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疾病,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主要感染猪和其他家畜,偶尔会感染野生动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伪狂犬病毒在美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病原体,可能是因为在分娩猪舍的发病增加,或因为有毒力更强的毒株出现。猪以外动物的临床症状类似于狂犬病的症状,因此得名“疯痒”(但猪不表现出这种症状)。伪狂犬病是一种需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的疾病,并已成功地从美国绝大多数地区根除。
1 病因
伪狂犬病毒是一类DNA疱疹病毒。猪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但病毒可以感染牛、羊、猫、狗和山羊,以及野生动物,包括浣熊、负鼠、臭鼬和啮齿动物。在灵长类动物上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恒河猴和狨猴易感染,但黑猩猩不易感染。人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告很有限,且基于血清转化而不是病毒分离得出的结果。马感染狂犬病毒的病例很罕见。目前伪狂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使用单克隆抗体制备物、限制性内切酶测定法以及胰蛋白酶灭活标记法可以鉴别出毒株的差异。
2 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可通过鼻-鼻或粪-口途径传播。间接传染一般通过吸入雾化的病毒后发生传播。传染性病毒可在相对湿度≥55 %的空气中存活长达7 h。来自英国的研究数据表明,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病毒可以通过气溶剂传播到2 km以外的地方。其他研究证明,该病毒可在无氯井水中生存长达7 h;在厌氧的湖泊水、青草、土壤、粪便和去皮的玉米中生存2 d,在塑料瓶中的鼻腔洗涤液和猪颗粒饲料中存活3 d,在稻草类垫料中存活 4 d。伪狂犬病毒外有包膜,因此干燥、阳光和高温[≥37 ℃(98.6 ℉)]可使其失活。濒死宿主,如狗、猫、野生动物,可以在农场之间传播病毒,但这些动物在感染后只能存活2 d~3 d。昆虫作为病毒传播载体的潜在作用正在调查中。鸟类在病毒的传播中似乎并无作用。
3 临床症状和发病机理
猪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受感染猪的年龄。幼龄的猪高度易感,且日龄低于7 d的仔猪死亡会达到100 %。一般情况下,幼龄猪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颤动和摇晃)很容易出现。如果断奶仔猪受到感染,呼吸系统疾病是主要的临床症状,特别是并发感染致病性细菌后症状将复杂化。据报道,伪狂犬病毒能够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因此病毒会降低这些细胞处理和破坏病毒的能力。全身性发热[41 ℃~42 ℃ (105.8 ℉~107.6 ℉)]、厌食和体重减轻可见于各年龄段受感染的猪上。生长和肥育猪的死亡率非常低(1 %~2 %),但保育猪的死亡率可能达到50 %。打喷嚏和呼吸困难很常见,偶尔有报道可见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非猪的物种如猫、狗、牛和小型反刍动物上的临床症状包括猝死、强烈的局部瘙痒、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转圈、发狂、瘫痪)、发热和呼吸窘迫。
自然感染后,伪狂犬病毒在动物中的复制部位主要是鼻、咽、扁桃体或上皮细胞。病毒通过淋巴管向局部淋巴结传播,并在那里继续复制。病毒还可通过神经组织传播到脑部,并优先在脑桥和延髓内的神经元中进行复制。此外,伪狂犬病毒可以从肺泡巨噬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脾、淋巴结、滋养层、胚胎和黄体细胞中分离到。
伪狂犬病毒在感染后2 d~5 d开始向体外排毒,病毒在感染后2周也可从鼻腔分泌物、扁桃体上皮、阴道和包皮分泌物、乳汁或尿中收集到。病毒可能存在一种潜在的情况,即其可以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在处于潜伏期的感染猪中,排毒可能会在经历阶段性应激时期,如产仔、拥挤或运输后复发。在实验上,连续5 d注射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2 mg/kg体重,肌肉注射)会诱导复发。
4 病变
伪狂犬病毒感染的大体病变往往无法检测,可见浆液性鼻炎、坏死性扁桃体炎或出血性肺淋巴结。肺水肿以及继发感染细菌性病原体后引发的肺炎病变也可能存在。坏死灶(直径2 mm~3 mm)可能分散于整个肝脏,这种病变通常出现在幼龄(<7日龄)仔猪中。
显微镜下,非化脓性脑膜炎是可见于灰质和白质的一种特征性病变。血管周围单核白细胞聚集和神经元坏死也可能会出现。脑膜增厚是单核细胞浸润的结果。通常可以看到坏死性扁桃体炎与出现细胞核内包含体,以及坏死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泡炎。坏死的病灶区往往可见于肝、脾、淋巴结和消瘦胎儿的肾上腺。
5 诊断
除了肉眼病变和显微镜病变以外,其他诊断辅助方法包括病毒分离、荧光抗体测试和血清学试验。脑、脾和肺可作为病毒分离所用的器官。鼻拭子可用于分离急性感染动物的病毒。鼻标本的储存和运输必须在低温、添加了抗生素的无菌盐水中进行,以抑制细菌的生长。荧光抗体测试可以利用扁桃体或脑部的样本进行。
现在,已有许多血清学试验可用于伪狂犬病毒的检测,如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和乳胶凝集反应。血清中和试验是检测伪狂犬病毒的一种标准实验方法,它需要48 h才能完成。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是常用于对大量血清进行筛选的测定方法,然而该方法的特异性可能很低。假阳性结果通常可以通过血清中和试验进行重新评估。虽然具有高度敏感和快速的特点,乳胶凝集反应的特异性仍可能很差。感染后,6 d~7 d内抗体可以用乳胶凝集反应检测到,7 d~ 8 d内则可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8 d~10 d可用血清中和试验测定。
鉴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已被用于区分接种疫苗后所产生抗体与自然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猪用疫苗则利用剔除某些基因(gI、gIII或gX)后的疫苗毒株进行生产。接种了基因缺失疫苗的猪不会增加对某些由缺失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产生的抗体应答反应。与此相反,感染野毒株后会对这些蛋白质产生抗体。
伪狂犬病毒的初乳抗体可能会存在至猪4月龄时(类似于猪细小病毒)。因此,在生长和肥育猪中,要评估母源抗体的下降水平同时确保仔猪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免疫,必须要有配对血清学样本或血清学组成。
6 治疗和控制
尽管急性感染伪狂犬病毒还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但接种疫苗可以缓解特定年龄段猪的临床症状。通常情况下,推荐用减毒活疫苗对猪场内所有猪进行大规模接种。母猪和1~7日龄新生仔猪滴鼻接种疫苗,随后肌肉接种场内其他所有猪,此方法有助于减少病毒的排出,提高存活率。减毒活疫苗可以在注射部位和局部淋巴结中进行复制。疫苗病毒以极低的水平散发,病毒通过黏膜传染给其他动物的可能性最小。在基因缺失疫苗中,胸苷激酶基因被删除。由此,该病毒不能在神经元中进行感染和复制。建议繁育猪按季度接种,而肥育猪在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后接种疫苗。定期接种疫苗可以在控制疾病的发生上产生良好的结果。建议同时通过饲料和肌肉注射抗生素以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
根除伪狂犬病毒的方案已有好多个。截至2014年,美国全部50个州的商品猪场均根除了伪狂犬病。然而,该病毒似乎在野猪群中呈地方性流行性,且在竞技农场中有发生。根除伪狂犬病的有效策略包括全群清群、检测与淘汰策略和后代隔离。全群清群法虽然很有效,但成本高且费时。通常,伪狂犬病毒以外的问题(如遗传改良)需要在全群清群变得具有成本效应之前得到解决。
检测和淘汰策略包括所有繁育猪的血液测试、扑杀全部的阳性猪并重复这一过程,直到该猪群的检测结果呈阴性。在这一策略与不同的免疫接种方案联合使用时,自然感染的猪应该淘汰。检测和淘汰策略可能有效,但它费力,并且对血清学检测没有表现出抗体应答反应的潜伏感染的猪,在稍后的时间中有可能会恢复向外排毒。
在对后代的隔离方案中,(18~21日龄的)幼龄仔猪与已接种疫苗的母猪分开,并在另一个猪场内饲养至成年。如果以此种方法饲养足够多的后备母猪和公猪,原有的种猪群可以进行清群,随后用血清学检测结果呈阴性的后备种猪重新进行组群。即使该繁育猪群受到感染,此方法仍可以使种猪生产者出售猪。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后代必须使用血清中和试验逐头进行检测,并且在出售前应为阴性结果。
原题名:Overview of Pseudorabies(英文)
原作者:Scott A. Dee兽医博士
1 病因
伪狂犬病毒是一类DNA疱疹病毒。猪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但病毒可以感染牛、羊、猫、狗和山羊,以及野生动物,包括浣熊、负鼠、臭鼬和啮齿动物。在灵长类动物上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恒河猴和狨猴易感染,但黑猩猩不易感染。人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告很有限,且基于血清转化而不是病毒分离得出的结果。马感染狂犬病毒的病例很罕见。目前伪狂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使用单克隆抗体制备物、限制性内切酶测定法以及胰蛋白酶灭活标记法可以鉴别出毒株的差异。
2 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可通过鼻-鼻或粪-口途径传播。间接传染一般通过吸入雾化的病毒后发生传播。传染性病毒可在相对湿度≥55 %的空气中存活长达7 h。来自英国的研究数据表明,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病毒可以通过气溶剂传播到2 km以外的地方。其他研究证明,该病毒可在无氯井水中生存长达7 h;在厌氧的湖泊水、青草、土壤、粪便和去皮的玉米中生存2 d,在塑料瓶中的鼻腔洗涤液和猪颗粒饲料中存活3 d,在稻草类垫料中存活 4 d。伪狂犬病毒外有包膜,因此干燥、阳光和高温[≥37 ℃(98.6 ℉)]可使其失活。濒死宿主,如狗、猫、野生动物,可以在农场之间传播病毒,但这些动物在感染后只能存活2 d~3 d。昆虫作为病毒传播载体的潜在作用正在调查中。鸟类在病毒的传播中似乎并无作用。
3 临床症状和发病机理
猪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受感染猪的年龄。幼龄的猪高度易感,且日龄低于7 d的仔猪死亡会达到100 %。一般情况下,幼龄猪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颤动和摇晃)很容易出现。如果断奶仔猪受到感染,呼吸系统疾病是主要的临床症状,特别是并发感染致病性细菌后症状将复杂化。据报道,伪狂犬病毒能够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因此病毒会降低这些细胞处理和破坏病毒的能力。全身性发热[41 ℃~42 ℃ (105.8 ℉~107.6 ℉)]、厌食和体重减轻可见于各年龄段受感染的猪上。生长和肥育猪的死亡率非常低(1 %~2 %),但保育猪的死亡率可能达到50 %。打喷嚏和呼吸困难很常见,偶尔有报道可见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非猪的物种如猫、狗、牛和小型反刍动物上的临床症状包括猝死、强烈的局部瘙痒、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转圈、发狂、瘫痪)、发热和呼吸窘迫。
自然感染后,伪狂犬病毒在动物中的复制部位主要是鼻、咽、扁桃体或上皮细胞。病毒通过淋巴管向局部淋巴结传播,并在那里继续复制。病毒还可通过神经组织传播到脑部,并优先在脑桥和延髓内的神经元中进行复制。此外,伪狂犬病毒可以从肺泡巨噬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脾、淋巴结、滋养层、胚胎和黄体细胞中分离到。
伪狂犬病毒在感染后2 d~5 d开始向体外排毒,病毒在感染后2周也可从鼻腔分泌物、扁桃体上皮、阴道和包皮分泌物、乳汁或尿中收集到。病毒可能存在一种潜在的情况,即其可以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在处于潜伏期的感染猪中,排毒可能会在经历阶段性应激时期,如产仔、拥挤或运输后复发。在实验上,连续5 d注射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2 mg/kg体重,肌肉注射)会诱导复发。
4 病变
伪狂犬病毒感染的大体病变往往无法检测,可见浆液性鼻炎、坏死性扁桃体炎或出血性肺淋巴结。肺水肿以及继发感染细菌性病原体后引发的肺炎病变也可能存在。坏死灶(直径2 mm~3 mm)可能分散于整个肝脏,这种病变通常出现在幼龄(<7日龄)仔猪中。
显微镜下,非化脓性脑膜炎是可见于灰质和白质的一种特征性病变。血管周围单核白细胞聚集和神经元坏死也可能会出现。脑膜增厚是单核细胞浸润的结果。通常可以看到坏死性扁桃体炎与出现细胞核内包含体,以及坏死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泡炎。坏死的病灶区往往可见于肝、脾、淋巴结和消瘦胎儿的肾上腺。
5 诊断
除了肉眼病变和显微镜病变以外,其他诊断辅助方法包括病毒分离、荧光抗体测试和血清学试验。脑、脾和肺可作为病毒分离所用的器官。鼻拭子可用于分离急性感染动物的病毒。鼻标本的储存和运输必须在低温、添加了抗生素的无菌盐水中进行,以抑制细菌的生长。荧光抗体测试可以利用扁桃体或脑部的样本进行。
现在,已有许多血清学试验可用于伪狂犬病毒的检测,如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和乳胶凝集反应。血清中和试验是检测伪狂犬病毒的一种标准实验方法,它需要48 h才能完成。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是常用于对大量血清进行筛选的测定方法,然而该方法的特异性可能很低。假阳性结果通常可以通过血清中和试验进行重新评估。虽然具有高度敏感和快速的特点,乳胶凝集反应的特异性仍可能很差。感染后,6 d~7 d内抗体可以用乳胶凝集反应检测到,7 d~ 8 d内则可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8 d~10 d可用血清中和试验测定。
鉴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已被用于区分接种疫苗后所产生抗体与自然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猪用疫苗则利用剔除某些基因(gI、gIII或gX)后的疫苗毒株进行生产。接种了基因缺失疫苗的猪不会增加对某些由缺失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产生的抗体应答反应。与此相反,感染野毒株后会对这些蛋白质产生抗体。
伪狂犬病毒的初乳抗体可能会存在至猪4月龄时(类似于猪细小病毒)。因此,在生长和肥育猪中,要评估母源抗体的下降水平同时确保仔猪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免疫,必须要有配对血清学样本或血清学组成。
6 治疗和控制
尽管急性感染伪狂犬病毒还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但接种疫苗可以缓解特定年龄段猪的临床症状。通常情况下,推荐用减毒活疫苗对猪场内所有猪进行大规模接种。母猪和1~7日龄新生仔猪滴鼻接种疫苗,随后肌肉接种场内其他所有猪,此方法有助于减少病毒的排出,提高存活率。减毒活疫苗可以在注射部位和局部淋巴结中进行复制。疫苗病毒以极低的水平散发,病毒通过黏膜传染给其他动物的可能性最小。在基因缺失疫苗中,胸苷激酶基因被删除。由此,该病毒不能在神经元中进行感染和复制。建议繁育猪按季度接种,而肥育猪在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后接种疫苗。定期接种疫苗可以在控制疾病的发生上产生良好的结果。建议同时通过饲料和肌肉注射抗生素以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
根除伪狂犬病毒的方案已有好多个。截至2014年,美国全部50个州的商品猪场均根除了伪狂犬病。然而,该病毒似乎在野猪群中呈地方性流行性,且在竞技农场中有发生。根除伪狂犬病的有效策略包括全群清群、检测与淘汰策略和后代隔离。全群清群法虽然很有效,但成本高且费时。通常,伪狂犬病毒以外的问题(如遗传改良)需要在全群清群变得具有成本效应之前得到解决。
检测和淘汰策略包括所有繁育猪的血液测试、扑杀全部的阳性猪并重复这一过程,直到该猪群的检测结果呈阴性。在这一策略与不同的免疫接种方案联合使用时,自然感染的猪应该淘汰。检测和淘汰策略可能有效,但它费力,并且对血清学检测没有表现出抗体应答反应的潜伏感染的猪,在稍后的时间中有可能会恢复向外排毒。
在对后代的隔离方案中,(18~21日龄的)幼龄仔猪与已接种疫苗的母猪分开,并在另一个猪场内饲养至成年。如果以此种方法饲养足够多的后备母猪和公猪,原有的种猪群可以进行清群,随后用血清学检测结果呈阴性的后备种猪重新进行组群。即使该繁育猪群受到感染,此方法仍可以使种猪生产者出售猪。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后代必须使用血清中和试验逐头进行检测,并且在出售前应为阴性结果。
原题名:Overview of Pseudorabies(英文)
原作者:Scott A. Dee兽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