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中小学生又非常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怎样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除了开展课余的心理咨询、辅导、治疗外,主要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课堂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具有经常性和普遍性。下面就课堂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谈点粗浅看法。
一、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健康心理的榜样
教师的健康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第一,教师是学生最崇拜最效仿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第二,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示范常常能对学生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把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郁闷、焦虑、苦恼、挫折,甚至是打击等消极情绪和不幸遭遇,以合理的心理暗示、转移等方法转化为积极的心理成分和行为方式,使自己经常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确保每节课的教学展现给学生的都是乐观、开朗、激昂、向上的积极心理特征。在教师健康心理榜样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面貌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消极的心理阴影就能得到消除。对此我深有体会。记得在上师范的时候,有一位政治老师,他每次上课都是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讲台,讲起课来情绪高昂、豁达开朗、声情并茂,并不断用亲切、环视的眼神和学生交流着。在这样的讲课状态感染下,学生不愉快的心理淡化了,听课兴趣浓厚了。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是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课堂教学占去了学生清醒状态下的一半时间,而且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互动和沟通的有效条件。它可以让每个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不会受到压抑、排斥、冷落和歧视,没有狭隘、嫉妒、猜疑、郁闷和责备。相反,获得的是团结互助、畅所欲言、友好愉快的学习感受,形成的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理解友善的健康心理品质。因此,构建民主和谐的关系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
三、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不尊重学生的差异,按照一个目标、一个模式强制性地去塑造学生,结果导致极少数学生成功,大多数学生失败,并产生多种负面心理。因材施教是对学生客观差异的肯定和尊重,它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水平,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科学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和发展。学生有了成功体验和心理满足,学习的兴趣和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就能得到更进一步提升。
四、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班主任接触学生机会最多,因此应当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并就班级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经常和课任教师互通,以便课任教师和自己一起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课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的异常表现,注意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捕捉学生的心理阴影,并利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避免学生严重心理疾病的形成。
五、以真诚的师爱和正面引导,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
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疾病。例如,家长对学生学习要求过严、期望过高,给学生造成沉重的思想压力和厌学情绪;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娇惯和溺爱,使有些学生形成了孤僻、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因玩电脑打游戏成瘾,学生出现了逃学和危害社会的偷盗行为;因父母外出打工,有的“留守儿童”形成了少言寡语、离群孤独、胆小怯弱等不良个性。这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疾病不仅是学生个体心理不健康的特殊表现,而且极易对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每个课任教师都必须对此有足够重视,除了平时要协同学生家长、社会教育机关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防治外,还要在课堂上以真诚的师爱和正面引导的方法加强治疗。例如,对胆小怯弱的学生多赞扬,鼓励其多发言;对厌学的学生设置适宜的目标,引导其努力实现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对网隐学生和“留守儿童”,教师在多给予关心帮助的同时,还要号召同班同学多关心多帮助他们,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并产生对集体的依恋。
总之,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每个课任教师都应树立起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去实施。这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健康心理的榜样
教师的健康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第一,教师是学生最崇拜最效仿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第二,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示范常常能对学生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把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郁闷、焦虑、苦恼、挫折,甚至是打击等消极情绪和不幸遭遇,以合理的心理暗示、转移等方法转化为积极的心理成分和行为方式,使自己经常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确保每节课的教学展现给学生的都是乐观、开朗、激昂、向上的积极心理特征。在教师健康心理榜样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面貌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消极的心理阴影就能得到消除。对此我深有体会。记得在上师范的时候,有一位政治老师,他每次上课都是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讲台,讲起课来情绪高昂、豁达开朗、声情并茂,并不断用亲切、环视的眼神和学生交流着。在这样的讲课状态感染下,学生不愉快的心理淡化了,听课兴趣浓厚了。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是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课堂教学占去了学生清醒状态下的一半时间,而且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互动和沟通的有效条件。它可以让每个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不会受到压抑、排斥、冷落和歧视,没有狭隘、嫉妒、猜疑、郁闷和责备。相反,获得的是团结互助、畅所欲言、友好愉快的学习感受,形成的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理解友善的健康心理品质。因此,构建民主和谐的关系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
三、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不尊重学生的差异,按照一个目标、一个模式强制性地去塑造学生,结果导致极少数学生成功,大多数学生失败,并产生多种负面心理。因材施教是对学生客观差异的肯定和尊重,它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水平,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科学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和发展。学生有了成功体验和心理满足,学习的兴趣和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就能得到更进一步提升。
四、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班主任接触学生机会最多,因此应当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并就班级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经常和课任教师互通,以便课任教师和自己一起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课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的异常表现,注意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捕捉学生的心理阴影,并利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避免学生严重心理疾病的形成。
五、以真诚的师爱和正面引导,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
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疾病。例如,家长对学生学习要求过严、期望过高,给学生造成沉重的思想压力和厌学情绪;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娇惯和溺爱,使有些学生形成了孤僻、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因玩电脑打游戏成瘾,学生出现了逃学和危害社会的偷盗行为;因父母外出打工,有的“留守儿童”形成了少言寡语、离群孤独、胆小怯弱等不良个性。这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疾病不仅是学生个体心理不健康的特殊表现,而且极易对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每个课任教师都必须对此有足够重视,除了平时要协同学生家长、社会教育机关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防治外,还要在课堂上以真诚的师爱和正面引导的方法加强治疗。例如,对胆小怯弱的学生多赞扬,鼓励其多发言;对厌学的学生设置适宜的目标,引导其努力实现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对网隐学生和“留守儿童”,教师在多给予关心帮助的同时,还要号召同班同学多关心多帮助他们,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并产生对集体的依恋。
总之,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每个课任教师都应树立起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去实施。这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