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师情感染、文本对比、氛围陶冶”三种教学方法,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找好德育与智育的平衡点,以智育促德育形成,以德育推智育发展。
师情感染法
情感是儿童思维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感受为内驱力的。那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好恶,甚至是细微的情绪变化,都能感染、牵动学生,从而驱动、影响他们的道德感受形成。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一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从发射原子弹到发射氢弹相隔的时间表(如下):
接下来,我丝毫没有掩示自己激动的情绪,大声问:“同学们,看到中国了吗?还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争着回答:“我们中国用的时间最短……中国人最聪明……”
见到学生们的情绪已被感染,我紧接着说:“这简单数字背后,寄托着多少中国人的梦想,记录着科学家们怎样的付出呢?那么,请允许我们再次重温这写满荣誉、汗水、泪水的数字!”我用平静的语调读着前三个国家的名字,当读到“中国”时,我提高音量。“2年8个月”学生们高声回应。
师:现在,你最想对祖国说什么?
生:中国,你是最棒的!
祖国,我爱你!
我要把你变得更强大!
祖国,相信我们,我们会成为明天的栋梁。
……
说到激动处,我不由自主地攥紧了拳头,学生的眼中也都流露出激动的、充满信心的,甚至有几分霸气的目光。
就这样,教师成功地利用情绪渲染法教学,避免了生硬的说教,“爱祖国、爱科学”的观念已在学生心中形成。
文本对比法
作为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是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使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都说话,让它们在引领学生走向知识殿堂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品德?
针对社会学科的具体特点,我尝试着利用文本对比法。文本对比法,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将现有的教材文本与已有文本知识(可以是本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进行有意识的对比,从而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并进一步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根据具体文本内容,还可以分类进行。
1.历史性教材文本对比法的应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特别是三至六册)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历史或史实性的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的人物、事件繁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堂任务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似乎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而这时如果合理地利用文本对比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古今对比法
这种对比方法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向对比,主要适用于本国内部的历史事件之间的比较学习。如在教学《人造卫星升空》一课时,可以联系语文学科中有关描述嫦娥奔月故事的文本,和近来报刊、杂志上对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的相关报道。学生在对比阅读后,会自然感叹科学对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2)中外对比法
中外对比法是将对比的双方横向扩展,主要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同一时代的历史人物、事件的学习,以对比的方法发现差距,从而突出品德教育。如在教学社会教材第三册“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一单元时,使用这一方法,将教材文本中对孔子、孙武、司马迁、祖冲之等的介绍,与国外同时代的历史进行对比,无需教师过多的说教,学生们便能自然地得出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结论,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3)敌我对比法
顾名思义,这种文本对比法,更适合涉及战争的课文,如学习《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时,教材文本中只是初步介绍了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战争结果。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将具体描述三大战役打响前以及结束后,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战争进行过程中敌我双方的士气变化情况的文本资料补充进课堂,那么,人民军队的高大形象,便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2.地理性教材文本对比法的应用
地理常识(包括地球、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具体国家的地理知识)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也占有相当一部分。那么针对这些知识怎样进行教学?
(1)区域对比法
这种对比法即主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国家和地区,将两者进行对比学习。如在教学《日本》一课时,学生们容易从课文中了解到日本是个“资源小国,经济大国”,这时,如果引导学生将其与社会教材第五册《我国的资源》一课进行对比学习,他们会自然而然发现其中的矛盾:和中国的地大物博相比,日本的资源太少了,但为什么日本却能成为亚洲,甚至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呢?怎样更好地借鉴日本发展的经验,洋为中用,使中国更强大,成为学生们讨论最多的话题。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悄然而生。
(2)局部类推法
局部类推法是从一个地区的局部现象(地形、气候、文化……),引导学生试着推断出整个地区或国家的相关信息,之后将其与科学的文字和数据加以比较。如在学习《青藏高原》一课,我和全体学生先进行了中国政区图的拼图比赛,之后请学生在政区图上分别找到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并观察它们的纬度特点,学生们很容易得出:它们的纬度几乎相同的结论。接下来,我马上请学生根据以往学习四川盆地的气候和地形等特点,试着类推位于青藏高原的气候、地形等特点。
氛围陶冶法
教育追求无痕,德育教学也需无痕:不露痕迹的暗视、“不经意”的教室布置、有心的学习氛围创设……可以让学生心灵的湖泊漾起涟漪,使之豁然顿悟。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上课前一天,我将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张贴在教室的显著位置,并且亲自制作了一个流着眼泪,身上满是污垢的卡通地球仪。
以下是张贴的相关资料: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当前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淡水危机。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严重缺水的国家有40多个。
我国每年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是28000亿Km,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人口多,年人均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见我国是个贫水国家。
课间,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资料前,认真地阅读,并不时发出惊叹声。而“生病”的地球仪,更是让他们心疼不已。课上,在揭示了课题之后,一场全班大讨论开始了:怎样更好地保护地球,怎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学生各抒己见,并发出了“地球是我家,爱护靠大家,你我齐参与,环保小事起”的倡议。环境污染的危机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看似无心的教室布置,使整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在创设氛围时,还可以利用视频和图片资料,但关键是出示时机要恰当,要和课文本身联系紧密,且特点突出,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其在自然的状态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综上所述,将德育更好地融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找好德育与智育的平衡点,以智育促德育形成,以德育推智育发展,智育、德育相得益彰,才能使我们的学科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编辑 王宇华
师情感染法
情感是儿童思维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感受为内驱力的。那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好恶,甚至是细微的情绪变化,都能感染、牵动学生,从而驱动、影响他们的道德感受形成。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一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从发射原子弹到发射氢弹相隔的时间表(如下):
接下来,我丝毫没有掩示自己激动的情绪,大声问:“同学们,看到中国了吗?还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争着回答:“我们中国用的时间最短……中国人最聪明……”
见到学生们的情绪已被感染,我紧接着说:“这简单数字背后,寄托着多少中国人的梦想,记录着科学家们怎样的付出呢?那么,请允许我们再次重温这写满荣誉、汗水、泪水的数字!”我用平静的语调读着前三个国家的名字,当读到“中国”时,我提高音量。“2年8个月”学生们高声回应。
师:现在,你最想对祖国说什么?
生:中国,你是最棒的!
祖国,我爱你!
我要把你变得更强大!
祖国,相信我们,我们会成为明天的栋梁。
……
说到激动处,我不由自主地攥紧了拳头,学生的眼中也都流露出激动的、充满信心的,甚至有几分霸气的目光。
就这样,教师成功地利用情绪渲染法教学,避免了生硬的说教,“爱祖国、爱科学”的观念已在学生心中形成。
文本对比法
作为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是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使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都说话,让它们在引领学生走向知识殿堂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品德?
针对社会学科的具体特点,我尝试着利用文本对比法。文本对比法,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将现有的教材文本与已有文本知识(可以是本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进行有意识的对比,从而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并进一步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根据具体文本内容,还可以分类进行。
1.历史性教材文本对比法的应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特别是三至六册)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历史或史实性的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的人物、事件繁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堂任务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似乎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而这时如果合理地利用文本对比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古今对比法
这种对比方法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向对比,主要适用于本国内部的历史事件之间的比较学习。如在教学《人造卫星升空》一课时,可以联系语文学科中有关描述嫦娥奔月故事的文本,和近来报刊、杂志上对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的相关报道。学生在对比阅读后,会自然感叹科学对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2)中外对比法
中外对比法是将对比的双方横向扩展,主要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同一时代的历史人物、事件的学习,以对比的方法发现差距,从而突出品德教育。如在教学社会教材第三册“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一单元时,使用这一方法,将教材文本中对孔子、孙武、司马迁、祖冲之等的介绍,与国外同时代的历史进行对比,无需教师过多的说教,学生们便能自然地得出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结论,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3)敌我对比法
顾名思义,这种文本对比法,更适合涉及战争的课文,如学习《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时,教材文本中只是初步介绍了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战争结果。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将具体描述三大战役打响前以及结束后,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战争进行过程中敌我双方的士气变化情况的文本资料补充进课堂,那么,人民军队的高大形象,便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2.地理性教材文本对比法的应用
地理常识(包括地球、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具体国家的地理知识)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也占有相当一部分。那么针对这些知识怎样进行教学?
(1)区域对比法
这种对比法即主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国家和地区,将两者进行对比学习。如在教学《日本》一课时,学生们容易从课文中了解到日本是个“资源小国,经济大国”,这时,如果引导学生将其与社会教材第五册《我国的资源》一课进行对比学习,他们会自然而然发现其中的矛盾:和中国的地大物博相比,日本的资源太少了,但为什么日本却能成为亚洲,甚至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呢?怎样更好地借鉴日本发展的经验,洋为中用,使中国更强大,成为学生们讨论最多的话题。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悄然而生。
(2)局部类推法
局部类推法是从一个地区的局部现象(地形、气候、文化……),引导学生试着推断出整个地区或国家的相关信息,之后将其与科学的文字和数据加以比较。如在学习《青藏高原》一课,我和全体学生先进行了中国政区图的拼图比赛,之后请学生在政区图上分别找到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并观察它们的纬度特点,学生们很容易得出:它们的纬度几乎相同的结论。接下来,我马上请学生根据以往学习四川盆地的气候和地形等特点,试着类推位于青藏高原的气候、地形等特点。
氛围陶冶法
教育追求无痕,德育教学也需无痕:不露痕迹的暗视、“不经意”的教室布置、有心的学习氛围创设……可以让学生心灵的湖泊漾起涟漪,使之豁然顿悟。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上课前一天,我将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张贴在教室的显著位置,并且亲自制作了一个流着眼泪,身上满是污垢的卡通地球仪。
以下是张贴的相关资料: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保护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森林被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悄然流失。
当前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淡水危机。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严重缺水的国家有40多个。
我国每年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是28000亿Km,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人口多,年人均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见我国是个贫水国家。
课间,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资料前,认真地阅读,并不时发出惊叹声。而“生病”的地球仪,更是让他们心疼不已。课上,在揭示了课题之后,一场全班大讨论开始了:怎样更好地保护地球,怎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学生各抒己见,并发出了“地球是我家,爱护靠大家,你我齐参与,环保小事起”的倡议。环境污染的危机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看似无心的教室布置,使整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在创设氛围时,还可以利用视频和图片资料,但关键是出示时机要恰当,要和课文本身联系紧密,且特点突出,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其在自然的状态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综上所述,将德育更好地融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找好德育与智育的平衡点,以智育促德育形成,以德育推智育发展,智育、德育相得益彰,才能使我们的学科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