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颤膝"是藏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动律特征,也是藏族舞蹈的风格性标志,并且贯穿于藏族舞蹈的动作始终。由于藏族的地域环境以及民族风情等因素,使得“颤膝”动作逐渐升华为一种自然形态的舞蹈语汇,也成为藏族舞中最具典型、地方民族特色的核心动作之一,动作所展现出的颤韵也是最能表现藏族人民内心情感和民族风情的表现手法之一。“颤膝”的韧性美、控制美、韵律美也已成为民族的审美特征而流传发展至今。
关键词:藏族舞;“颤膝”动作;审美特征
一、藏族舞“颤膝”动作的形成
藏族舞蹈沉稳而不失洒脱、奔放而不失含蓄,但总体动作特点都是以下肢活动为主,并以膝关节的颤动为核心。“颤膝”动作是由膝关节发力上下运动从而产生颤动,无论是快速灵活还是缓慢柔韧都似小溪流水一般连绵不断,贯穿于藏族舞蹈的始终。
(一)地域环境的影响
舞蹈艺术是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在我国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不同地区的舞蹈都存在着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突出“足蹈”,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则更为突出“手舞”,有的地区民间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藏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多在高耸入云的山脉,属于高原地势,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地势险要,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和决定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方式。因此,藏族人民出入都要经过险峻的高山,长期上山、下山,练就了藏族人民的灵活动作,特别是灵活的双腿。藏族常年气候寒冷,膝关节肌肉受气温影响往往会呈现紧张状态,导致肌肉收缩,使产热量增加,来保持身体热量平衡,其实这是身体自身保护的一种反应,并且膝关节就会自然而然条件反射地卷曲着,这就产生了藏族人民膝关节习惯性卷曲的自然生活状态。
(二)藏族民族风情的影响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不但在节日里歌舞,祈神时歌舞,劳动时歌舞,甚至调解纠纷时也离不开歌舞。藏族人民特别喜爱边干活边唱歌,加以舞蹈动作相配合,载歌载舞的形式使劳动具有节奏,动作轻松舒展,并且减轻疲劳,使劳动不致过分單调。而劳动中产生的舞蹈动作多为下肢运动,以致膝关节的屈伸颤动逐渐形成为藏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动律。藏族民谣和古籍中记载的屈伸动作很多。藏族人民又能歌善舞,在丰收的季节,在欢庆的节日,都会看到他们欢歌笑语的场景,这种感情的流露表现在肢体语言中。藏族人民认为膝盖是身体中最灵活的部位,因此在舞蹈时,膝盖部分的颤动应当最有表现力,不论舞蹈节奏的快慢,动作如何繁杂,“颤膝”动作都应该柔韧有余。膝部灵活的屈伸颤动能够使舞蹈更有灵动性,从而使舞蹈有了灵魂,更加有吸引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自古“颤膝”动作就是藏族舞蹈的核心动作。
二、藏族舞“颤膝”动作的风格特点
(一)“踢踏”中的碎颤
在藏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最不同于其他民族舞蹈风格特色的地方就在于其以下肢动作为主,尤为重要的是膝关节的发力,带动了许多复杂有趣的步伐动作的生成。并且在膝关节发力的引领下形成多种多样变换不一的步伐,有时小而琐碎,有时大而有力,有时绵绵不断,有时深沉雄壮。在藏族舞蹈的踢踏舞中,膝关节的屈伸颤动所展现出的就是一种碎颤的风格。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伐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所以踢踏舞中“颤膝”动律贯穿始终,上身松弛随动略微前倾,配以膝关节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动。其特点是多在弱拍时脚掌抬起,强拍时脚掌踩下,脚步灵活,步法稳重扎实,变化丰富,节奏感强,这也就导致了膝关节屈伸颤动的幅度小频率快,从而展现出一种碎小而有力的颤动。
(二)“弦子”中的柔颤
“颤膝”动作与音乐节奏快慢强弱的配合直接影响着舞蹈风格,如果说“颤膝”动作在快速灵活的踢踏舞中是一种碎颤,那么在缓慢柔韧的弦子舞中便是一种柔颤。藏族弦子舞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舞蹈节奏中速偏慢风格舒畅飘洒婀娜多姿柔美动人。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其含胸、颤膝及长袖等动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而在弦子舞中膝关节似橡皮筋充满撑韧的发力展现出柔美的颤动。由于舞蹈中步伐都偏慢速,舞姿幅度都较为柔美,所以膝关节的屈伸颤动就必须犹如一根橡皮筋一样充满着拉伸的撑韧感,在保持松弛状态下,直和曲的节奏要平均,从而体现出柔美的颤动。弦子舞有着轻柔优雅、耐人寻味的特点,离不开膝关节像小溪流水一样连绵不断颤动带动步伐舞姿。
三、藏族舞“颤膝”动作的审美特征
(一)“颤膝”动作的韧性美
藏族舞蹈以其深蓄稳健、大气沉稳的舞蹈风格征服广大观众朋友,藏族舞蹈中突出的风格特征和舞蹈动作之一是似白云飘舞的长袖,另一个就是膝部关节那充满韧性的动感。“颤膝”中膝盖的韧性、松弛、延伸的控制能力,是掌握和表现藏族民间舞内在气质和风格特征的首先条件和必然要求。不论藏舞动作多么绵长抒情还是快速激烈,藏舞中膝关节发力总是围绕着韧性,好像一根充满弹性和韧性的绳索贯穿在藏舞膝关节中。通过膝关节再把其独特的发力和特征带到全身,在膝关节独特发力的带动下,使整个藏舞看起来充满弹性韧性的舞蹈动作风格,给观众一种大气沉稳的舞蹈动感与美感。在“颤膝”动作的训练中首先就要解决膝盖僵硬的基本状态,让膝盖在松弛的状态中找到一种拉伸的韧性,就像一跟橡皮筋一样充满了韧性,直和曲的节奏要平均,力度美和柔美相结合,从而才能将藏族舞蹈的韵味以及审美情趣展现出来。
(二)“颤膝”动作的控制美
藏族舞蹈中的“颤膝”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民间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同于人体动态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它具有控制力。它的每个动作,哪怕是一举手,一投足,都处于高度控制状态下。就拿藏族舞中的踢踏舞来说,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下肢活动为主,而下肢动作则以膝盖的颤动为核心,可以说膝盖的颤动贯穿于踢踏舞始终。它的基本动律的这种颤动是平均的,具有节奏性的,在基本动律连续不断的颤动中,不仅使膝关节得到了高度的控制和韧性,同时也使肌肉和韧带产生了拉伸。在过去的民间艺人表演“堆谐”时能做到“头顶一碗酒,跳而不洒出”,就在于适度掌握了膝盖的颤动规律,使膝盖具有了高度的控制力,才能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程度。 (三)“颤膝”动作的韵律美
我们都知道在藏族舞蹈中每个小舞种之间都有相互影响的地方,而在这其中都有着一种“颤”韵。虽然它们有的幅度大,有的幅度小;有的频率快,有的频率慢,但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规律,这就是藏族舞蹈对下肢“颤”的训练达到如此全面地步的一个重要原因。“颤”虽然不是什么大幅度的动作,但是它就像人们平时所说的“顶梁柱”一样的重要,也是藏族舞蹈动律与风格特征的集中体现。藏族舞蹈语汇繁多而极富变化,可谓是多姿多彩,而膝关节的曲伸和颤动即“颤膝”是藏族舞蹈最具特色的动律特征和最突出的风格性标志。舞蹈中的“颤膝”有小颤、大颤、柔颤、硬颤等不同的颤法,由此可见“颤膝”不但是藏族舞蹈中各种舞步与动作连接的先决条件,也是协调上身、下身最巧妙的结合点。“头顶一碗酒,跳毕不洒出”是民间艺人严格掌握以膝關节带动其他关节运动的舞蹈规律所产生的结果。
四、结语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特征,多彩多姿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而藏族舞蹈作为其中一颗璀璨的星星,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舞蹈风格。藏族舞蹈中的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藏族舞蹈美的基本特征,“颤膝”动作作为舞蹈中最具特色的动律贯穿着舞蹈始终,其审美特征赋予舞蹈强大的生命力,并得以流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吕艺生,朱清渊.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冯双白.中国民间舞的学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田静.中国舞蹈名作赏析[M].南京:博库文化出版社,2002.
[5]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6]曲萌生.藏族民间舞蹈概述[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资料室,1978.
[7]郝璞.论藏族舞颤膝的训练价值[J].华章,2011(27).
[8]管辉.颤膝对藏舞的训练价值[J].剧影月报,2008(1):114-115.
作者简介:
刘子歆(1992.01—),女,汉族,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
关键词:藏族舞;“颤膝”动作;审美特征
一、藏族舞“颤膝”动作的形成
藏族舞蹈沉稳而不失洒脱、奔放而不失含蓄,但总体动作特点都是以下肢活动为主,并以膝关节的颤动为核心。“颤膝”动作是由膝关节发力上下运动从而产生颤动,无论是快速灵活还是缓慢柔韧都似小溪流水一般连绵不断,贯穿于藏族舞蹈的始终。
(一)地域环境的影响
舞蹈艺术是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在我国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不同地区的舞蹈都存在着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突出“足蹈”,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则更为突出“手舞”,有的地区民间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藏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多在高耸入云的山脉,属于高原地势,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地势险要,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和决定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方式。因此,藏族人民出入都要经过险峻的高山,长期上山、下山,练就了藏族人民的灵活动作,特别是灵活的双腿。藏族常年气候寒冷,膝关节肌肉受气温影响往往会呈现紧张状态,导致肌肉收缩,使产热量增加,来保持身体热量平衡,其实这是身体自身保护的一种反应,并且膝关节就会自然而然条件反射地卷曲着,这就产生了藏族人民膝关节习惯性卷曲的自然生活状态。
(二)藏族民族风情的影响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不但在节日里歌舞,祈神时歌舞,劳动时歌舞,甚至调解纠纷时也离不开歌舞。藏族人民特别喜爱边干活边唱歌,加以舞蹈动作相配合,载歌载舞的形式使劳动具有节奏,动作轻松舒展,并且减轻疲劳,使劳动不致过分單调。而劳动中产生的舞蹈动作多为下肢运动,以致膝关节的屈伸颤动逐渐形成为藏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动律。藏族民谣和古籍中记载的屈伸动作很多。藏族人民又能歌善舞,在丰收的季节,在欢庆的节日,都会看到他们欢歌笑语的场景,这种感情的流露表现在肢体语言中。藏族人民认为膝盖是身体中最灵活的部位,因此在舞蹈时,膝盖部分的颤动应当最有表现力,不论舞蹈节奏的快慢,动作如何繁杂,“颤膝”动作都应该柔韧有余。膝部灵活的屈伸颤动能够使舞蹈更有灵动性,从而使舞蹈有了灵魂,更加有吸引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自古“颤膝”动作就是藏族舞蹈的核心动作。
二、藏族舞“颤膝”动作的风格特点
(一)“踢踏”中的碎颤
在藏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最不同于其他民族舞蹈风格特色的地方就在于其以下肢动作为主,尤为重要的是膝关节的发力,带动了许多复杂有趣的步伐动作的生成。并且在膝关节发力的引领下形成多种多样变换不一的步伐,有时小而琐碎,有时大而有力,有时绵绵不断,有时深沉雄壮。在藏族舞蹈的踢踏舞中,膝关节的屈伸颤动所展现出的就是一种碎颤的风格。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伐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所以踢踏舞中“颤膝”动律贯穿始终,上身松弛随动略微前倾,配以膝关节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动。其特点是多在弱拍时脚掌抬起,强拍时脚掌踩下,脚步灵活,步法稳重扎实,变化丰富,节奏感强,这也就导致了膝关节屈伸颤动的幅度小频率快,从而展现出一种碎小而有力的颤动。
(二)“弦子”中的柔颤
“颤膝”动作与音乐节奏快慢强弱的配合直接影响着舞蹈风格,如果说“颤膝”动作在快速灵活的踢踏舞中是一种碎颤,那么在缓慢柔韧的弦子舞中便是一种柔颤。藏族弦子舞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舞蹈节奏中速偏慢风格舒畅飘洒婀娜多姿柔美动人。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其含胸、颤膝及长袖等动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而在弦子舞中膝关节似橡皮筋充满撑韧的发力展现出柔美的颤动。由于舞蹈中步伐都偏慢速,舞姿幅度都较为柔美,所以膝关节的屈伸颤动就必须犹如一根橡皮筋一样充满着拉伸的撑韧感,在保持松弛状态下,直和曲的节奏要平均,从而体现出柔美的颤动。弦子舞有着轻柔优雅、耐人寻味的特点,离不开膝关节像小溪流水一样连绵不断颤动带动步伐舞姿。
三、藏族舞“颤膝”动作的审美特征
(一)“颤膝”动作的韧性美
藏族舞蹈以其深蓄稳健、大气沉稳的舞蹈风格征服广大观众朋友,藏族舞蹈中突出的风格特征和舞蹈动作之一是似白云飘舞的长袖,另一个就是膝部关节那充满韧性的动感。“颤膝”中膝盖的韧性、松弛、延伸的控制能力,是掌握和表现藏族民间舞内在气质和风格特征的首先条件和必然要求。不论藏舞动作多么绵长抒情还是快速激烈,藏舞中膝关节发力总是围绕着韧性,好像一根充满弹性和韧性的绳索贯穿在藏舞膝关节中。通过膝关节再把其独特的发力和特征带到全身,在膝关节独特发力的带动下,使整个藏舞看起来充满弹性韧性的舞蹈动作风格,给观众一种大气沉稳的舞蹈动感与美感。在“颤膝”动作的训练中首先就要解决膝盖僵硬的基本状态,让膝盖在松弛的状态中找到一种拉伸的韧性,就像一跟橡皮筋一样充满了韧性,直和曲的节奏要平均,力度美和柔美相结合,从而才能将藏族舞蹈的韵味以及审美情趣展现出来。
(二)“颤膝”动作的控制美
藏族舞蹈中的“颤膝”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民间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同于人体动态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它具有控制力。它的每个动作,哪怕是一举手,一投足,都处于高度控制状态下。就拿藏族舞中的踢踏舞来说,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下肢活动为主,而下肢动作则以膝盖的颤动为核心,可以说膝盖的颤动贯穿于踢踏舞始终。它的基本动律的这种颤动是平均的,具有节奏性的,在基本动律连续不断的颤动中,不仅使膝关节得到了高度的控制和韧性,同时也使肌肉和韧带产生了拉伸。在过去的民间艺人表演“堆谐”时能做到“头顶一碗酒,跳而不洒出”,就在于适度掌握了膝盖的颤动规律,使膝盖具有了高度的控制力,才能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程度。 (三)“颤膝”动作的韵律美
我们都知道在藏族舞蹈中每个小舞种之间都有相互影响的地方,而在这其中都有着一种“颤”韵。虽然它们有的幅度大,有的幅度小;有的频率快,有的频率慢,但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规律,这就是藏族舞蹈对下肢“颤”的训练达到如此全面地步的一个重要原因。“颤”虽然不是什么大幅度的动作,但是它就像人们平时所说的“顶梁柱”一样的重要,也是藏族舞蹈动律与风格特征的集中体现。藏族舞蹈语汇繁多而极富变化,可谓是多姿多彩,而膝关节的曲伸和颤动即“颤膝”是藏族舞蹈最具特色的动律特征和最突出的风格性标志。舞蹈中的“颤膝”有小颤、大颤、柔颤、硬颤等不同的颤法,由此可见“颤膝”不但是藏族舞蹈中各种舞步与动作连接的先决条件,也是协调上身、下身最巧妙的结合点。“头顶一碗酒,跳毕不洒出”是民间艺人严格掌握以膝關节带动其他关节运动的舞蹈规律所产生的结果。
四、结语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特征,多彩多姿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而藏族舞蹈作为其中一颗璀璨的星星,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舞蹈风格。藏族舞蹈中的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藏族舞蹈美的基本特征,“颤膝”动作作为舞蹈中最具特色的动律贯穿着舞蹈始终,其审美特征赋予舞蹈强大的生命力,并得以流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吕艺生,朱清渊.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冯双白.中国民间舞的学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田静.中国舞蹈名作赏析[M].南京:博库文化出版社,2002.
[5]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6]曲萌生.藏族民间舞蹈概述[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资料室,1978.
[7]郝璞.论藏族舞颤膝的训练价值[J].华章,2011(27).
[8]管辉.颤膝对藏舞的训练价值[J].剧影月报,2008(1):114-115.
作者简介:
刘子歆(1992.01—),女,汉族,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