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微视频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将相对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声音等直观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创造条件。拟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的具体实际,从课堂辅助视频教学、化学实验视频教学以及远程视频教学三个方面,对化学微视频教学的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微视频教学;教学策略
一、化学课堂辅助视频教学
化学不同于数学的抽象逻辑,也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直观形象,原子、分子、电子等构成的微观世界,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完全新鲜而又陌生的事物,具有较大的理解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教学的方式,通过短视频剪辑或者PPT课件转化为短视频播放等方式,将相对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动画影片,在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同时降低其理解的难度,使学生更加主动、高效地开展化学学习。
例如,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章节,教师可以用PPT绘制出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之间的动画演示,利用视频转换软件转换为半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形成直观的认知。借助微视频,教师还可提前准备一些关于分子之间相互运动、原子按照键合顺序进行排列等相关衍生知识的微视频,当学生提出疑问时及时播放,并结合视频内容进行相应的知识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微视频课堂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抽象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化学原理与规律的热情。
又如,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简要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通过视频动画展现分子间运动的情况,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性。有些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可能会提出:“分子运动时位置发生了变化,不同分子之间的距离也在变化,有的增大、有的减小,是不是说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体积未必守恒?”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给予鼓励,并阐释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和化学反应规律,使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二、化学实验演示视频教学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论证基础上的学科,许多学科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使晦涩难懂的原理、规律以及反应公式等更加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然而,化学实验教学不同于物理实验教学,其对于化学教学的意义更加重大,但许多化学实验也存在诸多风险,不宜在课堂或者实验室进行操作,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整体质效。有些实验具有风险性,实验操作一旦发生错误就会导致失败甚至危险,有些化学实验的原材料或者生成物具有强腐蚀性、破坏性等,而现场教学中一个教师需要面对数十名学生,难以实现一对一的具体指导,因而无法避免学生的不当操作。
例如,在燃燒和热量一课的教学中,常规的化学实验只能进行微量的磷、镁以及氢气等物质的燃烧实验,而通过微视频提前录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石油、煤等更加剧烈的燃烧甚至是爆炸实验,从而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必担心燃烧后的有毒有害气体以及爆炸本身对学生的威胁。为了展现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播放自己或者其他人实验失败的场景,如点燃氢气前未验纯导致爆炸、气密性不好造成燃烧现象不发生等,通过灰头土脸的狼狈表现,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实验乐趣,同时也可以及时地指出实验失败的原因以及纠正的方法,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追加播放煤炭炉、油田、化工厂燃烧或者爆炸的微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双刃剑作用,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化学对于人类、对于自然的价值。
三、远程互动视频教学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教学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本身,更要努力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化学,用化学改善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教学的方式,在课外休闲时及时用手机拍摄身边的化学小故事,通过微信或者教育平台App分享给学生,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化学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实时互动,使化学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例如,教师在教授溶液与溶解度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在回家做饭时拍摄下自己做糖水或者盐水的过程,分享微视频给学生,让他们观看糖或者盐在水中溶解的情况。在视频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可以自己试试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加速溶解度?”有些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也可以在家中模仿溶解实验,并采取搅拌、加水、添加醋酸或食用碱等方式,来观看溶液的溶解反应,并上传自己的实验微视频,交由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看。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远程微视频教学,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和意义,增强学生进行化学学习、实验探究和规律思考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指导,使课程知识更加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记忆当中,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冠婧,杨桂芳,杨冬梅.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7):135-137.
[2]崔红莲,李龙男.浅谈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6):236-237.
[3]黄运华.微视频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思维与智慧,2016(26):43.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微视频教学;教学策略
一、化学课堂辅助视频教学
化学不同于数学的抽象逻辑,也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直观形象,原子、分子、电子等构成的微观世界,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完全新鲜而又陌生的事物,具有较大的理解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教学的方式,通过短视频剪辑或者PPT课件转化为短视频播放等方式,将相对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动画影片,在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同时降低其理解的难度,使学生更加主动、高效地开展化学学习。
例如,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章节,教师可以用PPT绘制出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之间的动画演示,利用视频转换软件转换为半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形成直观的认知。借助微视频,教师还可提前准备一些关于分子之间相互运动、原子按照键合顺序进行排列等相关衍生知识的微视频,当学生提出疑问时及时播放,并结合视频内容进行相应的知识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微视频课堂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抽象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化学原理与规律的热情。
又如,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简要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通过视频动画展现分子间运动的情况,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性。有些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可能会提出:“分子运动时位置发生了变化,不同分子之间的距离也在变化,有的增大、有的减小,是不是说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体积未必守恒?”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给予鼓励,并阐释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和化学反应规律,使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二、化学实验演示视频教学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论证基础上的学科,许多学科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使晦涩难懂的原理、规律以及反应公式等更加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然而,化学实验教学不同于物理实验教学,其对于化学教学的意义更加重大,但许多化学实验也存在诸多风险,不宜在课堂或者实验室进行操作,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整体质效。有些实验具有风险性,实验操作一旦发生错误就会导致失败甚至危险,有些化学实验的原材料或者生成物具有强腐蚀性、破坏性等,而现场教学中一个教师需要面对数十名学生,难以实现一对一的具体指导,因而无法避免学生的不当操作。
例如,在燃燒和热量一课的教学中,常规的化学实验只能进行微量的磷、镁以及氢气等物质的燃烧实验,而通过微视频提前录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石油、煤等更加剧烈的燃烧甚至是爆炸实验,从而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必担心燃烧后的有毒有害气体以及爆炸本身对学生的威胁。为了展现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播放自己或者其他人实验失败的场景,如点燃氢气前未验纯导致爆炸、气密性不好造成燃烧现象不发生等,通过灰头土脸的狼狈表现,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实验乐趣,同时也可以及时地指出实验失败的原因以及纠正的方法,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追加播放煤炭炉、油田、化工厂燃烧或者爆炸的微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双刃剑作用,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化学对于人类、对于自然的价值。
三、远程互动视频教学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教学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本身,更要努力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化学,用化学改善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教学的方式,在课外休闲时及时用手机拍摄身边的化学小故事,通过微信或者教育平台App分享给学生,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化学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实时互动,使化学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例如,教师在教授溶液与溶解度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在回家做饭时拍摄下自己做糖水或者盐水的过程,分享微视频给学生,让他们观看糖或者盐在水中溶解的情况。在视频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可以自己试试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加速溶解度?”有些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也可以在家中模仿溶解实验,并采取搅拌、加水、添加醋酸或食用碱等方式,来观看溶液的溶解反应,并上传自己的实验微视频,交由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看。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远程微视频教学,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和意义,增强学生进行化学学习、实验探究和规律思考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指导,使课程知识更加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记忆当中,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冠婧,杨桂芳,杨冬梅.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7):135-137.
[2]崔红莲,李龙男.浅谈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6):236-237.
[3]黄运华.微视频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思维与智慧,2016(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