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版的《信息技术基础》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介绍了教师在授课时的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指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仅供计算机教师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
1 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问题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为了顺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新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对原有教材进行了改革,采用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教学中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发现、如何思考、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思路上也要有所改变。
1.1 只讲操作步骤,没有讲清为什么这样操作
有些教师在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只讲了操作步骤,而没有讲清逻辑关系。例如老师在讲Excel工作表的排序时,只简单地讲第一步选中表格数据,第二步选菜单中排序命令,第三步在排序对话框中填写关键字等内容。那么就这道题而言,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依样画葫芦,或许也能完成,但做完之后操作步骤也忘得差不多了,下节课遇到新的题目还是不会做。所以在这一节内容上老师一定要讲清什么是排序,关键字的定义是什么,何谓第一关键字何谓第二关键字,对于一般的字符计算机又是以什么方法排序的;只有讲清了这些知识点,学生才能真正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加深记忆。不能只讲步骤,不讲原因,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教师只要讲清了其中的逻辑关系,让学生真正听懂了,才会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1.2 老师花大量的时间演示讲解整体任务,学生却很难理解
在一些课堂上,老师花了近半小时的时间在演示讲解如何完成一项整体任务,而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时可以看到班上大部分同学依旧无从下手,大家都在问:“做什么?做什么?”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课堂上老师一下子把大量的内容灌输下去,而没有及时让学生消化,那么遗忘率是很高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且不符合教学改革的初衷。老师在讲课时可以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讲一部分,练一部分,这样同学易于理解,易于消化课堂知识。
1.3 老师要求学生按照样张完成任务,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课堂上,我曾听到老师在表扬学生“做得很好,和老师做得一样。”问题在于和老师做得一样就是好吗?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是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机械式地完成任务;学生完成的作品中引用的文字、设置的格式、导入的图片等等细节处理都与老师一样,全班同学的作品即是教师样张的翻版。我以为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包办,不能给学生设下太多的框框,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全部扼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才是教学的第一目标。
1.4 老师直接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操作却比较盲目
在课堂上老师布置好任务,把练习册上的设计要求读一遍,而后直接让学生操作。美其名曰:“学生自主式的探究性学习”,此时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看着练习册尝试着在操作,而大部分学生则无从下手。这又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下子步人了另一个极端—一“放任式教学”。对一些简单的任务或许老师可以放手,但面临大任务时,老师要设置情景,布置任务,分解目标,讲解知识点,直至最后解决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应该担任引导者的角色。
1.5 只有集中演示,没有个别辅导
信息技术课大多是在多媒体教室里上的,老师的教学过程,往往是通过投影仪在大屏幕上演示的,这样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模仿。但演示完毕后,有的老师以为已经教完了,自己在主机上做自己的一些事情,没有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视。教师演示完毕后应深入到学生中,对操作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如果此时发现共性的问题,还可以要求同学暂停操作,及时讲解。只有演示和辅导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
在观摩同组老师上课时,我也看到了一些好的教法。
2.1 任务设计贴近学生
老师要花心思设置一个情景,精心设计任务。例如在学习Word软件时,要求学生设计周杰伦演唱会的门票;设计一张万圣节的卡片;设计一份校运动会的宣传海报;设计一张自己的求职简历。学习Excel软件时,要求学生自己统计班级期中考试成绩等等。总之,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习兴趣。
2.2 分解任务,设定若干小目标
当学生面对一个较复杂的任务时,往往是无从着手的。老师要把任务分解为着干个小目标。例如要制作一份Word的分析报告,第一目标是收集数据,完成Excel工作表;第二目标是由工作表中的部分数据生成图表;第三目标是格式化工作表、工作图;第四目标是在Word中创建分析报告,把Excel中的数据表、图表搬到分析报告中,最终完成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设定学生“跳一跳可以达到的目标”,更符合我们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能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3 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起点不一,导致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可以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让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当小组长。在上机实践时,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小组长可以对组内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课堂小结时可以展示各组学生的作品,由教师点评,形成各组竞争的氛围。“分组合作”式教学使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学生之间也可以扬长避短,有利于培养其互助、合作、竞争的意识。
2.4 展示学生作品,体验成功
青少年正处于好表现的年龄阶段。在课堂小结时,展示一些学生作品,对作品的配色方案、图形处理、操作技巧等等方面进行点评,适当地去鼓励、表扬学生。当然也可以含蓄地指出不足之处。这样既能开阔全班同学的视野,也满足了一部分同学表现自我的欲望。所以老师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技能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总之,未来学家德雷珀·考夫曼曾说过:“未来的课程本身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及策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张家港市 215600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
1 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问题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为了顺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新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对原有教材进行了改革,采用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教学中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发现、如何思考、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思路上也要有所改变。
1.1 只讲操作步骤,没有讲清为什么这样操作
有些教师在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只讲了操作步骤,而没有讲清逻辑关系。例如老师在讲Excel工作表的排序时,只简单地讲第一步选中表格数据,第二步选菜单中排序命令,第三步在排序对话框中填写关键字等内容。那么就这道题而言,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依样画葫芦,或许也能完成,但做完之后操作步骤也忘得差不多了,下节课遇到新的题目还是不会做。所以在这一节内容上老师一定要讲清什么是排序,关键字的定义是什么,何谓第一关键字何谓第二关键字,对于一般的字符计算机又是以什么方法排序的;只有讲清了这些知识点,学生才能真正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加深记忆。不能只讲步骤,不讲原因,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教师只要讲清了其中的逻辑关系,让学生真正听懂了,才会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1.2 老师花大量的时间演示讲解整体任务,学生却很难理解
在一些课堂上,老师花了近半小时的时间在演示讲解如何完成一项整体任务,而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时可以看到班上大部分同学依旧无从下手,大家都在问:“做什么?做什么?”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课堂上老师一下子把大量的内容灌输下去,而没有及时让学生消化,那么遗忘率是很高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且不符合教学改革的初衷。老师在讲课时可以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讲一部分,练一部分,这样同学易于理解,易于消化课堂知识。
1.3 老师要求学生按照样张完成任务,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课堂上,我曾听到老师在表扬学生“做得很好,和老师做得一样。”问题在于和老师做得一样就是好吗?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是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机械式地完成任务;学生完成的作品中引用的文字、设置的格式、导入的图片等等细节处理都与老师一样,全班同学的作品即是教师样张的翻版。我以为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包办,不能给学生设下太多的框框,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全部扼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才是教学的第一目标。
1.4 老师直接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操作却比较盲目
在课堂上老师布置好任务,把练习册上的设计要求读一遍,而后直接让学生操作。美其名曰:“学生自主式的探究性学习”,此时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看着练习册尝试着在操作,而大部分学生则无从下手。这又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下子步人了另一个极端—一“放任式教学”。对一些简单的任务或许老师可以放手,但面临大任务时,老师要设置情景,布置任务,分解目标,讲解知识点,直至最后解决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应该担任引导者的角色。
1.5 只有集中演示,没有个别辅导
信息技术课大多是在多媒体教室里上的,老师的教学过程,往往是通过投影仪在大屏幕上演示的,这样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模仿。但演示完毕后,有的老师以为已经教完了,自己在主机上做自己的一些事情,没有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视。教师演示完毕后应深入到学生中,对操作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如果此时发现共性的问题,还可以要求同学暂停操作,及时讲解。只有演示和辅导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
在观摩同组老师上课时,我也看到了一些好的教法。
2.1 任务设计贴近学生
老师要花心思设置一个情景,精心设计任务。例如在学习Word软件时,要求学生设计周杰伦演唱会的门票;设计一张万圣节的卡片;设计一份校运动会的宣传海报;设计一张自己的求职简历。学习Excel软件时,要求学生自己统计班级期中考试成绩等等。总之,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习兴趣。
2.2 分解任务,设定若干小目标
当学生面对一个较复杂的任务时,往往是无从着手的。老师要把任务分解为着干个小目标。例如要制作一份Word的分析报告,第一目标是收集数据,完成Excel工作表;第二目标是由工作表中的部分数据生成图表;第三目标是格式化工作表、工作图;第四目标是在Word中创建分析报告,把Excel中的数据表、图表搬到分析报告中,最终完成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设定学生“跳一跳可以达到的目标”,更符合我们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能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3 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起点不一,导致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可以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让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当小组长。在上机实践时,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小组长可以对组内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课堂小结时可以展示各组学生的作品,由教师点评,形成各组竞争的氛围。“分组合作”式教学使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学生之间也可以扬长避短,有利于培养其互助、合作、竞争的意识。
2.4 展示学生作品,体验成功
青少年正处于好表现的年龄阶段。在课堂小结时,展示一些学生作品,对作品的配色方案、图形处理、操作技巧等等方面进行点评,适当地去鼓励、表扬学生。当然也可以含蓄地指出不足之处。这样既能开阔全班同学的视野,也满足了一部分同学表现自我的欲望。所以老师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技能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总之,未来学家德雷珀·考夫曼曾说过:“未来的课程本身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及策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张家港市 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