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小雅》曰:“德,既饱以德,又善教也”,也就是说,师德是教师的涵养、德行及善于教书育人。四书《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博学多才的认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从生活中不断地改变和超越自己,在于达到完美的境界。善行为基,致善为本。美德上的“善”需要我们具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致善”上的“善”需要我们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上勤勤勉勉。我校以“致善”教育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地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方法,为解决学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带来了一股满满的正能量。
【关键词】师德建设;致善教育;特色学校;引领成长;自主求知;探究发展;合作创新
《诗经·小雅》曰:“德,既饱以德,又善教也”,也就是说,师德是教师的涵养、德行及善于教书育人。四书《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博学多才的认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从生活中不断地改变和超越自己,在于达到完美的境界。
善行为基,致善为本。美德上的“善”需要我们具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致善”上的“善”需要我们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上勤勤勉勉。“止于至善”就是我校的“致善”教育。我校以“致善”教育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地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方法,对于解决学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带来一股满满的正能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致善”使教师在引领中成长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是一致的。在致善教育下的师德建设,我们应以德行中的“善”为基础,使教师在引领中成长。主要体现在:
(一)引领教师的思想,解决教育的精神需求
致善教育使教师站在思想的高地,解决了教育的精神需求。德善是根基,是良好的品格。就如陶行知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可用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在教师中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如纪念雷锋公益活动,十一国庆爱国主义演讲,中秋敬老尊师活动,支教帮扶学校等,通过这些活动,宣传传统美德,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形成坚定的信念:人生最大的作为就是服务与贡献!致善教育践行“以美德成就美德,以智慧启迪智慧”的育人理念,使教师做到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教心育人的智者,使师德建设达到“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效果。
(二)引领教师的行为,注重德智双修
致善教育引领教师严以律己,起示范表率的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师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学校环境、教育主体、学习客体等要素构成。教师的工作,不是纯理论的简单说教,而是面对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所以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学与教研能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的过程,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如改变“师道尊严”的做法,倡导“面对面”的教育,“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成为一个专家学者型的教师之前,先做一个服务性的教师。教师在致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崇善于心,扬善于行,把修身与启智相互交融,才能使教师在引领中成长。
二、“致善”使教师在自主中求知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教师职业的成长是自主的,是可持续的,是终其一生的。致善教育要求教师在自主中求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
(一)让教师成为学习的主体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致善教育中的教学新境界,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互动生成、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首先得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先做到学而不厌;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规章,认真上课,自己应治学严谨、备课充分。教师只有做到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求知,以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感染学生,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教育的时候才有說服力。
(二)使教师成为求知的客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致善教育中应活化求知的客体,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如教师在职责范围内对其他教师进行监督、考核与评价,同时也相应地接受其他同事的监督、考核与评价。通过公平的考核,使教师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教师的教育要讲求方法,要适度,要合乎情理。教师不是圣人,在法治的底线下,师德建设要树立“允许教师犯错误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教师,通过寻找“立体的我”,来培养教师的自主精神,使教师在自主求知中成长。只有让教师能立起来,才能走的更远,教师走的更远,学校才能不断进步。
三、“致善”使教师在探究中发展
纯粹的理念、口号,并不能实现目标,理想只有化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美国教育界流行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致善使教师在探究中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建立探究性评价,使教师可持续发展
卢梭说过:“知识来自我们的脚、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睛。”为了最大限度地鼓励教师探究,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探究中解决,在发展中完善。致善教育改变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引入学习探究过程的参与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鼓励教师勇于探究。如建立德智双善国家课程、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探究课程和体艺科三善的拓展课程,并建立课程监督与评价机制。 (二)鼓励在发展中求真,增强探究的底气
古人云:“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一定意义上,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师德建设不可走上市场化、功利化的大道。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教师在发展中求真,学生才能在知识中求实。无论课堂还是课外,无论校内还是校外,都是教育的天地。致善教育鼓励教师多用现实的事例来思辨,开展德育论坛,如讨论“女排重夺奥运冠军—郎平默默的耕耘”等时政,使教师在发展中求真,增强探究的底气。
四、“致善”使教师在合作中创新
古人云:“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致善教育致力于创设“众乐乐”的德育新境界。以合作理念,主动地悦纳自己和他人,自由思想、兼容并包,激活潜能,迸发创新的火花。主要体现在:
(一)以合作为美德,增强创新的整体性
孟德斯鸠说过:“在一个人民的国家里,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美德强调合作,现代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都是合作的成果。我国有句老话:人心齐,泰山移。合作能积聚力量、启发思维、激发创作性,并能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和奉献精神。如学校领导班子,和而不同,互助互勉。良好的风气自上而下,从中层到教师队伍,从级组到备课组,从大集体到小集体都团结融洽,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在致善教育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二)以创新为目标,解决合作的动力问题
李四光说:“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变死了。”法国作家雨果说:“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出来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可見,创新是合作的目标,在教育工作中,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成果来提高自己,更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面对特有的工作环境,只有通过自我创新,才能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才能持续地合作。如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小班化”教育与“小组合作学习”“师友互助”等的教学模式。致善使教师在合作中创新,就如卡尔·雅斯贝尔所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五、营造“善”文化氛围,创建“致善”教育特色学校
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南沙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在师德建设上实施具体的行动,以学校“善”文化为底蕴,彰显“上善若水”的师德风尚,探索致善教育特色学校的发展之路,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农村薄弱中学的转型升级。
(一)主要措施
多元致善特色课程:1.德智双善的国家课程。2.多样的校本探究课程。3.体艺科三善的拓展社团课程
致善教育教学方式:1.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活动。2.和谐互助课堂。3.小组合作学习。3.学生的领导力培养
项目个性化:1.彰显个性激发民族自豪感。2.感恩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3.创造机会培养致善能力。4.树立榜样形成致善学风
校园诗意化:1.从游理念孕育良好育人氛围。2.团结合作建设致善积极团队。3.致善管理全面润泽学生个性
(二)在“善”文化的引领下,我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绽放别样光芒
如获得2015年南沙区毕业班工作二等奖;2015年南沙区中小学鼓号操中学组一等奖;2015年区舞蹈比赛二等奖;2014年南沙区第二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初中组团体第二名等。如被授予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民主管理三星级学校;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广州市安全文明学校;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学校;南沙区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等。
我校师德建设着力于“致善”,以“聚纳上善成流,润育至善成林”的办学理念引导教育工作,培养“诚朴笃实,言行兼善”的优良学风,让教师“在引领中成长,在自主中求知,在探究中发展,在合作中创新”。使教师们秉持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伟大奉献精神,不断加强师德修养。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拒绝放弃责任的诱惑,割舍违背良心的利益,用爱心托起爱心,用诚信拥抱诚信,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传承文明的薪火,担负育人的重托,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实现学校的教育梦想,实现中国的教育梦想,为宏伟的中国梦奠基。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黄正平.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9).
[3]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4]刘荣秀.幸福广东:教师幸福检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
【关键词】师德建设;致善教育;特色学校;引领成长;自主求知;探究发展;合作创新
《诗经·小雅》曰:“德,既饱以德,又善教也”,也就是说,师德是教师的涵养、德行及善于教书育人。四书《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博学多才的认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从生活中不断地改变和超越自己,在于达到完美的境界。
善行为基,致善为本。美德上的“善”需要我们具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致善”上的“善”需要我们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上勤勤勉勉。“止于至善”就是我校的“致善”教育。我校以“致善”教育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地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方法,对于解决学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带来一股满满的正能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致善”使教师在引领中成长
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是一致的。在致善教育下的师德建设,我们应以德行中的“善”为基础,使教师在引领中成长。主要体现在:
(一)引领教师的思想,解决教育的精神需求
致善教育使教师站在思想的高地,解决了教育的精神需求。德善是根基,是良好的品格。就如陶行知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可用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在教师中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如纪念雷锋公益活动,十一国庆爱国主义演讲,中秋敬老尊师活动,支教帮扶学校等,通过这些活动,宣传传统美德,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形成坚定的信念:人生最大的作为就是服务与贡献!致善教育践行“以美德成就美德,以智慧启迪智慧”的育人理念,使教师做到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教心育人的智者,使师德建设达到“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效果。
(二)引领教师的行为,注重德智双修
致善教育引领教师严以律己,起示范表率的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师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学校环境、教育主体、学习客体等要素构成。教师的工作,不是纯理论的简单说教,而是面对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所以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学与教研能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的过程,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如改变“师道尊严”的做法,倡导“面对面”的教育,“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成为一个专家学者型的教师之前,先做一个服务性的教师。教师在致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崇善于心,扬善于行,把修身与启智相互交融,才能使教师在引领中成长。
二、“致善”使教师在自主中求知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教师职业的成长是自主的,是可持续的,是终其一生的。致善教育要求教师在自主中求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
(一)让教师成为学习的主体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致善教育中的教学新境界,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互动生成、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首先得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先做到学而不厌;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规章,认真上课,自己应治学严谨、备课充分。教师只有做到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求知,以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感染学生,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教育的时候才有說服力。
(二)使教师成为求知的客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致善教育中应活化求知的客体,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如教师在职责范围内对其他教师进行监督、考核与评价,同时也相应地接受其他同事的监督、考核与评价。通过公平的考核,使教师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教师的教育要讲求方法,要适度,要合乎情理。教师不是圣人,在法治的底线下,师德建设要树立“允许教师犯错误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教师,通过寻找“立体的我”,来培养教师的自主精神,使教师在自主求知中成长。只有让教师能立起来,才能走的更远,教师走的更远,学校才能不断进步。
三、“致善”使教师在探究中发展
纯粹的理念、口号,并不能实现目标,理想只有化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美国教育界流行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致善使教师在探究中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建立探究性评价,使教师可持续发展
卢梭说过:“知识来自我们的脚、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睛。”为了最大限度地鼓励教师探究,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探究中解决,在发展中完善。致善教育改变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引入学习探究过程的参与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鼓励教师勇于探究。如建立德智双善国家课程、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探究课程和体艺科三善的拓展课程,并建立课程监督与评价机制。 (二)鼓励在发展中求真,增强探究的底气
古人云:“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一定意义上,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师德建设不可走上市场化、功利化的大道。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教师在发展中求真,学生才能在知识中求实。无论课堂还是课外,无论校内还是校外,都是教育的天地。致善教育鼓励教师多用现实的事例来思辨,开展德育论坛,如讨论“女排重夺奥运冠军—郎平默默的耕耘”等时政,使教师在发展中求真,增强探究的底气。
四、“致善”使教师在合作中创新
古人云:“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致善教育致力于创设“众乐乐”的德育新境界。以合作理念,主动地悦纳自己和他人,自由思想、兼容并包,激活潜能,迸发创新的火花。主要体现在:
(一)以合作为美德,增强创新的整体性
孟德斯鸠说过:“在一个人民的国家里,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美德强调合作,现代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都是合作的成果。我国有句老话:人心齐,泰山移。合作能积聚力量、启发思维、激发创作性,并能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和奉献精神。如学校领导班子,和而不同,互助互勉。良好的风气自上而下,从中层到教师队伍,从级组到备课组,从大集体到小集体都团结融洽,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在致善教育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二)以创新为目标,解决合作的动力问题
李四光说:“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变死了。”法国作家雨果说:“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出来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可見,创新是合作的目标,在教育工作中,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成果来提高自己,更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面对特有的工作环境,只有通过自我创新,才能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才能持续地合作。如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小班化”教育与“小组合作学习”“师友互助”等的教学模式。致善使教师在合作中创新,就如卡尔·雅斯贝尔所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五、营造“善”文化氛围,创建“致善”教育特色学校
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南沙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在师德建设上实施具体的行动,以学校“善”文化为底蕴,彰显“上善若水”的师德风尚,探索致善教育特色学校的发展之路,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农村薄弱中学的转型升级。
(一)主要措施
多元致善特色课程:1.德智双善的国家课程。2.多样的校本探究课程。3.体艺科三善的拓展社团课程
致善教育教学方式:1.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活动。2.和谐互助课堂。3.小组合作学习。3.学生的领导力培养
项目个性化:1.彰显个性激发民族自豪感。2.感恩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3.创造机会培养致善能力。4.树立榜样形成致善学风
校园诗意化:1.从游理念孕育良好育人氛围。2.团结合作建设致善积极团队。3.致善管理全面润泽学生个性
(二)在“善”文化的引领下,我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绽放别样光芒
如获得2015年南沙区毕业班工作二等奖;2015年南沙区中小学鼓号操中学组一等奖;2015年区舞蹈比赛二等奖;2014年南沙区第二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初中组团体第二名等。如被授予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民主管理三星级学校;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广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广州市安全文明学校;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学校;南沙区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等。
我校师德建设着力于“致善”,以“聚纳上善成流,润育至善成林”的办学理念引导教育工作,培养“诚朴笃实,言行兼善”的优良学风,让教师“在引领中成长,在自主中求知,在探究中发展,在合作中创新”。使教师们秉持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伟大奉献精神,不断加强师德修养。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拒绝放弃责任的诱惑,割舍违背良心的利益,用爱心托起爱心,用诚信拥抱诚信,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传承文明的薪火,担负育人的重托,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实现学校的教育梦想,实现中国的教育梦想,为宏伟的中国梦奠基。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黄正平.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9).
[3]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4]刘荣秀.幸福广东:教师幸福检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