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随处可见儿童的童年生态遭受破坏的现象。我们教师习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有些学生被教师不断地教导之后,变得不多言不多语,一切以教师的话为准,久而久之,他们渐渐失去了儿童敢想敢说的天性,失去了儿童特有的数学学习的热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着眼于守护儿童的童年生态,通过教师有意出错,“聪明地装糊涂”,把姿态放低,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促使学生对教师不盲从,敢于怀疑、质疑,敢想敢说,积极地探究问题的本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一
教师有意出错,不是经常出错,也不是随意出错,而是要根据课堂情况动态地生成。出错的内容应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升、习惯的养成等都有很好的促进。因此,有效地把握出错内容和时机显得尤为重要。
1.在思维的易混处出错,促思路清晰
如在“推算圆的半径和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时,一个学生说道:“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3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我一本正经地接道:“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3倍。”结果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叫道:“老师,你错了!”我故意做出疑惑的神情,“大家都认为老师错了吗?为什么?你们每个人都能说出令老师信服的理由吗?”学生小组之间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学生小萧说:“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老师您确实错了。因为圆的周长C=2πr,2π不变,周长与半径直接相关,所以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周长也是小圆周长的3倍,而圆的面积S=πr2,π不变,面积与半径的平方直接相关,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面积就是3的平方倍。”小萧的话音刚落,小芬站起来:“我补充一下,也就是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的a倍,大圆周长就是小圆周长的a倍,大圆面积就是小圆面积的a2倍。”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于半径长度的变化引起周长和面积大小变化的不同,是学生思维上特别容易混淆的地方,我有意说错,“懂装不懂“,引发学生急切地说明和辩解,使学生以积极、亢奋的心态参与讨论,自由探索,明晰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比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在思维的定势处出错,促思维灵活
如学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后,学生们互相出题练习,在大量进率都是10、100、1000的题目中,有这样一题3.2时=( )时( )分,我在黑板上写下:3.2时=
( 3 )时( 2 )分,不到几秒,小手如林。“老师,你错了,时和分的进率不是10,而是60,0.2×60=12,应该是3时12分。”“哎呀,怎么老师错了,我怎么会做成进率是10,为什么呀?”“因为前面的题目进率都是10、100、1000,你以为这一题也一样。”“老师真笨,只顾跟着前面的题目做了,那你们说做这类题目,怎么才不会错呢?”“我觉得在做这类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抓住它们的本质——进率是多少,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地解答。”我這一错,以后学生们在做这类题时,不管题目怎么变,都很少发生这类错误了。以前,虽然我也针对学生的这种错误进行讲解,但收效甚微,总有学生不认真审题,思维定势,发生错误。
3.在思维的困惑处出错,促思考深入
如这样一道操作题:在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中画最大的半圆,怎样画?学生们思考开了,开始画起了图。一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看着他们着急的样子,我笑着说:“可不可以以长为直径画半圆呢?”学生们一听,赶紧画了起来,画着画着,学生们皱起了眉头:“以长为直径,半径就是2.5厘米,就比宽长了。长方形就不够画了。”学生们想了想:“长不行,可以以宽为半径试试。”学生们又画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开心地叫起来:“可以,以宽为半径,直径就是4厘米,比长短。”“那如果老师将长5厘米改为3厘米,这时候画一个最大的半圆,以宽为半径可不可以?”学生们讨论开了,为了确保正确,又画了画,这时才一个个举起了手:“不可以,这样直径就是6厘米,比长长了。”“这时候应该以长为直径画圆,这样半径就是2.5厘米,比宽短,长方形够画。”学生们举起了画的图。“咦,怎么数字换了,就不一样呢?”学生们又热烈地讨论起来。“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要根据长和宽的关系画半圆。”“当长没有宽的2倍时,以长为直径画半圆;当长有宽的2倍时,就以宽为半径画半圆。”
在学生们不知从何处思考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怎样点拨呢?我没有直接点拨,而是点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让他们去尝试,让学生们从错误中发现。黑格尔说:“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确实,如果没有错误的尝试的对比,就不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因此,有意的出错,能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入,从而逐步逼近问题的本质。
二
在实践过程中,我注意到,教师如果总是出错,势必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消减对学生的思维冲击度。因此,我对出错方式进行了一些改进。
首先,不单纯以真正出错的形式出现,而是“对”“错”相容,“错中有对,对中有错”。在教学中,“错中有对”就是教师有意说自己说错了,其实是对的。“对中有错”就是教师说自己是对的,事实上却是错的。“对”“错”的变幻莫测,能充分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去探究题目的本质。
其次,在“对”或“错”的过程中,我注意以富有儿童情趣的神态、语言去吸引学生。有时显得很迷惑,有时显得很敏锐,有时又显得很傻。教师百变的神情和语言除了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学生思考的热情。
最后,对于能判断教师对错的学生,总是以口头表扬、实际加分、得★等方式予以积极的评价。这样学生对指出教师的错误没有顾虑,感受到发现教师的错误是值得自豪的事。另外,学生在发现错误、判断对错的过程中思维的提升、思考的深入更使他们感受到发现问题、追根究底的思考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三
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它虽只是教学中一个小小细节的改革,却给我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静悄悄的革命。 1.尽信师则不如无师——使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以正确者的姿态出现,这就容易使学生对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深信不疑,不去思考,也不去怀疑,即使偶尔有怀疑,也不敢提出。但在“守护童年生态”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和学生是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出错,一起由学生评价。“尽信师则不如无师!”教师有意出错,将教师长期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打破,使学生敢于向教师提问,敢于怀疑教师,向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不要迷信他人,独立思考最重要,要学会怀疑,在学生心中埋下批判的种子。这在我班上,已形成一种常态。
2.“傻”老师有聪明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有意出错,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看似很傻,其实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推到前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从课堂管理学的角度思考,这实际上是教学中一种“以退为进”的艺术,“傻老師有聪明学生。”如果教师始终扮演的是正确者、智慧者的角色,碰到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教师有所依赖。如果教师也错,学生就必须依靠他们自己,或是独立或是小组之间积极合作去思考、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量,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脱出来,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思考。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战胜或者帮助了教师,会让学生更加自信。
3.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对待错误的积极姿态
虽说平时我们常说,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要欣赏,但学生自己出错时总是有自卑感。在“守护童年生态”的课堂上,教师有意出错无形中起到了对待错误的榜样作用,学生就很少有这样的感觉了。因为教师也出错,教师对指出错误的学生总是给予表扬,耳濡目染,学生对指出他错误的同学都能开心地对待,对所出的错误也都能虚心接受。
4.“错”的艺术的精心打磨——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有效的学习往往依赖学习者的自觉,需要自己意识和控制学习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元认知的学习。对教师教学过程发生错误的深刻认识,使得学生在后续的新知学习中学会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看待思维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从而及时地调节思维过程、修正思维角度,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单纯地就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对学习自我监控的能力,这是学生能力发展的至高境界。
说到底,“聪明地装糊涂”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有意出错,就是恰当灵活运用“对”“错”相融的教学艺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对教师不盲目听从,敢于质疑、怀疑,敢想敢说,刨根问底,积极地探求问题的本质,促进了学生元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灵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儿童的生态童年得到有效守护。学生对待学习的这种积极态度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一
教师有意出错,不是经常出错,也不是随意出错,而是要根据课堂情况动态地生成。出错的内容应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升、习惯的养成等都有很好的促进。因此,有效地把握出错内容和时机显得尤为重要。
1.在思维的易混处出错,促思路清晰
如在“推算圆的半径和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时,一个学生说道:“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3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我一本正经地接道:“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3倍。”结果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叫道:“老师,你错了!”我故意做出疑惑的神情,“大家都认为老师错了吗?为什么?你们每个人都能说出令老师信服的理由吗?”学生小组之间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学生小萧说:“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老师您确实错了。因为圆的周长C=2πr,2π不变,周长与半径直接相关,所以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周长也是小圆周长的3倍,而圆的面积S=πr2,π不变,面积与半径的平方直接相关,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面积就是3的平方倍。”小萧的话音刚落,小芬站起来:“我补充一下,也就是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的a倍,大圆周长就是小圆周长的a倍,大圆面积就是小圆面积的a2倍。”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于半径长度的变化引起周长和面积大小变化的不同,是学生思维上特别容易混淆的地方,我有意说错,“懂装不懂“,引发学生急切地说明和辩解,使学生以积极、亢奋的心态参与讨论,自由探索,明晰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比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在思维的定势处出错,促思维灵活
如学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后,学生们互相出题练习,在大量进率都是10、100、1000的题目中,有这样一题3.2时=( )时( )分,我在黑板上写下:3.2时=
( 3 )时( 2 )分,不到几秒,小手如林。“老师,你错了,时和分的进率不是10,而是60,0.2×60=12,应该是3时12分。”“哎呀,怎么老师错了,我怎么会做成进率是10,为什么呀?”“因为前面的题目进率都是10、100、1000,你以为这一题也一样。”“老师真笨,只顾跟着前面的题目做了,那你们说做这类题目,怎么才不会错呢?”“我觉得在做这类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抓住它们的本质——进率是多少,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地解答。”我這一错,以后学生们在做这类题时,不管题目怎么变,都很少发生这类错误了。以前,虽然我也针对学生的这种错误进行讲解,但收效甚微,总有学生不认真审题,思维定势,发生错误。
3.在思维的困惑处出错,促思考深入
如这样一道操作题:在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中画最大的半圆,怎样画?学生们思考开了,开始画起了图。一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看着他们着急的样子,我笑着说:“可不可以以长为直径画半圆呢?”学生们一听,赶紧画了起来,画着画着,学生们皱起了眉头:“以长为直径,半径就是2.5厘米,就比宽长了。长方形就不够画了。”学生们想了想:“长不行,可以以宽为半径试试。”学生们又画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开心地叫起来:“可以,以宽为半径,直径就是4厘米,比长短。”“那如果老师将长5厘米改为3厘米,这时候画一个最大的半圆,以宽为半径可不可以?”学生们讨论开了,为了确保正确,又画了画,这时才一个个举起了手:“不可以,这样直径就是6厘米,比长长了。”“这时候应该以长为直径画圆,这样半径就是2.5厘米,比宽短,长方形够画。”学生们举起了画的图。“咦,怎么数字换了,就不一样呢?”学生们又热烈地讨论起来。“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要根据长和宽的关系画半圆。”“当长没有宽的2倍时,以长为直径画半圆;当长有宽的2倍时,就以宽为半径画半圆。”
在学生们不知从何处思考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怎样点拨呢?我没有直接点拨,而是点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让他们去尝试,让学生们从错误中发现。黑格尔说:“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确实,如果没有错误的尝试的对比,就不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因此,有意的出错,能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入,从而逐步逼近问题的本质。
二
在实践过程中,我注意到,教师如果总是出错,势必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消减对学生的思维冲击度。因此,我对出错方式进行了一些改进。
首先,不单纯以真正出错的形式出现,而是“对”“错”相容,“错中有对,对中有错”。在教学中,“错中有对”就是教师有意说自己说错了,其实是对的。“对中有错”就是教师说自己是对的,事实上却是错的。“对”“错”的变幻莫测,能充分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去探究题目的本质。
其次,在“对”或“错”的过程中,我注意以富有儿童情趣的神态、语言去吸引学生。有时显得很迷惑,有时显得很敏锐,有时又显得很傻。教师百变的神情和语言除了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学生思考的热情。
最后,对于能判断教师对错的学生,总是以口头表扬、实际加分、得★等方式予以积极的评价。这样学生对指出教师的错误没有顾虑,感受到发现教师的错误是值得自豪的事。另外,学生在发现错误、判断对错的过程中思维的提升、思考的深入更使他们感受到发现问题、追根究底的思考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三
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它虽只是教学中一个小小细节的改革,却给我的课堂教学活动带来静悄悄的革命。 1.尽信师则不如无师——使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以正确者的姿态出现,这就容易使学生对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深信不疑,不去思考,也不去怀疑,即使偶尔有怀疑,也不敢提出。但在“守护童年生态”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和学生是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出错,一起由学生评价。“尽信师则不如无师!”教师有意出错,将教师长期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打破,使学生敢于向教师提问,敢于怀疑教师,向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不要迷信他人,独立思考最重要,要学会怀疑,在学生心中埋下批判的种子。这在我班上,已形成一种常态。
2.“傻”老师有聪明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有意出错,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看似很傻,其实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推到前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从课堂管理学的角度思考,这实际上是教学中一种“以退为进”的艺术,“傻老師有聪明学生。”如果教师始终扮演的是正确者、智慧者的角色,碰到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教师有所依赖。如果教师也错,学生就必须依靠他们自己,或是独立或是小组之间积极合作去思考、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量,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脱出来,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思考。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战胜或者帮助了教师,会让学生更加自信。
3.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对待错误的积极姿态
虽说平时我们常说,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要欣赏,但学生自己出错时总是有自卑感。在“守护童年生态”的课堂上,教师有意出错无形中起到了对待错误的榜样作用,学生就很少有这样的感觉了。因为教师也出错,教师对指出错误的学生总是给予表扬,耳濡目染,学生对指出他错误的同学都能开心地对待,对所出的错误也都能虚心接受。
4.“错”的艺术的精心打磨——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有效的学习往往依赖学习者的自觉,需要自己意识和控制学习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元认知的学习。对教师教学过程发生错误的深刻认识,使得学生在后续的新知学习中学会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看待思维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从而及时地调节思维过程、修正思维角度,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单纯地就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对学习自我监控的能力,这是学生能力发展的至高境界。
说到底,“聪明地装糊涂”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有意出错,就是恰当灵活运用“对”“错”相融的教学艺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对教师不盲目听从,敢于质疑、怀疑,敢想敢说,刨根问底,积极地探求问题的本质,促进了学生元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灵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儿童的生态童年得到有效守护。学生对待学习的这种积极态度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