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有差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本文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例,从“词语的理解、句子的仿写、段落的仿写”三个方面,介绍了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差异进行有效指导,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
【关键词】差异 理解 说话 写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的先天基础有别,后天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千差万别更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在课堂上要基于其差异,关注其差异,发展其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下面,我就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例,谈一谈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差异并进行有效指导,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
一、巧换词语,联系句子,理解“装饰”
【片段回放】
师: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板书:城市 音乐装饰)。这里的“装饰”是什么意思?谁能换个词语来说说?
生1:装扮。
生2:打扮。
师:说得好。那么,你从哪些方面看出维也纳是被音乐装饰起来的呢?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个问题,小组之间先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是被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师:“……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装饰,这个“装饰”跟前面那个装饰一样吗?你能给它换个词语吗?
生:不一样。作为“装饰”在这里指的是作为“饰品”“点缀”的意思。
师:是啊,同学们,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当中,意思却不一样。同学们以后在学习当中,也要学会揣摩。
【分析与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词语的教学,往往是非常枯燥的,特别是让学生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细微区别,学生更是很难说清楚。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就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巧妙地采用换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装饰”在不同句子中的细微差别,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学生都能明白联系句子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由说到写,由易到难,解读“摇篮”
【片段回放】
师:通过学习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里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生:是指“发源地”,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师:说得好。那么,你还知道“( )是( )的摇篮”呢?
生:蓝天是白云的摇篮。
生:树林是鸟儿的摇篮。
生:大海是鱼儿的摇篮。
生:绿叶是露珠的摇篮。
师:这句话说得好。还有吗?
生: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师:了不起!历史知识很丰富。中国革命的摇篮你知道还有哪里吗?
生:井冈山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师:说得好,继续交流。
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失败是成功的摇篮。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请挑你喜欢的两到三句轻轻地说给同桌听。然后打开《补充习题》,将你最喜欢的一句“( )是( )的摇篮”写下来。
学生与同桌交流。完成《补充习题》第三大题第1小题中的句子仿写练习。
【分析与思考】
在这个句子仿写的练习中,也充分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要求的特点。老师先让学生们理解“摇篮”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们说说,“( )是( )的摇篮”。即使是后进生,也能想到“蓝天是白云的摇篮”“树林是鸟儿的摇篮”等,因为一年级时学生们学过《家》这篇课文。老师没有忘记给他们热情洋溢的鼓励,但却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追问:“还有吗?”于是,学生们继续思考,想到了“井冈山、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等更加精彩的答案。同桌之间挑两到三句喜欢的说一说,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们在交流中继续进行思维的碰撞,让后进生跟得上,让优等生吃得饱。最后,老师还将《补充习题》中的相关练习带进了课堂,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情境回放,巧妙点拨,练习写话
【片段回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三、四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有一个共同的写法,是什么?
生: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
师:是的。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个写法,也来写一段话。
出示: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看到这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昨天,您向我们宣布“接下来,我们五(2)班和五(1)班”举行拔河比赛时的情景。那时,教室里就立刻沸腾起来了。
师:是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当时我们的班主任顾老师还偷偷地拍了视频,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
生:想。
(播放经过剪切的视频。学生一边看一边笑)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的同学跳起來大喊,有的同学拍着桌子,有的同学做出了拔河的样子……
师:很好,你关注到的是“面”,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说,非常好。其他同学呢,有没有哪个特别注意到了某一个人? 生:我关注到了谢××同学,你看他一边挥舞着拳头一边往外跑,嘴里还喊着:“哦,哦,拔河啰!”
生:我看到李××同学,紧紧跟在谢××同学的后面,朝教室里的同学们挥着手:“快走啊,出去拔河呀!”
……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关注到的是某一个人,注意了他们的语言和动作,这是“点”的描写。等会儿写这个片段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做到“面”与“点”相结合,就像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大江保卫战》里的写法一样。
(学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分析与思考】
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老师的巧妙引导,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实”。老师先给学生们总结了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方法。接着,出示了一句話“教室里立刻沸腾了。”把学生们的思绪拉回到昨天宣布拔河时的情景。四人小组的交流,给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说话的机会。同时,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们还能够互相启发,互相提醒,互相影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老师又将当时的情景通过简短的视频进行回放,再次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让忘记当时情景的学生再次走进昨天兴奋的场景之中。指名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更是注重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不仅要关注到“面”,也要关注到“点”,注意点与面相结合。在老师这样巧妙的引导下,我们的后进生被老师扶着能“小步走”,中等生能够“大步走”,而优等生就能“主动走”了。
教学,不是缩小乃至于消灭差异,而是要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使他们都在“向前走”,而不是“齐步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便成了今天语文教育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记得卢梭《爱弥尔》中有一句话:“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他比任何人都更应该依靠他自身”。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要基于其差异,关注其差异,发展其差异,进行差异教学。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展示;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创造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课程关爱学生的差异发展,让教学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教育能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学生撑起一片美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法]卢梭著,彭正梅译.爱弥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差异 理解 说话 写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的先天基础有别,后天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千差万别更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在课堂上要基于其差异,关注其差异,发展其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下面,我就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例,谈一谈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差异并进行有效指导,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
一、巧换词语,联系句子,理解“装饰”
【片段回放】
师: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板书:城市 音乐装饰)。这里的“装饰”是什么意思?谁能换个词语来说说?
生1:装扮。
生2:打扮。
师:说得好。那么,你从哪些方面看出维也纳是被音乐装饰起来的呢?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个问题,小组之间先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是被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师:“……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装饰,这个“装饰”跟前面那个装饰一样吗?你能给它换个词语吗?
生:不一样。作为“装饰”在这里指的是作为“饰品”“点缀”的意思。
师:是啊,同学们,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当中,意思却不一样。同学们以后在学习当中,也要学会揣摩。
【分析与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词语的教学,往往是非常枯燥的,特别是让学生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细微区别,学生更是很难说清楚。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就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巧妙地采用换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装饰”在不同句子中的细微差别,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学生都能明白联系句子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由说到写,由易到难,解读“摇篮”
【片段回放】
师:通过学习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里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生:是指“发源地”,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师:说得好。那么,你还知道“( )是( )的摇篮”呢?
生:蓝天是白云的摇篮。
生:树林是鸟儿的摇篮。
生:大海是鱼儿的摇篮。
生:绿叶是露珠的摇篮。
师:这句话说得好。还有吗?
生: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师:了不起!历史知识很丰富。中国革命的摇篮你知道还有哪里吗?
生:井冈山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师:说得好,继续交流。
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失败是成功的摇篮。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请挑你喜欢的两到三句轻轻地说给同桌听。然后打开《补充习题》,将你最喜欢的一句“( )是( )的摇篮”写下来。
学生与同桌交流。完成《补充习题》第三大题第1小题中的句子仿写练习。
【分析与思考】
在这个句子仿写的练习中,也充分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要求的特点。老师先让学生们理解“摇篮”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们说说,“( )是( )的摇篮”。即使是后进生,也能想到“蓝天是白云的摇篮”“树林是鸟儿的摇篮”等,因为一年级时学生们学过《家》这篇课文。老师没有忘记给他们热情洋溢的鼓励,但却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追问:“还有吗?”于是,学生们继续思考,想到了“井冈山、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等更加精彩的答案。同桌之间挑两到三句喜欢的说一说,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们在交流中继续进行思维的碰撞,让后进生跟得上,让优等生吃得饱。最后,老师还将《补充习题》中的相关练习带进了课堂,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情境回放,巧妙点拨,练习写话
【片段回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三、四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有一个共同的写法,是什么?
生: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
师:是的。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个写法,也来写一段话。
出示: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看到这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昨天,您向我们宣布“接下来,我们五(2)班和五(1)班”举行拔河比赛时的情景。那时,教室里就立刻沸腾起来了。
师:是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当时我们的班主任顾老师还偷偷地拍了视频,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
生:想。
(播放经过剪切的视频。学生一边看一边笑)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的同学跳起來大喊,有的同学拍着桌子,有的同学做出了拔河的样子……
师:很好,你关注到的是“面”,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说,非常好。其他同学呢,有没有哪个特别注意到了某一个人? 生:我关注到了谢××同学,你看他一边挥舞着拳头一边往外跑,嘴里还喊着:“哦,哦,拔河啰!”
生:我看到李××同学,紧紧跟在谢××同学的后面,朝教室里的同学们挥着手:“快走啊,出去拔河呀!”
……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关注到的是某一个人,注意了他们的语言和动作,这是“点”的描写。等会儿写这个片段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做到“面”与“点”相结合,就像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大江保卫战》里的写法一样。
(学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分析与思考】
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老师的巧妙引导,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实”。老师先给学生们总结了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方法。接着,出示了一句話“教室里立刻沸腾了。”把学生们的思绪拉回到昨天宣布拔河时的情景。四人小组的交流,给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说话的机会。同时,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们还能够互相启发,互相提醒,互相影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老师又将当时的情景通过简短的视频进行回放,再次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让忘记当时情景的学生再次走进昨天兴奋的场景之中。指名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更是注重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不仅要关注到“面”,也要关注到“点”,注意点与面相结合。在老师这样巧妙的引导下,我们的后进生被老师扶着能“小步走”,中等生能够“大步走”,而优等生就能“主动走”了。
教学,不是缩小乃至于消灭差异,而是要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使他们都在“向前走”,而不是“齐步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便成了今天语文教育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记得卢梭《爱弥尔》中有一句话:“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他比任何人都更应该依靠他自身”。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要基于其差异,关注其差异,发展其差异,进行差异教学。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展示;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创造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课程关爱学生的差异发展,让教学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教育能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学生撑起一片美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法]卢梭著,彭正梅译.爱弥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