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为朱允炆立传了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83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马渭源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35.00元
  明代第二个皇帝惠帝朱允炆是个值得人们同情的皇帝,如果不是他的四叔朱棣篡夺了他的帝位,他也许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唐太宗”。可是他毕竟是一位文弱的书生皇帝,又没有从政经验,加之心地善良,哪能斗得过如狼似虎野心勃勃嗜杀逞勇的叔父朱棣呢?
  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后,皇宫一片火海,朱允炆下落不明。尽管朱棣向世人宣告朱允炆已被大火烧死,还被隆重地进行了安葬,但至今未见朱允肢皇陵的踪迹。实际上朱允炆是逃离了南京。他是怎么逃离南京城的?又逃向了何方?朱棣后来有没有找着朱允炆?已成为明清600年来的第一大谜案。
  日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获得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京电视台《金陵往事》首位主讲人马渭源先生所著的《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如获至宝,立即抱病展读,一解朱允炆这个历史人物的悬念和他失踪后的种种传言之渴。阅罢不仅拍案感叹,自从朱允炆出亡以来,至今600载,一直没有他的详细材料。现在好了,终于有人为他立传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当为国内外第一部全面介绍建文帝的专著。因此我们要感谢马渭源先生,感谢东南大学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部好书。相信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会和我是同样的心情。
  当然,这部书肯定要涉及到所谓的削藩,以及他的叔父朱棣发动的所谓的“靖难之役”,以及建文大国的史实和过程。可是,建文失国后的一些现象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建文朝近600名大臣只有区区29人投降了朱棣,这600:29的比例题不禁拷问住了朱棣。
  过去在朱元璋时代,知识分子们甚至装疯卖傻“吃狗屎”,受尽冤屈,也不去与朱元璋作对,尽量维持大一统明王朝的来之不易。可是朱棣篡权后,建文朝的知识分子们,一个个骂声不绝,自动铤而走险,不惜慷慨悲歌以身赴死。因为这一年为农历壬午年,所以史称“壬午殉难”。“壬午殉难”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心向背。正如马渭源先生所言,失围的不一定是个坏皇帝,胜利者也不一定是个好皇帝,尽管他做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浩大工程与项目,但我们老百姓认的是这个权力阶层的最高者对老百姓到底怎么样。
  在这部书中,特别是马渭源先生对以往人们常常不以为然的建文忠臣殉难之事展开了翔实的分析讨论,并提出了“建文悲歌”與“建文情结”等新论,使人耳目一新。当然,这本书在揭露朱棣残忍嗜杀成性的同时,不忘分析建文帝失败的原因,并且拷问了儒家的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理论,为后人研究朱允炆提供了新的视角。
  据明史专家毛佩琦先生相告,今年适当时候,将召开一个“朱允炆失踪之谜”的小型研讨会,以探讨朱允坟失踪这件中国天字第一号大谜案。马渭源先生的这部《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可谓出版得及时,人们在这部书里即可全面地获得朱允炆出逃后的全部信息。因为无论是建文帝出亡西南说、湖南说、湖北说、浙江说、福建泉州说,还是亡命海外说,甚至法国当代球星里贝里自己爆料,说自己就是建文帝的后裔等,书中皆有翔实的记载。
  
  好书超市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从《春秋》到荀子张祥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32.00元
  这本书探讨了孔子晚年及其身后的儒家思想和命运。从孔子“作《春秋》”及其历史传承展开论述,梳理了曾子、子思、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家在中国历史中的思想谱系,以生动平实的语言讲解了先哲思想之问的传承和争论;深入儒家有关诗、礼、乐、心、性、情等思想的文本,发掘出其丰富、原发和独特的哲理光彩。作者讲解儒家哲学时融入了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视角,还原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生命感、最富于诗意的部分,与当代西方哲学形成有趣的对话场域,展现了向中华文明之根的开放性回归路径。
其他文献
2013年的最后几天,“让候鸟飞”公益基金执行主任刘慧莉和她小伙伴,在云南丽江,拜访了当地刚刚成立一年的“丽江鹰猎文化协会”。  协会秘书长李实,送给她一本刚刚出版的书,这本书名字叫《丽江鹰猎文化》。里面浩浩荡荡地写满了中国古代鹰猎文化的历史,以及世界上鹰猎文化的趋势。  在到丽江之前,刘慧莉和她的小伙伴们,已经收集了好几本与鹰猎文化有关的书,包括新疆塔城贺振平先生写的《猎鹰——图说中国驯鹰文化》
在《人民教育》杂志创刊65周年之际,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人民教育》原总编辑刘堂江先生发表《拳头作品:〈人民教育〉的“秘密武器”》一文。文中提到,“李树喜同志采写报道优秀班主任刘纯朴的大型通讯《春雨之歌》,再一次产生轰动效应。李树喜在文中提炼的经典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直流传至今。”  那么,家喻户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句话,究竟源于何处?  带着这种疑惑,经过一番探寻,笔者了解
一  “石斋语痕”至今已连载五年了。犹记得朋友告诉我吴福辉老师将在《汉语言文学研究》刊物上开辟专栏“石斋语痕”的消息,那是2010年下半年的事,仿佛就在昨天。自那以后,吴老师每年春夏秋各来河南大学博士点一次,被邀讲课并趁机了解研究生看书心得或论文写作的进展情况,并针对我们的疑惑一一作答。那也像是学术答问,给我们一一留下了痕迹。  毕竟,读他的文章要比听课多得多,而他如今收录在新著《石斋语痕》集子里
1  2013年溽暑,北京郊区顺义。少有的清凉中,诗刊社常务副主编商震和我说到明年正好是“青春诗会”举办整整三十届。他说诗刊社要做出一些大举动,其中包括编一部诗选。两个白羊座的男人在夜色微曛中走过正在盛开的荷花池塘。我知道,这是重新进入和叙述诗歌史的一个开始。  被称为“诗坛黄埔军校”的“青春诗会”,最初的名称是“青年诗作者创作学习会”,1982、1983、1984年三届诗会改名为“青年诗作者改稿
在当今的英语世界出版的众多讨论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著作中,《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美国文学批评》无疑是最具权威性和最全面的史书之一,同时也是文森特·里奇教授的一部重要的学术理论著作。这部著作以史的叙述为纵轴,亦史亦论,史论结合,充分体现了里奇作为一位文学理论家的著述风格。就该书所含的信息量而言,确实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作者虽然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描述和讨论,但上限却涉及了一些战前的文学和
/一/  近几年来,随着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作家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各类主流文学奖项,中国文学越来越得到世界的高度认可与广泛赞誉。应该看到,中国作家的世界声誉的极大提高,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崛起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学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日益显示其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这也同时给中国的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我们的作家而言,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写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
在外敌侵略面前,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抵抗,就是还击,这样才显得血性,才显得爱国。但是,读了《蒋廷黻文存》之后,你就会同情、理解并支持蒋廷黻当年提出的抗日主张,就会认识到,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计后果地逞一时的血性之勇、匹夫之勇完全可能无济于事,唱爱国高调也完全可能误国害民,唯有以理性、智慧做出的冷静决策才更有利于民族长远的发展,战胜民族的敌人,取得最后的胜利。  蒋廷黻这个名字,曾经由于政治的原因,被遗
要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到胡风事件。要谈胡风事件,必定会谈到舒芜。舒芜在胡风事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许多人都是根据当年《人民日报》连续刊出的三批“材料”来立论,对他不乏道义的谴责,称之为出卖耶稣的犹大,称之为“始作俑者”,似乎是舒芜促成了胡风事件的发生,假如没有他写那篇《关于胡风小集团的一些材料》,就不会有后来“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这一大冤狱了。事情是不是真的如此简单呢?至于“事件”发生
按理说,一个大学英文系的老学究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人,学校的生活是非常规律的,终日与枯燥晦涩的各种古代语言打交道的工作更不会发生什么故事。然而这样一个平常的人,他的生活中拥有很多的不幸和幸运。  《斯通纳》的作者约翰·威廉斯是美国作家、诗人、学者,除了学术著作和小说,还出版过诗集。他辍过学,当过电台播音,从过军。退役后入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此后留校任教于英文系。这本书是他任教20年的时候出版的,难免
历史是什么?有人说,历史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往事,它与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时事的新闻报纸的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一大堆人名、日期和事件的集合。有人说,历史是一个解释框架,史学家们通过这个解释框架来组织、解释人类的经验。而且,这个解释框架常常依据那些由史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来建构的。因此,研究历史不仅仅是简单地寻找历史事实,“更是一个在对历史事实进行追溯和叙述的过程中发现意义,并将人物、事件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