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感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aia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悟是阅读教学策略中重要的一条,它偏向于感性思维,侧重内涵的领悟、想象、直觉和体验,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明意义和隐含意义的综合。
  关键词:学生感悟;唤起;共鸣;时代背景
  感悟是阅读教学策略中重要的一条,它偏向于感性思维,侧重内涵的领悟、想象、直觉和体验,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明意义和隐含意义的综合。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感悟阅读,就是指学生凭借着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观感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印象和明确文本意义的心理过程。
  一、 用音乐渲染朗读气氛,激发学生感悟文本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句意、领悟文本中心思想的基础,也是朗读训练的前奏,特别是对文中重点词、中心词的理解,更是深入阅读文本的突破口。悟文字之情,既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情教在语文学科的一种渗透。言情是语文最重要、最突出的功用,即便是说理、叙事、状物也蕴含着情感,否则文字变成了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了。
  指导学生朗读好每一个句子,抓住了文中的中心词和关键词,读出意蕴、悟出情趣,就能把握住文章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课文中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内容,以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受暗示的机会就会更大一些,所以他们丰富的情感,极易受情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充满激情的课堂导语,借助多媒体绘声绘色的影像资料,乐器的哀乐音乐等手段营造与文本气氛相似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设定的意境中,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学生学习好课文中的知识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过程中,教师事先播放哀怨的音乐,营造氛围,再加上教师富有情感的范读,学生在低沉的气氛中就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深层理解。随着深沉的音乐的响起,教师在课堂朗诵的语速慢慢地减慢,声音越来越降低,配之的是脸上严肃的表情,伴随着进入悲伤的神情,创设令人伤心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当时首都人民在冰天雪地里送总理的悲壮场面,学生就如身临其境,与此同时,让学生回忆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以及课文写作的顺序,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不仅对课文理解得确切,而且小学生怀念周总理感情的流露也是非常真实的。还能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從朗读与音乐声中体会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失去总理后的伤心之情。在学生对课文有充分的理解后,再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课文,把握朗读的基调,升华认识,深化理解,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 反复阅读文本,联系生活体验,唤起学生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都说明人具有他的独特性,没有哪两人的思维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没有哪两个人能够产生完全一样的感悟。感悟文字所承载的情感,要在“举象”,重在“移情”,贵在“入境”。“象”“情”“境”是体悟情感的三大支柱,是感悟教学策略的核心。在课堂中要善于举象以生情、移情,以悟情、入境以融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唤起学生的感悟,入文本之境,融自身情感于文本之中。
  例如,在《凡卡》一文中“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儿”出现了三次,这样的反复出现时为了增强语势,抒发凡卡强烈的悲苦之情、祈求之愿。要解读、掌握“反复”这一个语文知识点,关键在于让学生对凡卡的悲惨生活和强烈的祈求心愿有一个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理解。只有让学生对文本、对根本中刻画的人物命运的真切体会,才能被活生生地,而不是机械地掌握。对于凡卡的生活,现在的学生已经很难体会到了,因为他们的生活要比凡卡好上十倍,一百倍。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与同年龄的学生比较,生活比较清苦,生活物质条件差,得到父母的关爱少,因为他们的父母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外出打工,家里就只留下老人照顾,有时候只有春节那几天才能在一起,相思之苦油然而生,为感悟积蓄充满情感能量,教师引领学生借助这种情感,细读文本,体验关键词,中心句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切身体察、移情体验、回旋美读等方式,深切地感悟好体认凡卡的悲惨命运。在那一声声“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儿”的恳求、祈求、苦苦哀求之前,教师可以先酝酿情感,面对远去的亲人一遍遍深情地呼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别走!”的练习,让情感融入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由心而发,再去体会凡卡的心境就容易多了。教师创设情境引领学会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这些关键的语句模式,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反复”这一修辞的语言表达力量。
  三、 图文结合,透过重点句段描写,引领学生感悟
  教材文本中不乏有很多描写细腻、详细的句段,而语言文字没有直观性,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不容易直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无法对文本产生正确的感悟。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多媒体,能够弥补文字的缺陷,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与课文中描写相似的直观的图片信息,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把枯燥、干瘪的文字符号转变为鲜活的形象的精美画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他们加强对文本的感悟。多媒体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在多媒体辅助下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必然。
  比如,在《桥》一文中,有很多地方对大雨和洪水的描写,表达上有着自己的特色。“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是用短句表达急促、紧张的情形;“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句则强调了洪水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危急;“近1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里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洪魔的恐怖与狂妄。对于这些偏向于理性和抽象的描写,但从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方面入手显然是不够的。若将图、文、音、像等信息集于一体,配以大雨倾盆而下、洪水狂奔而来的场景,再加上雷电、狂风的音效,势必能够把学生带到那个风雨交加的早晨,感悟那命悬一线的紧张时刻。   四、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文本主题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表达显现出来的文章主旨,它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总是力图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理清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就是挖掘这篇文章的主题。小学教材中文学主题表现得比较单一、突出,学生比较好理解,但是,有些课文所写的人或事,距离现在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很难感悟文本其中的含义,教学时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课文中所叙述的事件就会很难理解,教学目标也随之成为泡影。《再见了,亲人》《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这些课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相当鲜明的,但由于主题的内容距现实比较久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要让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背景介绍,把学生带入一定的背景环境中。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是作家对所生活时代的精神的外化。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是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既要分析作品的外在形象,也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写作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题。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感悟,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如果教师不帮助学生一起了解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和他所处的环境,就根本无法感悟并且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有如在《一面》这篇课文中,“‘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对这一段话的感悟,如果单从文本的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把握文本的主题的,学生一定很纳闷,为什么见到鲁迅先生的时候,作者那么激动、兴奋,而却又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还要向四周望了望。教学的时候,结合当时的情形,与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联系,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课文所要表现的原始主题在选入小语教材时被摈弃了。袁微子先生曾经说过:“不管是哪个作家的作品,一旦被选进小学语文教材,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某个作家的作品,已成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连续现代社会价值观,而忽略时代背景。《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很多人就把握住了他是个守财奴、吝啬鬼这一主题思想,其实也可从积极方面去思考,围绕严监生伟大的父爱和节约思想的另類主题,去教育现代的人们:杜绝浪费现象,提倡节约,向严监生学习,拥有他那样的节约思想,为国家节约能源,积累财富。
  知识本身是剔除了说的种种纷繁复杂、有血有肉的细节之后的抽象概括,但是知识的产生却始于感性、始于细节、始于生活的纷纭多姿。教师要在课文的阅读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文本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崧舟.听王崧舟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陆贵华,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相当普遍,它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同时也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将原有复杂的知识系统分解成一个个的小单元,引导学生从更加简单的角度理解知识内容,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一、 引言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进入高年级后,写作难度逐渐加大,对于学生词汇量、布局谋变的要求逐渐变高,这就要求学生不管是在词汇积
国学经典内蕴极其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和融入国学经典内容,采用多元化的经典诵读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深入体会国学经
摘 要:核心素养思想的出现让教育工作者清晰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学科教育的基本目的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即便离开校园生活之后也能自主学习,从而切实促使学生实现长远发展,为学生的终身进步打好教育基础。这一新的教育思想也直接影响着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需要切实调整师生关系,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文章将基于此,从初中数学教师“教”的行为来分析如何才能通过科学辅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
摘 要:在中国教育事业创新与变革的大环境下,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实现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变革。在数学课程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把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放在关键位置上,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主要是针对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数学思维培养对策展开全面探究分析,以此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数学思维;培养对策  一、 引言  数学思维主要是指学生投入课程知识学习活动当中形成的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业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课后巩固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改实施背景下,小学高段解决问题方
摘 要: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文章、短文需要我们去阅读。由此可见,阅读在语文学科里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阅读量能更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也为“听说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延伸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策略  一、 引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书籍是需要阅读的,所以,大量的阅读书籍是成功的基础。尤
在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背景下,需要基于学情的教学策略:准确领会教材精神,适度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建构语言实践情境,适量设计单元学习任务;开展语言实践活动,适情整合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得教师越来越开始意识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不足,并开始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掀起了探究式教学研究的热潮.我们提出了“基于核心问题的探究式教学”的改革思路,期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
摘 要:在新课改过程中,数学教师考虑到以往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等能力培养存在的弊病,为了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引入微课导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借助微课简短性、重复利用性与灵活性的特征完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微课;策略  一、 引言  数学是高中学科中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以及知识调控等方面要求极高,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