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航空医疗救援目前到底差在哪儿呢?过去而言,有人说运营模式模糊、有人说基础设施建设缺位,凡此等等;如今而言,老问题固然尚存,但国内各方依然对于航空医疗救援的认识不足恐怕才是眼下真正的切肤之痛。
杯水车薪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里说的不是年复一年的良辰美景,而是对国内航空医疗救援发展举步维艰的最好注脚。
互联网时代,凡走过的都留下了痕迹。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航空医疗救援的误读都留下了证据。“听上去好高大上!”“是专门给有钱人服务的吧?”“医院要自己建机场吗?”等等。这些断语出自不同人等,集合起来看不免令人啼笑皆非。
然而难以回避的是,不论处庙堂之高的各级地方政府还是不断新建的各地通航运营商,要么视航空医疗救援为华而不实之物,置之不理;要么受制于客观条件,敬而远之。那就更不用说对航空医疗救援基本一无所知的潜在普通受众群体了。
今年5月24日,第五届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国际会议在上海如期举行,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200多名代表的参与,包括来自国内急救中心、医院、通航公司以及行业组织的专业代表。
中国急救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教授做了会议开幕致辞,他分别从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的政策动向,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关于推动空中急救事业的发展,以及关于行业学术建设,规划化发展的4个主题给予了全面的介绍和建议。而来自世界最大的行业协会美国航空医疗服务协会的副主席Graeme Field则介绍了国际航空医疗救援行业在2015~2016年的发展动态,以及美国航空医疗服务协会的整体介绍,并表达了对中美之间、国际与中国之间开展更密切交流合作的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2015~2016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市场发展蓝皮书暨行业报告》也于会议期间进行了预发布,这也是国内首次关于航空医疗救援行业的年度报告发布。相关人员围绕行业政策、市场动态、国内各区域项目分析、行业投资、航空器及装备发展和从业人员几个方面展开。这次会议结束后,报告将对行业相关数据和发展状况做更深入的梳理和调研。完整版的行业发展报告将于2016年9~10月正式发布。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航空救援交流平台,该会议自2011年首次举行以来,在过往的四届会议中共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和国内约1500位专业人士的参与。有鉴于此,航空医疗救援的理念和模式也逐步在国内传播和开展起来。然而,这样的力度与效果对于该行业在国内的快速发展恐怕依然有如杯水车薪。
他山之石
对东西方发展路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更大的图景,中国所创造的很多奇迹其实并不算新鲜。中国过往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新兴国家尤其是亚洲新兴国家的发展路径,如此看来,航空医疗救援行业的发展也概莫能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航空抗灾救援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模式和能力。
今年是德国空中救援事业发展46周年。1970年11月1日,德国汽车协会(ADAC)在慕尼黑建立了第一个民间常设直升机救助站,40年来不断扩建和完善,形成了今天这样规模的为公众服务的直升机空中救援力量,成为支撑全德国空中救援网络的两大支柱之一。德国建立的覆盖全国的航空紧急救援体系由联邦政府国防部、军队、ADAC和德国航空救援(DRF)等共同组成。国土内任何一点在15分钟内可以得到航空救援服务;救援用直升机服务于其基点医院50千米半径的范围。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种自然条件中,日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灾害应对体系。自1966年东京消防厅组建第一支消防航空队以来,日本消防航空队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
在东京都市区内,接警后,急救队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不超过10分钟。现场处置后,急救队会根据伤病员实际情况和指挥中心指令,就近将患者快速送达最合适的急救中心或专科医院。2005年,全市共完成近70万人次的现场急救任务(包括284架次航空救援),每45秒即有一支急救队和一台救护车外出执行任务。
东京消防厅在东京立川市和东京江东航空中心设有两个消防航空基地,共装备有大、中型直升机各3架。每架消防直升机都装配了高规格的电子导航系统,海、陆救助和救急器材,配有吸底式和吊桶式消防水箱。东京消防厅航空队担负的任务十分繁重,消防直升机的利用率相当高。1997~2001年间,东京消防厅航空队共开展灭火、救助、警戒等各种活动32342次。
除了一国行为,在欧洲,跨国救援合作业已颇具规模,1972年,DRF成立;6个月后,1973年3月,设立第一个配备了救援直升机的紧急呼叫服务基地。目前,非营利的DRF已扩及奥地利、意大利,成为德、奥、意三国的联合非营利性组织,是欧洲目前最大、最现代化的平民空中救援联盟,共设42个HEMS(直升机紧急呼叫服务)基地,运营直升机超过300架。DRF约25%的资金来自捐献;2007年获得332983名赞助人的赞助。
“粮草”先行
为什么国外在航空医疗救援方面取得了如此广泛的关注与支持?与之相比,中国究竟差在哪儿呢?国内机构无法完成同等级别的医疗救援任务吗?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2016年6月6日,“国都-经纬医疗”接到某援助公司航空医疗救援服务需求,一名香港游客在越南遭遇车祸,导致重度颅脑外伤、颈椎骨折。伤员急需返港进行手术治疗,否则高位截瘫的风险极大!
航空救援呼叫就是命令,医疗团队专家迅速与病人家属及越南医院主治医师沟通,了解伤员病情,评估转运风险,制定转运计划,连夜申请航线。在中国民航空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6月7日一早,“国都-经纬医疗”获得了包括中国大陆、越南、香港及途经国家相关民航主管部门飞行许可。随后,经纬医疗ICU团队搭乘国都挑战者605急救专机,经过1小时30分钟的飞行,于北京时间12:50降落在越南岘港国际机场。又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后续工作,于当日19:00把伤员顺利交接给香港玛丽医院。
国都航空隶属于先锋金融集团航空板块,是一家具有从事商务飞行、航空器代管、出租飞行、通用航空包机飞行等甲类经营项目资质的专业商务航空运营商。而经纬医疗是一家综合性、跨区域的专业医疗转送机构。“国都-经纬医疗”则是在6月1日才完成的签约,随后就经历了这次实践的考验并出色完成了转运任务。由此证明了这种结合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反应迅速、医疗可靠、成本可控的航空医疗服务,为将来提供更成熟的航空医疗服务产品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虽然形式各异,但诸如“国都-经纬医疗”这样发展航空医疗救援的有益探索并不少见。只不过,有的出师未捷,有的折戟沉沙,更有甚者关门大吉。国内目前能提供专业航空医疗救助服务的公司屈指可数,目前全国主要的航空医疗救援机构包括国际SOS、红十字会999和北京急救中心120等,有的业务量少,有的专业水平不足,故远未形成规模经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中国没有足够的消费群体?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胡润排行榜显示,国内能够支付得起航空医疗救援的富豪数以万计,航空医疗救援在我国肯定存在一定的市场规模。经纬医疗的专业医护人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在危急时刻选择使用这一救援方式的患者少之又少,很多人并不知道有这种救援方式的存在。
对于国内航空医疗救援来说,地面医疗资源辅助匮乏、专业人员培训不足、行业标准制定滞后、航线申请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空域开放政策有待推进……无论讨论那个方面,都已是老生常谈,实实在在的问题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似模似样的改进大多流于表面,有的差强人意。
这样看来倒不如从源头做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或许只有将航空医疗救援能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的认识深入骨髓,相关部门才能从决策上更加重视,从行动上给予更多支持;通航企业才愿意提高运营能力,改善服务质量;民众才能了解航空医疗救援并非有钱人独享的服务,航空医疗救援也是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
杯水车薪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里说的不是年复一年的良辰美景,而是对国内航空医疗救援发展举步维艰的最好注脚。
互联网时代,凡走过的都留下了痕迹。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航空医疗救援的误读都留下了证据。“听上去好高大上!”“是专门给有钱人服务的吧?”“医院要自己建机场吗?”等等。这些断语出自不同人等,集合起来看不免令人啼笑皆非。
然而难以回避的是,不论处庙堂之高的各级地方政府还是不断新建的各地通航运营商,要么视航空医疗救援为华而不实之物,置之不理;要么受制于客观条件,敬而远之。那就更不用说对航空医疗救援基本一无所知的潜在普通受众群体了。
今年5月24日,第五届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国际会议在上海如期举行,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200多名代表的参与,包括来自国内急救中心、医院、通航公司以及行业组织的专业代表。
中国急救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教授做了会议开幕致辞,他分别从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的政策动向,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关于推动空中急救事业的发展,以及关于行业学术建设,规划化发展的4个主题给予了全面的介绍和建议。而来自世界最大的行业协会美国航空医疗服务协会的副主席Graeme Field则介绍了国际航空医疗救援行业在2015~2016年的发展动态,以及美国航空医疗服务协会的整体介绍,并表达了对中美之间、国际与中国之间开展更密切交流合作的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2015~2016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市场发展蓝皮书暨行业报告》也于会议期间进行了预发布,这也是国内首次关于航空医疗救援行业的年度报告发布。相关人员围绕行业政策、市场动态、国内各区域项目分析、行业投资、航空器及装备发展和从业人员几个方面展开。这次会议结束后,报告将对行业相关数据和发展状况做更深入的梳理和调研。完整版的行业发展报告将于2016年9~10月正式发布。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航空救援交流平台,该会议自2011年首次举行以来,在过往的四届会议中共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和国内约1500位专业人士的参与。有鉴于此,航空医疗救援的理念和模式也逐步在国内传播和开展起来。然而,这样的力度与效果对于该行业在国内的快速发展恐怕依然有如杯水车薪。
他山之石
对东西方发展路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更大的图景,中国所创造的很多奇迹其实并不算新鲜。中国过往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新兴国家尤其是亚洲新兴国家的发展路径,如此看来,航空医疗救援行业的发展也概莫能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航空抗灾救援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模式和能力。
今年是德国空中救援事业发展46周年。1970年11月1日,德国汽车协会(ADAC)在慕尼黑建立了第一个民间常设直升机救助站,40年来不断扩建和完善,形成了今天这样规模的为公众服务的直升机空中救援力量,成为支撑全德国空中救援网络的两大支柱之一。德国建立的覆盖全国的航空紧急救援体系由联邦政府国防部、军队、ADAC和德国航空救援(DRF)等共同组成。国土内任何一点在15分钟内可以得到航空救援服务;救援用直升机服务于其基点医院50千米半径的范围。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种自然条件中,日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灾害应对体系。自1966年东京消防厅组建第一支消防航空队以来,日本消防航空队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
在东京都市区内,接警后,急救队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不超过10分钟。现场处置后,急救队会根据伤病员实际情况和指挥中心指令,就近将患者快速送达最合适的急救中心或专科医院。2005年,全市共完成近70万人次的现场急救任务(包括284架次航空救援),每45秒即有一支急救队和一台救护车外出执行任务。
东京消防厅在东京立川市和东京江东航空中心设有两个消防航空基地,共装备有大、中型直升机各3架。每架消防直升机都装配了高规格的电子导航系统,海、陆救助和救急器材,配有吸底式和吊桶式消防水箱。东京消防厅航空队担负的任务十分繁重,消防直升机的利用率相当高。1997~2001年间,东京消防厅航空队共开展灭火、救助、警戒等各种活动32342次。
除了一国行为,在欧洲,跨国救援合作业已颇具规模,1972年,DRF成立;6个月后,1973年3月,设立第一个配备了救援直升机的紧急呼叫服务基地。目前,非营利的DRF已扩及奥地利、意大利,成为德、奥、意三国的联合非营利性组织,是欧洲目前最大、最现代化的平民空中救援联盟,共设42个HEMS(直升机紧急呼叫服务)基地,运营直升机超过300架。DRF约25%的资金来自捐献;2007年获得332983名赞助人的赞助。
“粮草”先行
为什么国外在航空医疗救援方面取得了如此广泛的关注与支持?与之相比,中国究竟差在哪儿呢?国内机构无法完成同等级别的医疗救援任务吗?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2016年6月6日,“国都-经纬医疗”接到某援助公司航空医疗救援服务需求,一名香港游客在越南遭遇车祸,导致重度颅脑外伤、颈椎骨折。伤员急需返港进行手术治疗,否则高位截瘫的风险极大!
航空救援呼叫就是命令,医疗团队专家迅速与病人家属及越南医院主治医师沟通,了解伤员病情,评估转运风险,制定转运计划,连夜申请航线。在中国民航空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6月7日一早,“国都-经纬医疗”获得了包括中国大陆、越南、香港及途经国家相关民航主管部门飞行许可。随后,经纬医疗ICU团队搭乘国都挑战者605急救专机,经过1小时30分钟的飞行,于北京时间12:50降落在越南岘港国际机场。又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后续工作,于当日19:00把伤员顺利交接给香港玛丽医院。
国都航空隶属于先锋金融集团航空板块,是一家具有从事商务飞行、航空器代管、出租飞行、通用航空包机飞行等甲类经营项目资质的专业商务航空运营商。而经纬医疗是一家综合性、跨区域的专业医疗转送机构。“国都-经纬医疗”则是在6月1日才完成的签约,随后就经历了这次实践的考验并出色完成了转运任务。由此证明了这种结合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反应迅速、医疗可靠、成本可控的航空医疗服务,为将来提供更成熟的航空医疗服务产品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虽然形式各异,但诸如“国都-经纬医疗”这样发展航空医疗救援的有益探索并不少见。只不过,有的出师未捷,有的折戟沉沙,更有甚者关门大吉。国内目前能提供专业航空医疗救助服务的公司屈指可数,目前全国主要的航空医疗救援机构包括国际SOS、红十字会999和北京急救中心120等,有的业务量少,有的专业水平不足,故远未形成规模经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中国没有足够的消费群体?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胡润排行榜显示,国内能够支付得起航空医疗救援的富豪数以万计,航空医疗救援在我国肯定存在一定的市场规模。经纬医疗的专业医护人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在危急时刻选择使用这一救援方式的患者少之又少,很多人并不知道有这种救援方式的存在。
对于国内航空医疗救援来说,地面医疗资源辅助匮乏、专业人员培训不足、行业标准制定滞后、航线申请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空域开放政策有待推进……无论讨论那个方面,都已是老生常谈,实实在在的问题大家都看得一清二楚,似模似样的改进大多流于表面,有的差强人意。
这样看来倒不如从源头做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或许只有将航空医疗救援能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的认识深入骨髓,相关部门才能从决策上更加重视,从行动上给予更多支持;通航企业才愿意提高运营能力,改善服务质量;民众才能了解航空医疗救援并非有钱人独享的服务,航空医疗救援也是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