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过重的学业负担已成为一种顽疾,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年来,社会各界及教育系统内部“减负提质”的呼声也从未间断,各级教育部门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依然存在。为实现教育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满足的转变,从传统的“寻找适合教育的孩子”向“适合孩子的教育”转变,最终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彻底转换育人模式,打造活力教育。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从理念、制度、学术和文化等方面入手,确立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为理念,构建起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立体网络,全面推进该校建设高水平小学的特色发展。
形成“实”与“活”的教学思想
学校特色要根植于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将课堂教学纳入学校特色建设,必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即改变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改革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地求学,有自信地求知。学生只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摄取营养,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为了力求更快更好地发展,浙江省教科院附属小学的校领导和教师们一直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
着力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育人的角度,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也要求学校必须同步改进育人模式,达到育人和课程改革的双赢。为了实现双赢,省教科院附小的领导、教师们可谓动足了脑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该校形成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和实施策略。
所谓“实”,是指教学体现务实的态度、扎实的教风,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从而使各年段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谓“活”,是指在教学上要心中有“人”,教学理念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为此,学校在原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微笑课程理论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以省规划课题《我成长,我快乐——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微笑课程改革方案》为引领,以期带动整个课程实验。学校宏观调控整体入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改革后的课程主要分为3个门类:基础性课程、实践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在基础性课程里,学校还开设“玩转数学”“魔方科学”“创意语文”“情趣英语”等4门特色学科。
推出四大基础特色学科和选修课
“玩转数学”课,它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知识点”体系,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按照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游戏规则要求,有组织地将观察、操作、探究、推理等活动融合在游戏之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以玩促学,寓教于玩。这里所说的玩泛指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包括游戏、猜测、推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采集信息等各种活动)。如:《奇妙的图形》是省教科院附小“玩转数学”自编教材的其中一课,针对二年级的孩子,在数学课堂中用七巧板做教具,让孩子从玩中发现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堂的课的玩、玩中学,孩子们发现了很多知识,并且能迅速还原七巧板成方形,并在其中引入数学知识,让孩子用玩中发现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孩子们很有成就感。
“魔方科学”课程分成“现象观察”“实验比较”“设计制作”“活动拓展”四大板块,倡导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整个课程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去探索,尽情地去发现,尽情地去体验。对这一课程的开发,省教科院附小的科学老师们花了不少心思。他们立足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延伸课外,让孩子们在享受科学的乐趣中提升科学素养。2010年,创建了魔方科学研究室,并与科学课教学紧密结合,在学校师生中掀起了“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潮。目前,该校拥有科学专职教师4人,其中,教师万嵩海、余化龙是拱墅区科学教研员。他们在带动学校科学学科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拱墅区科学学科的发展。在团队的努力下,几年来魔方科学研究室硕果累累,所辅导的学生在市、区科技节及科技创新大赛等比赛中获奖达130余人次,学校多次被评为“区科技节组织奖”。省教科院附小的科学学科被誉为“浙江省百强学科”,学校也已因此成为“区科学学科基地”。
“创意语文”的主要是它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在课堂中有效的利用音乐、视频、图片等方式,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从而激发学生听、读、说、想、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情趣英语”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语音、语调、词句的传授与训练,而且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开发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情趣英语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成功知趣,引领学生探讨学习英语的创新奇趣。
除了推出以上四大基础特色学科,选择拓展型课程也是课程设置中的一大亮点。学校分别在每星期三与星期五的下午一、二节为学校选择拓展型课程上课时间,根据学校实际,开设各类选修课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选择。目前,已开设的美术、陶艺、围棋、折纸、趣味数学、情趣英语、经典诵读、合唱、手工DIY等50多门类的选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制定《选修课程开发指南》,确立了学修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并对学校选修课程的大致结构及开发的基本程序进行了整体规划。选修课的推出,真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仅2010、2011学年,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有700多人次获奖,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高度信任与认可。省教科院附小的教师们欣喜地看到,“实”与“活”的实践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课堂教学文化,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担当起专业发展的责任
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更新教育观念,把握好新课程,深刻理解课程功能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的培训工作是重中之重。校长周德勇确立了“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快乐管理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从而让教师“在学习、协作、研究、思考、共享、激励中感受教育生活的多彩与美好,体验成长的幸福与快乐”。 校长周德勇介绍说,为了实现“乐学会学——愿景转为信念”的第一步策略,几年来,省教科院领导挂帅专为学校开设了“学术大讲堂”“名师课堂”,先后请特级教师、名校名师到校做观摩课,请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副院长朱永祥、王健敏等专家到校进行讲座,以此引发“教师的教育激情”。同时,积极引导教师以“文化自助”加强自我修养。在第二步策略“同伴协作——团队激发活力”中,学校在已经形成良好运行模式的“学科教研组”“年级教研组”之外,在省教科院专家及名师的引领下,又成立了“语文工作坊”“数学工作坊”“科学工作坊”“英语工作坊”“班主任工作坊”等5个名师工作坊,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边教学、边反思、边提高。
在此过程中,他们走过了4个阶段。校长周德勇说,第一阶段是关注课堂实务,第二阶段是渴求专业理论,第三阶段是挑战“能力边缘”,第四阶段是实行“磨课提升”。它们纵横交错、相辅相成,形成网状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使更多的教师担当起专业发展的责任。使教师在培养学生中增长了互助、合作、共生的智慧,焕发了团队生机。紧接着是“评价激励——赏识促进成功”的第三步、“自我反思——经验生成智慧”的第四步、“知识共享——丰富学习资源”的第五步和“科研引领——课题带动变化”的第六步,这六大步骤环环相扣,形成了省教科院附小的“快乐管理文化”,让教师在快乐的管理文化滋润中将外部的措施内化为自主的动力。
师生是课改的最大受益者
的确,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在实践的过程中,附小的师生成了这一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校长周德勇说,课程改革让学校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省教科院附小的老师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常为一个细节而众说纷纭。在省教科院专家的引领下,教师的研究意识也越来越强,仅2011年学校就有13个小课题在区立项,3个市级立项,2个省级立项,基本达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课程改革发展了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在课改实践中,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教学现场,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个性化意见和建议。一些年轻教师也脱颖而出,如2011年11月,教师高巍一行4人代表学校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论坛”,高巍老师的《图形的转化》一课在说课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012年12月,由浙江省教科院推荐,学校教师金东乐在天津市举行的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展示交流活动中,所执教的《重叠问题》一课及在论坛中有关学校“玩转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的发言,得到西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靳玉乐教授、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处处长王鋶珣教授的高度评价:这也是展开小学数学教学“玩中学”“学中玩”的新篇章。
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附小浓厚的民主氛围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选修课程、基础特色课程。在学校,“学情委员”对学生、教师的每周一次质询,这样的“月考”,使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也架起学校与学生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因此,在这样的育人环境中,人人是学校管理主体的意识被强化,为学校管理和教育的良好效果提供了可靠保证。
在新教育理念指引下,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敢为人先,大胆探索,校长周德勇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5至10年的努力,逐步构建具有附小特色的新育人模式,让学校在内涵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全校师生相信学校的明天会更美好。
形成“实”与“活”的教学思想
学校特色要根植于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将课堂教学纳入学校特色建设,必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即改变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改革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地求学,有自信地求知。学生只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摄取营养,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为了力求更快更好地发展,浙江省教科院附属小学的校领导和教师们一直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
着力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育人的角度,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也要求学校必须同步改进育人模式,达到育人和课程改革的双赢。为了实现双赢,省教科院附小的领导、教师们可谓动足了脑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该校形成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和实施策略。
所谓“实”,是指教学体现务实的态度、扎实的教风,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从而使各年段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谓“活”,是指在教学上要心中有“人”,教学理念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为此,学校在原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微笑课程理论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以省规划课题《我成长,我快乐——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微笑课程改革方案》为引领,以期带动整个课程实验。学校宏观调控整体入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改革后的课程主要分为3个门类:基础性课程、实践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在基础性课程里,学校还开设“玩转数学”“魔方科学”“创意语文”“情趣英语”等4门特色学科。
推出四大基础特色学科和选修课
“玩转数学”课,它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知识点”体系,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按照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游戏规则要求,有组织地将观察、操作、探究、推理等活动融合在游戏之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以玩促学,寓教于玩。这里所说的玩泛指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包括游戏、猜测、推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采集信息等各种活动)。如:《奇妙的图形》是省教科院附小“玩转数学”自编教材的其中一课,针对二年级的孩子,在数学课堂中用七巧板做教具,让孩子从玩中发现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堂的课的玩、玩中学,孩子们发现了很多知识,并且能迅速还原七巧板成方形,并在其中引入数学知识,让孩子用玩中发现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孩子们很有成就感。
“魔方科学”课程分成“现象观察”“实验比较”“设计制作”“活动拓展”四大板块,倡导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整个课程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去探索,尽情地去发现,尽情地去体验。对这一课程的开发,省教科院附小的科学老师们花了不少心思。他们立足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延伸课外,让孩子们在享受科学的乐趣中提升科学素养。2010年,创建了魔方科学研究室,并与科学课教学紧密结合,在学校师生中掀起了“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潮。目前,该校拥有科学专职教师4人,其中,教师万嵩海、余化龙是拱墅区科学教研员。他们在带动学校科学学科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拱墅区科学学科的发展。在团队的努力下,几年来魔方科学研究室硕果累累,所辅导的学生在市、区科技节及科技创新大赛等比赛中获奖达130余人次,学校多次被评为“区科技节组织奖”。省教科院附小的科学学科被誉为“浙江省百强学科”,学校也已因此成为“区科学学科基地”。
“创意语文”的主要是它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在课堂中有效的利用音乐、视频、图片等方式,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从而激发学生听、读、说、想、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情趣英语”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语音、语调、词句的传授与训练,而且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开发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情趣英语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成功知趣,引领学生探讨学习英语的创新奇趣。
除了推出以上四大基础特色学科,选择拓展型课程也是课程设置中的一大亮点。学校分别在每星期三与星期五的下午一、二节为学校选择拓展型课程上课时间,根据学校实际,开设各类选修课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选择。目前,已开设的美术、陶艺、围棋、折纸、趣味数学、情趣英语、经典诵读、合唱、手工DIY等50多门类的选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制定《选修课程开发指南》,确立了学修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并对学校选修课程的大致结构及开发的基本程序进行了整体规划。选修课的推出,真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仅2010、2011学年,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有700多人次获奖,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高度信任与认可。省教科院附小的教师们欣喜地看到,“实”与“活”的实践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课堂教学文化,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担当起专业发展的责任
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更新教育观念,把握好新课程,深刻理解课程功能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的培训工作是重中之重。校长周德勇确立了“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快乐管理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从而让教师“在学习、协作、研究、思考、共享、激励中感受教育生活的多彩与美好,体验成长的幸福与快乐”。 校长周德勇介绍说,为了实现“乐学会学——愿景转为信念”的第一步策略,几年来,省教科院领导挂帅专为学校开设了“学术大讲堂”“名师课堂”,先后请特级教师、名校名师到校做观摩课,请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副院长朱永祥、王健敏等专家到校进行讲座,以此引发“教师的教育激情”。同时,积极引导教师以“文化自助”加强自我修养。在第二步策略“同伴协作——团队激发活力”中,学校在已经形成良好运行模式的“学科教研组”“年级教研组”之外,在省教科院专家及名师的引领下,又成立了“语文工作坊”“数学工作坊”“科学工作坊”“英语工作坊”“班主任工作坊”等5个名师工作坊,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边教学、边反思、边提高。
在此过程中,他们走过了4个阶段。校长周德勇说,第一阶段是关注课堂实务,第二阶段是渴求专业理论,第三阶段是挑战“能力边缘”,第四阶段是实行“磨课提升”。它们纵横交错、相辅相成,形成网状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使更多的教师担当起专业发展的责任。使教师在培养学生中增长了互助、合作、共生的智慧,焕发了团队生机。紧接着是“评价激励——赏识促进成功”的第三步、“自我反思——经验生成智慧”的第四步、“知识共享——丰富学习资源”的第五步和“科研引领——课题带动变化”的第六步,这六大步骤环环相扣,形成了省教科院附小的“快乐管理文化”,让教师在快乐的管理文化滋润中将外部的措施内化为自主的动力。
师生是课改的最大受益者
的确,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在实践的过程中,附小的师生成了这一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校长周德勇说,课程改革让学校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省教科院附小的老师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常为一个细节而众说纷纭。在省教科院专家的引领下,教师的研究意识也越来越强,仅2011年学校就有13个小课题在区立项,3个市级立项,2个省级立项,基本达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课程改革发展了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在课改实践中,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教学现场,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个性化意见和建议。一些年轻教师也脱颖而出,如2011年11月,教师高巍一行4人代表学校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论坛”,高巍老师的《图形的转化》一课在说课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012年12月,由浙江省教科院推荐,学校教师金东乐在天津市举行的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展示交流活动中,所执教的《重叠问题》一课及在论坛中有关学校“玩转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的发言,得到西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靳玉乐教授、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处处长王鋶珣教授的高度评价:这也是展开小学数学教学“玩中学”“学中玩”的新篇章。
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附小浓厚的民主氛围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选修课程、基础特色课程。在学校,“学情委员”对学生、教师的每周一次质询,这样的“月考”,使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也架起学校与学生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因此,在这样的育人环境中,人人是学校管理主体的意识被强化,为学校管理和教育的良好效果提供了可靠保证。
在新教育理念指引下,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敢为人先,大胆探索,校长周德勇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5至10年的努力,逐步构建具有附小特色的新育人模式,让学校在内涵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全校师生相信学校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