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善意与无过失辨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d1981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善意和无过失是民法学上评价民事主体行为时主观状态的重要标准,两者紧密相连,却又不完全相同。本文从分析这两者的关系出发,检讨了传统民法上无权代理制度中相对人的主观状态构成,提出了在狭义无权代理中相对人是恶意或者有过失,在表见代理中则是善意且无过失,从而为法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善意无过失狭义无权代理表见代理
  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27-02
  
  一、善意在民法原理中涵义之我见
  
  (一)法经济学视野下善意内涵之考量
  民法上的善意,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及后果的一种主观状态,是民法学原理中一个重要范畴。善意(Bona fides),起源于罗马法,意为“不知情”,产生于共和国末期的一种以时效取得为基础的所有物返还之诉。豍但对于善意的具体内涵,学界至今仍众说纷纭,主要有“积极观念说”和“消极观念说”。前者认为。行为人必须认识到其所为的民事行为合法或行为的相对人依法享有权利;后者认为,只要行为人不知或不应知其行为缺乏法律上的根据或相对人没有权利,即为善意。豎可以看到,“积极观念说”从行为人认识论角度出发,其对善意的要求更为苛刻,必须排除所有怀疑,而“消极观念说”则不需要。笔者认为,应采纳“消极观念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其一,从法经济学视角下效率指标来考量。站在以效率为支撑的鼓励交易原则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主体需要通过交易来促进生产资料与要素的流通,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推动各种要素的价值从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最终实现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其立法目的与市场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是鼓励市场主体从事更多的交易活动,如果采“积极观念说”,必然增加相对人注意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交易高效率的实现,这与鼓励交易原则背道而驰。违反了建立在市场经济行为基础之上的法律制度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因此,法律不能贸然将行为人的主观状态认定为非善意,而应从多方面考虑,尽可能的稳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其二,从法经济学角度下成本指标来考量。法律成本最小化和法律效益最大化成为法律生产和法律消费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每一项法律制度都应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法律之所以设定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其真正价值并不在这些规定本身,而是在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值。波斯纳曾指出:“法律制度中许多原则和制度最好被理解和解释为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努力。”豏而善意作为一种主观状态,存在于行为人心中,若采纳“积极观念说”将导致实践操作的困难,举证人即使耗费大量的成本亦不一定能证明行为人的这一心态,并且法官在裁判时亦不容易进行裁判,导致司法成本的增加,将造成所谓“投入与产出”的重大差距,亦不符合善意制度本身设立的初衷。其三,从当下的现有态势来看。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容量无限扩大,交易频率无限加快,交易偶然性骤然上升,如果采“积极观念说”,要求当事人就每一笔交易去了解对方当事人的权利范围,这是一种与现实生活背道而驰的虚构。因此,笔者主张采纳“消极观念说”,即行为人在从事民事行为时不知或不应知其行为欠缺法律依据,即应推定为善意。以使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配置达到平衡、体现公平,真正的发挥法律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善意与恶意关系之辨析
  民法上还存在一个与善意相对的概念,即恶意。作为善意的对立面,对恶意的探讨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善意。恶意(mala fides)一词,同样源于罗马法。对于其含义,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三种:明知某情形存在、与故意同一意义和动机不良地故意。豐笔者认为,这一定义固然涵盖了恶意地各种情形,但并未很好地与善意构成衔接,因为本文将恶意定义为:“行为人明知其行为欠缺法律上依据的一种主观状态。”
  一般而言,行为人主观上是善意或是恶意将产生不同的法律效果,如在占有制度中,善意占有人有权对占有物进行使用和收益,且不负占有物灭失的损害赔偿责任,而恶意占有人不仅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还应将物之收益返还甚至补偿因其过错而未收取的收益。在物权法中,对物权变动采用登记对抗主义模式情况下,第三人是善意或恶意也同样会产生不同的法律效果。可见,民法根据行为人主观状态的不同设定了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以维护民法基本的公平正义的理念。然而,善意与恶意法律效果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动产转让中,受让人要取得不动产的所有权的需要办理登记。在变更登记后,若原所有权人又与第三人签订了不动产转让合同,受让人的权利仍受保护,即使第三人是善意的(但有过失)也不例外。因而对物权变动采用登记要件主义模式情形下,第三人的善意与恶意不影响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因此,善意与恶意不仅仅是对立的,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统一的一
  面。
  
  二、无过失与善意在民法语境下的区分
  
  无过失是与过失相对的,因此在探讨无过失之前,笔者先对过失作一简要论述。在传统民法上,过失被分为三种:重大过失,指行为人欠缺一般人具有的最低注意义务;一般过失,是指行为人欠缺一般知识、经验人处理实务时所用的注意,即违反“善良管理人”义务;轻微过失则是指缺少极谨慎、勤勉和精细的注意。豑显然,无过失便是行为人未违反这三种义务的主观状态,也即行为人对其行为欠缺法律依据的事实并不知情并非因疏忽大意或懈怠造成的。
  因此,无过失与善意一样,都是行为人实施某一行为时的一种主观状态,并且都能因该主观状态的存在而免除某些民事责任。两者紧密联系,例如,行为人不知或不应知某一行为欠缺法律依据,一般也表明行为人是没有过失的。所以许多学者在论述时多将二者等同,称之为“善意无过失”。但笔者认为,两者并不能完全等同。善意是指行为人要具有诚实信用的心态,是从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主观状态来评价的,而无过失则是指具有适当的谨慎注意义务,是从行为人对损害后果的主观状态来看的。因此,两者关注的角度不同。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善意是从积极意义上使用,无过失是从消极意义上使用。在紧急避险中,只能说避险人是出于善意实施避险行为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而不能说行为人是无过失造成的损害后果。”豒当然,善意与无过失的这一区分,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并无多大实益,但如果将其放在无权代理制度中分析,则能看出这一区别的重要意义。下文将详述之。
  
  三、检讨无权代理制度中相对人主观状态的划分
  
  无权代理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无权代理包括表见代理和狭义无权代理。我国现在民法在讨论无权代理制度构成要件时,要么未对相对人的主观状态加以界定,要么不加区分的认为相对人是无过失的。笔者对这些观点持不同意见,下面将分表见代理和狭义无权代理两种情形分别论述。
  
  (一)表见代理中相对人的主观状态
  表见代理的相对人是指与代理人为法律行为,从而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民事主体。由于表见代理存在相对人足以相信代理人有代理权的权利外观,故相对人主观上必然是善意的,其不知且不应知代理人无代理权。那在善意情形下,是否考虑相对人的过失问题,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只要相对人是善意的,即使是重大过失也要保护;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要保护的是正当的信赖,不能保护缺乏客观基础的信赖,有过失则不应受到保护。豓如前所述,善意和无过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笔者认为,仅有相对人的善意并不必然成立表见代理,相对人主观上必须是无过失。例如,无权代理人出示了本人的授权委托书,相对人认为其有代理权而与之为交易行为,这并不必然构成表见代理,仍然可能成立无权代理,因为仅有权利外观并不意味着相对人无过失。有的学者指出,在特定情形下,虽然已经具备了权利外观,但相对人仍然负有审查义务——这也是将相对人无过失作为表见代理构成要件的主要意义所在。豔概括而言,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形下相对人有审查义务:第一,在合同标的额较大或对相对人利益影响较大时,相对人不能轻易同无权代理人订立合同。第二,相对人之前未与无权代理人订立过合同的,相对人应该对之进行审查。第三,需要支付预付款或定金的。在这些情形下,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应该谨慎为交易行为,否则他即使是善意的,主观上仍然存在过失,无权代理的后果仍然由其承担。
  
  (二)狭义无权代理中相对人的主观状态
  狭义无权代理不同于表见代理,其法律后果并不必然由本人承担,而是赋予了本人以追认权,由其选择是否承认无权代理的后果,因为在狭义无权代理中并不存在使相对人产生信赖的权利外观。在狭义无权代理中,相对人主观状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相对人为恶意。这是指相对人在与代理人接触时,已经知道代理人并未获得授权,却仍然与之为交易行为,其主观状态显然是恶意的。如果相对人与代理人是恶意串通,则适用《合同法》第52条之规定,认定合同无效。当然,基于保护本人利益出发,法律并不越俎代庖,本人仍享有追认权。
  2.相对人为善意。在狭义无权代理中,许多学者认为第三人必须是善意且无过失。豖笔者对此不予赞同。通说认为,狭义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的最主要区别是后者存在正当理由让相对人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也就是说在狭义无权代理中并未形成让相对人相信代理人有代理权的表象,具有正常判断能力的相对人却仍然与代理人为法律行为,那其主观上显然是有过失的。因此,“第三人善意且无过失”这一构成要件与狭义无权代理的本质——无足以让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之表象是相互矛盾。因此,在狭义无权代理中,第三人必然是有过失的。
  此外,若本人拒绝追认,无权代理须对相对人负损害赔偿责任,对于这一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虽有不同的学说,那可以确定是相对人必须是善意的,有无过失则在说不问。因为无权代理人以他人名义为法律行为时,在相对人引起正当的信赖,为保护善意相对人,特使无权代理人负赔偿责任。豗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善意和无过失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民法无权代理制度中相对人主观状态的学说作了一个检讨,认为在狭义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下相对人具有不同的主观状态,不能互相混淆,希望本文的探索能对代理制度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其他文献
近日,德国STIHL集团人事行政总监Prochaska Michael(波尔卡斯卡)在广东骏马(ZAMA)精密工业集团副总裁王思腾的陪同下莅临东莞市技师学院进行参观访问,院长刘海光、对外交流中心主任熊庆陪同参观和座谈。  据了解,自2013年东莞技师学院全面开启与德国职业教育合作,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体系,便引起了广东骏马(ZAMA)精密工业集团的兴趣,多次来学院考察洽谈合作项目,并将双元制教育作为
记者:你在训练或者比赛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和困难是什么?  陈子烽:我觉得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时间比较紧,既要掌握时间,又要做得好。其实每一次比赛或者是训练我都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要想完成,技术要很熟练,赛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掌握识图放样、切割、数学等能力以及比赛过程中不能出错,这些都很考验一个选手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记者:综合能力主要是指什么?  陈子烽:因为我们这个项目很耗体力,也
摘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反按揭立法的相关经验,探讨了反按揭的内涵、反按揭立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和反按揭立法的法律构想,进而分析了反按揭立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按揭 反按揭老龄化社会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183-01    一、追本溯源——定义我国反按揭    美国是反按揭的发源地,根据反按揭银行联合会定义,反按揭指62岁以
摘 要:中职语文有效作文教学应立足于语文本身,立足学生实际,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合理安排教学序列,拓展课外写作生活,充盈写作源头活水,丰富作文评价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有效作文 教学序列 写作生活 作文评价  作文是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正如塞万提斯所说:“笔乃心灵之舌”。然而,中职学生的作文现状堪忧:题材枯燥,内容空洞,立意浅薄;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抄
摘要传统相邻关系纠纷日益复杂化,造成当事人向检察机关民行检察部门提出申诉的案件也逐年增多。本文是对某基层检察院民行检察部门近三年来办理农村相邻关系纠纷申诉案件的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农村相邻关系 申诉 检察监督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91-02    当前,广大农村以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正着力推进社会主义
摘要随着死刑复核权的归位,人权保障成为了我国死刑复核制度的价值诉求。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死刑复核程序的运行,而现有的程序法律规范明显存有一些制度缺陷,因此,完善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制度就成为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关键。本文从审理方式、辩护权保障、检察机关的监督这几方面对此问题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死刑复核权死刑复核程序人权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
一、行政程序立法“细节化”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①行政程序法则是规范行政程序的法律。作为规范行政权,体现法治形式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行为过程的法律,行政程序法是实现行政法治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国行政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志。  行政程序法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的动力是广大公民的权利要求向细节化方向发展。②行政程序立法
摘要现场笔录是我国行政诉讼中独有的证据种类,因为行政程序立法规制的失衡,这种证据形式也极易被滥用从而侵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非常有必要在行政立法中对现场笔录进行分类规范,重点规制,以更好地发挥其证据功能。  关键词现场笔录 证据力 行政程序证据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57-02    在我国三大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种类中,
摘要本文从市民社会的概念出发,介绍市民社会这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得以确立的重要基础的历史演变,探讨了市民社会对于法治的意义以及市民社会促进法治形成的基础作用和动力作用。  关键词市民社会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39-01    一、市民社会的涵义    市民社会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产生形成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网民人数不断增加,在网上搜索和挖掘他人的信息变得日益简便。最近几年频发的、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侵犯网络隐私权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将于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侵权责任法》对网络侵权行为进行了有关的规定,但规定有些原则化,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以“人肉搜索”为例,结合《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对网络隐私侵权行为从侵权责任主体的认定、侵权成立的标准、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