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应试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ire6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在语文高考中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对高三备考的学生来说,由于长期的语文学习没有重视对文本读解、信息获取的训练,“读懂”文章还很成问题,更不用说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因此,复习、应考就要有针对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侧重谈谈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应试方法,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侧重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及阐释能力。
  这类题常从判断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揭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上命题。概念性的题目多是就其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以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阐释性题目则要求根据原文语境即依据它上下文的联系揭示它所包括的内涵,在阐释其含义时有时又有字数的限制。事实上答案就隐藏在原文中,只要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在规定字数内完全可以答得完整、全面。
  
  (2)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及提炼的能力。
  这类题常从对某一现象的揭示、某一特点的分析以及原因的探究上命题。这些题型的命题规律是:抓住原文中提示的一个特点,要求考生说出特点的具体内容;或者指出原文论述的某一现象,要求考生阐述形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等等。这类试题需要或追本溯源,或探因求果,或寻幽发微,它的答案常常是分散在原文某一段或几段文字中,这实际上是考查学生提取和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3)考查对句子语意、段落文义要旨的把握、感悟能力。
  这类题常从对文中重要语句、核心段落的正确理解、合理说明上命题。命题者常常选取原文中含意深邃且较为隐晦的话——它具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多重义等,要求考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或阐述;或者就某一个或几个含意丰富的段落,要求考生揭示其段意,这些重要段落又是与作者观点、全文核心内容密切联系的。考生解答这类试题必须结合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据其语句、文段的“形”,深入悟其语意、段意的“意”,进入得“意”忘“形”的境界。
  
  (4)考查对全文主旨的归纳概括能力。
  这类题常从全文的核心内容、主要特点、主题精神的归纳上命题。这类题是阅读文题的重头戏,它的题量最大,赋分最重,难度也较大。考生要根据全文思路,对文章题目、段落中心句、不同论点、重要观点揭示语作全面把握,以期抓住主旨加以概括。
  
  (5)考查对文章的表现技法、表达效果的评价鉴赏能力。
  这类题从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艺术特色的审美角度命题。
  
  二、应试策略
  
  从近几年的高考的结果来看,考生的阅读题得分并不高,往往是具体概念复述题较容易做,其他题目得分把握不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突破这一现象呢?我以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是解答问题的前提。近几年的文学作品鉴赏以议论文、散文(写物散文)居多,并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相反,它却恰好地考查了考生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在解答题目之前,必须先排除障碍,读懂文章。
  ①看结构层次
  不管什么文体的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层次性。议论文,要读懂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围绕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以及如何组织这些材料(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特点等)加以论证的;划清局部段落结构及整体结构,知各层之大义,晓行文之思路。如2000年高考《长城》一文:作者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回顾了长城的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及现在的开放、自信,脉络清晰,古今对比分明,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与自信。
  ②看写作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渲染、衬托、铺垫(设伏笔)、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引用等;结构上采用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照应等表现手法;语言上采用正话反说、俏皮幽默等技巧。阅读时,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识别作者所用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语言表达技巧,关键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渲染是为了烘托某种氛围、人物心境;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之分,它们分别衬托什么;铺垫是给下文情节产生的必然的一种暗示;象征是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隐含内容来象征人的品性、节操;对比是为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比喻是为了描写得形象生动,叙述中便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拟人是把物人格化,创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引用视引用的内容具有多项作用(引用传说故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歌除丰富文章内容外,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采用第二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关系密切,或将物拟人化,便于抒发感情,如2000年的《长城》等等。
  ③看重要的词、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运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句或在行文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语句或在抒发情感时、描写景物时使用一些带有明显情感基调、景物特点的语句。如在词语方面应具体注意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含有别种义项的词语等;在语句方面应具体注意语义比较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文眼、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容易错误理解的语句和难以理解的比喻句、抒发某种情感连用相同句式的语句等。它们都是出卷人拿来出题的对象,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读懂行文中重要的词句。读懂了文章,知晓了文章的词句、大小巨细的手法及结构层次,就等于现代文阅读理解成功了一半。
  
  (二)审清题干,合理答题
  审题是做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许多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注意审题、弄清题意,在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基础上盲目答题,导致惨重失分。那么从哪些方面审题呢?
  1、看配分
  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每答对一处给1分),这叫做对位配分法。还有一种叫错位配分法,即“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的配分法,如2000年高考《长城》的第一题阅卷配分。如是4分题,则是要求考生利用概括精练的语句从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来说在题目的设置上,出卷人在作答处已标明了(1)(2)序号,如是出卷人未标明序号,4分题也暗示了考生应如何作答,只是在答题时,考生要标明序号,如此可体现一个考生的答题素质和修养,4分题配分法在许多阅读理解题目中均有涉及。如是6分题,分值重,能力性强,有两种暗示可能:一是要求考生依据原文含义,凭靠主观想象答题,只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着眼于全文,根据文章的潜在告知,寻找答案(稍加压缩),只答出三方面或任意三方面的内容即可,如此题目,出卷人一般都标明了序号。
  从这些配分情况来看,答题除用语须高度概括外,那就是具有层次性,而这个“层次性”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往往就是文章段落或全文层次的映射。如果在阅读文章时,能很好地结合题目的配分及答题要求,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也能很容易地去答题。
  2、选用合理的句式
  利用恰当的句式作答,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文章的认知能力,同时亦能巧妙地回答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所以在作答时,选用何种句式,应仔细斟酌。
  ①答题应注意与题目相关联
  所谓“相关联”,就是“问”与“答”具有联系性,如何问就如何答,一可体现答案的完整性,二可激发灵感确定选用何种句式作答,避免误答。
  ②答题应注意叙述对象
  答题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而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却往往忽视了它的针对性,疏忽了叙述的对象,导致错用句式,出现语病且不完整又不规范,甚至误答,所以在作答时,写出叙述对象百益而无一害,但应避免张冠李戴。
  
  (3)选用规范的答题角度
  作答时,是从正面回答,还是从反面回答;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回答,还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回答,都涉及答题的效果。从正面答题,直白晓畅;从反面答题,含蓄隽永;以他人之言、之行答题,更显主人公之个性、品行。同时,亦可拓宽考生思维。针对这种题型,考生必须审好题,选取最佳的答题角度进行答题。如2001年的上海卷中第一篇阅读理解中的第三题,“第二自然段引用了《闲情记趣》并加以分析阐发,目的是说明什么?”许多同学答为“假山上面的亭、树与假山不相称”。初一看上去,此答案并没有错,但细细琢磨,此答案也有不妥的地方。因为该文全文是叙述假山的,所以答案应改为“假山与其上面的亭、树不相称”。
  
  单位:广东东莞市桥头中学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标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呢?    一、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把教材上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读熟了,读烂了,语文成绩一定能提高,所以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读,并不是毫无目的地读,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如文
空白是一种艺术,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是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老庄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剧的“虚拟”,武术表演中的“亮相”,音乐中的“休止符”,泼墨山水画中的“飞白”……这些空白都令人遐想,无不构成一种独特的美。真可谓“万象皆由空出”。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空白之美意,即无声之境,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伟大作品的精妙就在于它存在
说到“质朴”与“生动”,人们可能都会认为,这是从语言性能的两个层面来进行界定的。似乎质朴的语言就不具有生动的特点;而生动的语言,又绝不可能是质朴的。实际上,这应该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达到哪一种效果,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你的写作技艺高,质朴的语言也同样耐读,吸引人;如果驾驭语言的能力差,尽管通篇堆砌华丽的词藻,人们也不愿意读。  怎样才能把语言写得既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
提起作文评语,我们会在脑海中浮现一连串的短语:“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字迹工整……”这些评语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成了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惯用语。其实,教师经常写这样的评语,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强烈的厌烦感。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燃起自己作文评语创新的热情呢?为何不去热情地赞扬鼓励,诚心地帮助指点,幽默随和地评价?为何不通过这样的评语使学生得到心理的平衡、知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还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老的话道破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法和学法优化组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当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怎样才能做到教法和学法的优化组合呢?我认为在组织教学中要不遗余力地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组合,必须使每一次课堂教
作文的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之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后人常谓文中点题之句为“画龙点睛”。  我们说题乃篇之“眼”,文之“神”。能否点题是作文成败的关键。点题之笔的艺术可谓多姿多态,精彩纷呈。好的点题不仅要体现在标题上,更要体现在正文中;不仅要将题旨酣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人的意识不是零散的碎片,不是僵硬的链条,而是“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像一条长河在不断地流动着……①而处于“动荡时期”的中学生,其心理意识更显错综复杂。故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了读写训练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外,更重要的还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意识流向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法,从而有的放矢,
王君健,湖北省沙市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省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湖北分会常务理事。因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中学物理优秀教研员,并有多节优质课获国家和省一等奖。    湖北省沙市实验中学似一支奇葩傲立杏坛。学校优美的育人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科学的管理
《考试大纲》规定:文言文要能“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概括其主要内容和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要求直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两种变化提醒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翻译的指导和训练
她有一堆豆子一样的心事  几十年了  不知疲倦地翻炒  为此,烫伤了胳膊  还把遮雨的篷,烫了个洞  漏进风来  她全然不知。不知天边的彩虹  出现又隐没  不知曾经手握的小树苗  早已参天  也不知夕照满院  她正坐在温暖的光里  变故  如果不是光线突然变暗  埋頭赶路的人不会抬头  不会看见楼沿像猛兽的牙齿  咬住天空  不会感到冷气往骨缝里钻  她咬紧牙关  他正像被大风摇动的树  需要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