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教材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因文而异用教材,不同类型不同定位”是处理教材的策略。一篇课文是适合指向表达方式的迁移,还是适合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是适合侧重语文技能的习得,还是适合倾向阅读策略的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
【关键词】课文 阅读教学 功能定位 类型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教材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既然是材料,我们就要有“物尽其用”的思想,然而要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并不那么简单。正因为如此,如何定位一篇课文的功用问题,足以让许多教师纠结、苦恼不已。
怎么才能让一篇篇课文“物尽其用”?使用教材有没有什么规律和窍门可循?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按照不同的教学功能将课文分为五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为教师处理教材提供了一把金钥匙。除了这把金钥匙以外,还有没有别的破解策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因文而异用教材,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巧妙方法。也就是说,拿到一篇课文,通过文本细读,先确定它是适合指向表达方式的迁移,还是适合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是适合侧重语文技能的习得,还是适合倾向阅读策略的学习。根据课文的不同定位,即“教什么”,再去思考教学设计,即“怎么教”。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把课文分为四类,逐一做具体阐述。
一、指向表达方式的迁移
拿到一篇课文,不论是什么版本,也不论是教材内还是教材外,教师边研读边要在心里不停地问自己,这篇课文有没有什么句式、段落或是篇章结构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边读边找,并及时将这些发现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去对照课程标准年段目标、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以及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等。通过找一找,相互对照,你就会发现哪些表达方式是学生“新的语言增长点”,就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这是一个典型的连动句式,它不仅符合年段学习标准,也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学这一课时,除了识字、写字的目标任务之外,我们可以围绕连动句式的学习来构建“指向表达方式迁移”的阅读课型,大体可以遵循“感知—深化—运用”这样的过程来设计教学。感知阶段,让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然后把它拆分成五个单句。即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一个孩子靠着奶奶;一个孩子仰着头;一个孩子指着天空;一个孩子数星星。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体会连动句的简洁、连贯。深化阶段,教师可以找寻课文中同一形式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升认识。如可以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奶奶在干什么呀?学生也许会说:奶奶坐在椅子上;奶奶搂着张衡;奶奶笑眯眯地看着他数星星。等学生说好以后,让学生把这几个句子合并成一句话:“奶奶坐在椅子上,搂着张衡,笑眯眯地看着他数星星。”经过以上两个过程的学习,学生对连动句已经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此时可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运用阶段。在运用环节中,教师可以从文本中找寻合适情境进行迁移,如果文本中无法找到,可以从文本中延伸情境,或者用文本外的素材。如教师可以当堂表演自己从走进教室取来粉笔写课题这一过程,然后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限于篇幅,笔者仅举此一例。第二学段的段落学习,第三学段的篇章学习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指向表达方式迁移”的阅读课型,课文中都有比较典型的句式,或者是课文构段、成篇等结构上有比较显著的特色。拿到一篇课文,通过文本细读,如果它符合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紧紧围绕“表达方式”的学习,按照“感知、深化、运用”这样的过程来设计教学流程。
二、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
当遇到文质兼美、诗情画意这样的经典美文,把它背下来,恐怕就是最好的教学目标。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采用“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阅读课类型。这类阅读课可以怎么设计呢?笔者以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中的一个片段来加以阐述。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得太美了。课后练习中也明确要求把这一部分背诵下来。面对这么优美经典的一个片段,如何落实“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呢?王老师用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感悟。提问学生,孔子的课堂和我们现在的课堂相比有什么区别?孔子的课堂里有什么?学生通过找寻,发现孔子的课堂里有阳光,有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大自然,有欢腾的泗水河。待学生找寻发现结束后,王老师呈现了这样两组词组:阳光普照、泗水欢腾、桃红柳绿、草色青青,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两组词组。在完成了初步感悟以后,接着进入第二步欣赏:用师生接读的方式,让学生赏析语言,体会语言的准确和丰富。王老师引读“大自然”,学生接读“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王老师引读“广袤的大地”,学生接读“是她宽广的胸怀”……没有过多的讲解分析,王老师通过引读,通过课件呈现文本方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美。这么美的语言如何让学生积累背诵下来呢?王老师的第三步积累是这么做的:通过不断减少文本呈现内容,领着学生由朗读到背诵。等学生差不多都背下来以后,他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孔子的课堂里还藏着一个秘密,一半是真真切切看到的,一半是联想到的。”说着,他给学生出示半填空式的练习:“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看到 ,想到宽广的胸怀……”让学生试着默写。
“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这类阅读课,针对的就是经典美文。遇到这类课文,我们不妨选用这种类型的教学策略。当然,感悟、欣赏与积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选取王崧舟老师的课例做范例,主要是因为他的这个片段很有典范性。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处理。
三、侧重语文技能的习得
一篇课文既没有什么表达方式值得学习迁移,又没有优美句段值得欣赏积累,遇到这类课文,笔者一般会用它来对学生进行某项语文技能的训练。小学里要达成的语文技能有许多,譬如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批注的能力、复述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等。可以说,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技能一点不比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来得次要。因此,遇到这类课文,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侧重语文技能的习得”上,借课文习技能。
【关键词】课文 阅读教学 功能定位 类型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教材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既然是材料,我们就要有“物尽其用”的思想,然而要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并不那么简单。正因为如此,如何定位一篇课文的功用问题,足以让许多教师纠结、苦恼不已。
怎么才能让一篇篇课文“物尽其用”?使用教材有没有什么规律和窍门可循?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按照不同的教学功能将课文分为五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为教师处理教材提供了一把金钥匙。除了这把金钥匙以外,还有没有别的破解策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因文而异用教材,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巧妙方法。也就是说,拿到一篇课文,通过文本细读,先确定它是适合指向表达方式的迁移,还是适合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是适合侧重语文技能的习得,还是适合倾向阅读策略的学习。根据课文的不同定位,即“教什么”,再去思考教学设计,即“怎么教”。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把课文分为四类,逐一做具体阐述。
一、指向表达方式的迁移
拿到一篇课文,不论是什么版本,也不论是教材内还是教材外,教师边研读边要在心里不停地问自己,这篇课文有没有什么句式、段落或是篇章结构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边读边找,并及时将这些发现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去对照课程标准年段目标、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以及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等。通过找一找,相互对照,你就会发现哪些表达方式是学生“新的语言增长点”,就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这是一个典型的连动句式,它不仅符合年段学习标准,也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学这一课时,除了识字、写字的目标任务之外,我们可以围绕连动句式的学习来构建“指向表达方式迁移”的阅读课型,大体可以遵循“感知—深化—运用”这样的过程来设计教学。感知阶段,让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然后把它拆分成五个单句。即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一个孩子靠着奶奶;一个孩子仰着头;一个孩子指着天空;一个孩子数星星。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体会连动句的简洁、连贯。深化阶段,教师可以找寻课文中同一形式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升认识。如可以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奶奶在干什么呀?学生也许会说:奶奶坐在椅子上;奶奶搂着张衡;奶奶笑眯眯地看着他数星星。等学生说好以后,让学生把这几个句子合并成一句话:“奶奶坐在椅子上,搂着张衡,笑眯眯地看着他数星星。”经过以上两个过程的学习,学生对连动句已经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此时可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运用阶段。在运用环节中,教师可以从文本中找寻合适情境进行迁移,如果文本中无法找到,可以从文本中延伸情境,或者用文本外的素材。如教师可以当堂表演自己从走进教室取来粉笔写课题这一过程,然后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限于篇幅,笔者仅举此一例。第二学段的段落学习,第三学段的篇章学习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指向表达方式迁移”的阅读课型,课文中都有比较典型的句式,或者是课文构段、成篇等结构上有比较显著的特色。拿到一篇课文,通过文本细读,如果它符合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紧紧围绕“表达方式”的学习,按照“感知、深化、运用”这样的过程来设计教学流程。
二、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
当遇到文质兼美、诗情画意这样的经典美文,把它背下来,恐怕就是最好的教学目标。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采用“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阅读课类型。这类阅读课可以怎么设计呢?笔者以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中的一个片段来加以阐述。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得太美了。课后练习中也明确要求把这一部分背诵下来。面对这么优美经典的一个片段,如何落实“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呢?王老师用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感悟。提问学生,孔子的课堂和我们现在的课堂相比有什么区别?孔子的课堂里有什么?学生通过找寻,发现孔子的课堂里有阳光,有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大自然,有欢腾的泗水河。待学生找寻发现结束后,王老师呈现了这样两组词组:阳光普照、泗水欢腾、桃红柳绿、草色青青,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轻风。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两组词组。在完成了初步感悟以后,接着进入第二步欣赏:用师生接读的方式,让学生赏析语言,体会语言的准确和丰富。王老师引读“大自然”,学生接读“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王老师引读“广袤的大地”,学生接读“是她宽广的胸怀”……没有过多的讲解分析,王老师通过引读,通过课件呈现文本方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美。这么美的语言如何让学生积累背诵下来呢?王老师的第三步积累是这么做的:通过不断减少文本呈现内容,领着学生由朗读到背诵。等学生差不多都背下来以后,他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孔子的课堂里还藏着一个秘密,一半是真真切切看到的,一半是联想到的。”说着,他给学生出示半填空式的练习:“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看到 ,想到宽广的胸怀……”让学生试着默写。
“着力语言的欣赏积累”这类阅读课,针对的就是经典美文。遇到这类课文,我们不妨选用这种类型的教学策略。当然,感悟、欣赏与积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选取王崧舟老师的课例做范例,主要是因为他的这个片段很有典范性。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处理。
三、侧重语文技能的习得
一篇课文既没有什么表达方式值得学习迁移,又没有优美句段值得欣赏积累,遇到这类课文,笔者一般会用它来对学生进行某项语文技能的训练。小学里要达成的语文技能有许多,譬如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批注的能力、复述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等。可以说,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技能一点不比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来得次要。因此,遇到这类课文,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侧重语文技能的习得”上,借课文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