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与领悟的过程,是调动原有语文材料和语言经验,通过想象、分析、综合,进而理解所读材料的过程。小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低,让他们通过阅读来发展语言能力,从而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首先,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听和说。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儿歌、故事等内容,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如《小小的船》是一篇图画美、语言美、意境更美的儿歌。由于低年级学生感知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已有一定的水平,为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可以让他们在配乐动画中朗诵,在听中充分地感受,激发他们听赏的兴趣,然后借助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的提问,了解他们的听赏水平。如:“听了这首儿歌,让你画一幅画,你会画些什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景象最美?”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大胆想象与表达,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在指导阅读时,让学生听,听录音,听老师范读,听其他同学朗读,能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欣赏和理解课文内容。
其次,多让学生读,自由读,分组读,集体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读出文章的情感,模仿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如在教学《画杨桃》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自由读课文,等他们把课文读熟后,我让他们扮演书中的学生,而我则扮演书中的老师,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了文中的老师的和颜悦色,切身体验了文中的其他同学的嘲笑语调。通过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他们更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含义。
第三,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儿童语言的发展不是机械性的模仿过程,而是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的结果。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了许多浅显易懂、题材丰富的课文,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和语言环境。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如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不同的语言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活学活用语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课,创设语言情境,把课文的内容改编成课本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进行语言应用式、仿真式的表达练习,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打下基础。如学习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后,我们把这篇寓言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在“六一”联欢会上演出,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在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想象力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通过阅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良好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而阅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阅读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人物语言去读,去表演,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教师更有效地了解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与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对照,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从中理解各种情感和学会表达情感的方式。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也跟着课文中的孩子一起感受父母给予的爱。读完课文后,这些学生都不自觉地开始议论,在生日的那天父母是怎样给自己过生日的,不自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比。我趁机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如何在享受父母的爱的同时懂得回报父母的爱,然后联系本单元的习作练习进行习作辅导,使之对写好习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懂得了道理,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了良好个性的发展。
三、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还感受了不同的语言美和不同的艺术风格。如诗歌的押韵对仗之美,散文诗的语言意境美,故事中人物的善良、关心他人、热心助人的品德美等。教师应按课文提供的情节,积极地引导学生想象和再现作品所展示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和发展作品的内涵。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美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多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优秀书籍。学生通过课内、课外的阅读活动,不但丰富和积累了自己的语言,陶冶了情操,而且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责编 莫彩凤)
一、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首先,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听和说。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儿歌、故事等内容,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如《小小的船》是一篇图画美、语言美、意境更美的儿歌。由于低年级学生感知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已有一定的水平,为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可以让他们在配乐动画中朗诵,在听中充分地感受,激发他们听赏的兴趣,然后借助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的提问,了解他们的听赏水平。如:“听了这首儿歌,让你画一幅画,你会画些什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景象最美?”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大胆想象与表达,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在指导阅读时,让学生听,听录音,听老师范读,听其他同学朗读,能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欣赏和理解课文内容。
其次,多让学生读,自由读,分组读,集体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读出文章的情感,模仿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如在教学《画杨桃》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自由读课文,等他们把课文读熟后,我让他们扮演书中的学生,而我则扮演书中的老师,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了文中的老师的和颜悦色,切身体验了文中的其他同学的嘲笑语调。通过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他们更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含义。
第三,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儿童语言的发展不是机械性的模仿过程,而是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的结果。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了许多浅显易懂、题材丰富的课文,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和语言环境。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如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不同的语言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活学活用语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课,创设语言情境,把课文的内容改编成课本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进行语言应用式、仿真式的表达练习,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打下基础。如学习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后,我们把这篇寓言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在“六一”联欢会上演出,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在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想象力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通过阅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良好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而阅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阅读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人物语言去读,去表演,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教师更有效地了解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与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对照,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从中理解各种情感和学会表达情感的方式。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也跟着课文中的孩子一起感受父母给予的爱。读完课文后,这些学生都不自觉地开始议论,在生日的那天父母是怎样给自己过生日的,不自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比。我趁机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如何在享受父母的爱的同时懂得回报父母的爱,然后联系本单元的习作练习进行习作辅导,使之对写好习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懂得了道理,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了良好个性的发展。
三、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还感受了不同的语言美和不同的艺术风格。如诗歌的押韵对仗之美,散文诗的语言意境美,故事中人物的善良、关心他人、热心助人的品德美等。教师应按课文提供的情节,积极地引导学生想象和再现作品所展示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和发展作品的内涵。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美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多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优秀书籍。学生通过课内、课外的阅读活动,不但丰富和积累了自己的语言,陶冶了情操,而且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