理论适合于文学翻译。林译《夜莺与玫瑰》虽有自己的特点,保留着原文的文学性,但是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由于时代因素和译者自身经验不足,也会有一些语义缺失和错译的地方,但是这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女性译者的风采,另外也可以引起我们对女性译者的翻译贡献的研究。
参考文献:
Oscar Wilde,The Complet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英]奥斯卡·王尔德著,林徽因译,夜莺与玫瑰[M],译林出版社,2013
王晶波,《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
于潘红、姜诚,翻译认知视角下的林徽因《夜莺与玫瑰》译本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关联理论;显性翻译;翻译策略
1.引言
奥斯卡·王尔德是爱尔兰作家,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其创作宗旨是“为艺术而艺术”。王尔德的作品以辞藻华美、立意新颖和观点鲜明闻名,他创作的童话作品在西方世界独具风格。《夜莺与玫瑰》中,王尔德向世人告白,他就是那只夜莺,用自己的生命来讴歌至爱至美,尽管当时那个世界没有人理解和欣赏他,他傲然立于世间,赢得生前身后名(王晶波,2007)。因此译者需要捕捉到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细腻感情和优美辞藻,并将这种文学美传达给译入语读者。
林徽因是民国一代才女,在各个方面都有建树。林徽因自小深受中西文化融合的熏陶,英语对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 一种灵感、 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于潘红,姜诚,2015)。同时,她本人喜欢文学创作,在翻译《夜莺与玫瑰》时,充分展现了女性译者的情怀和独特的诗性化语言。为了了解女性译者细腻优美的语言和灵动优雅的文笔,向人们展示女译者的翻译特色,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入手,分析《夜鶯与玫瑰》中的翻译策略,以期对现代汉英翻译实践提供一些思考。
2.关联翻译理论与文本显性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把语言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依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把翻译看做一种交际活动。交际成功的条件有两个:第一,交际双方的“互明”,第二,最佳的认知模式。要确定交际者的暗含意义,受体就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也就是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成功。因此,成功的译文只是,而且只能是:原交际者的目的和受体的要求在认知环境相关的方面与原文相似(赵彦春,1999)。
关联理论的不可比拟的优点,就是其强大解释力。译者从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再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受体,也就是说译者把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受体(赵彦春,1999)。关联翻译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中,一个表现便是文本的显性处理,通过对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句式调整,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现出来,更好的传达原作的感情。尤其是像《夜莺与玫瑰》这样的作品,感情细腻,辞藻丰富,译者更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传达原文神韵和意旨。
3.文本显性翻译策略
林徽因翻译的《夜莺与玫瑰》中,显形处理策略主要表现在语义和语用层面。
语义方面:
a.同一个词采取多种译法
林徽因翻译这篇作品时,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词汇变换丰富,同一个词会改变说法,一方面保持了作品的文学性,另一方面,不同的说法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也能够体现出译者关于作品的独到理解。
"Give me a red rose," she cried, "and I will sing you my sweetest song."
她对玫瑰树说:“能给我一朵鲜红的玫瑰吗?我为你唱我最婉转的歌。”
夜莺向玫瑰树说出自己的请求时,“cried”多次出现。林译巧妙地将这个动作用最切合的词汇进行了表达。译成“说”,符合语境将夜莺的感情进行了弱化。译成“仍旧叫道”,表现出了夜莺当时心情又着急又急切,想帮青年学生找到红玫瑰,符合语境。译成“央告”表明夜莺为了寻找红玫瑰甘心付出,在寻找不到的情况下,“央求”体现了她的失落和伤心,又体现了她对真爱的追求。译成“催迫”表达了红玫瑰焦急的心情,符合情景,也能反衬出夜莺的无私。此外,“sweetest”这个词在原文中出现了三次,林徽因将其分别译成了“最婉转”、“最醉人”和“最甜美”来形容夜莺的歌声,既避免了重复,同时又保持了作品的文学性,处理地十分巧妙。
b.使用四字格结构
翻译会受到特定时代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表现在用词和句子结构等方面。译文中频繁出现的四字格和文言风格的说法便能体现出那个时代读者的阅读倾向。所以,林徽因做了一些处理来帮助中国读者创造与原文语境的联系,消除隔阂、方便读者进行理解,比如“古圣贤书”、“弾弄丝竹”、“翩翩起舞”、“神采飞扬”、“风华绝代”这样的四字格结构,动态表现原文的文学性,还有“莲步”、“华服”和“秀眼”这样的中国特色的说法,更是拉近了读者和原著的距离,同时又保持了原文的文学性。
语用层面:
c.改变语气,感染读者
语气的改变会增强或者削弱谈话者的感情色彩。在译文中林将陈述语气改成疑问语气,比如“我的花园里何曾有一朵红玫瑰?”、“谁的生命不是宝贵的?”。反问语气可以大大增强说话者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花费更小的努力来理解说话者的感情 。此外,译文中还有一些语气的改变,比如将陈述句译成感叹句,将感叹句译成疑问句,陈述句译成疑问句,但是这些都不是对原文语气的随意改变,而是符合说话者的语气和立场的灵活处理,为读者和原文建立了一个联系,避免了读者额外的逻辑处理。
d.保留原文修辞手法
“If I bring her a red rose she will dance with me till dawn. If I bring her a red rose, I shall hold her in my arms.”
“我若为她采得红玫瑰,她就会和我一直跳舞到天明。我若为她采得红玫瑰,将有机会把她抱在怀里。”
原文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修辞手法多样,如对仗、比喻、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既展现出原文的华丽辞藻,体现出作品的文学性,又能增加原文的气势。以上的例子展现出林译的另一个特色,用原文相似的修辞方式进行翻译,比喻句便用比喻句进行传达,对仗句式也会在译文中进行保留。一方面,这正是原文中修辞手法的再现,是原文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这无疑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但同时也有助于读者体会原文风采,让他们付出必要的理解处理来阅读译文,这也正符合关联理论的原则。
4.总结
关联理论在解释翻译文本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译者可以根据读者的认知能力来选取翻译策略,使得译文的一些不易理解或者容易引起误解的部分得到显性处理,避免不必要的理解损失。本文主要从语用和语义方面进行分析,证明关联理论适合于文学翻译。林译《夜莺与玫瑰》虽有自己的特点,保留着原文的文学性,但是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由于时代因素和译者自身经验不足,也会有一些语义缺失和错译的地方,但是这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女性译者的风采,另外也可以引起我们对女性译者的翻译贡献的研究。
参考文献:
Oscar Wilde,The Complet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英]奥斯卡·王尔德著,林徽因译,夜莺与玫瑰[M],译林出版社,2013
王晶波,《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
于潘红、姜诚,翻译认知视角下的林徽因《夜莺与玫瑰》译本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