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师范性特质分析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guo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等师范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以及应具备的师范性特质,调查研究后总结出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实施概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强化通识教育师范性特质的优化策略,进一步提高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质量,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通识教育;师范性特质;优化策略
  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和非功利性。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优秀教师的园地,开展通识教育符合师范教育培养原则,是提高新教师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对高师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师范性特质及优化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通识教育后续改革提供借鉴。
  一、 高师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
  首先,高师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综合知识水平。教师作为传递人类文明、培养社会栋梁的特殊职业,必然要求具备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以“精专”为基础,力求“博学”。高师院校通识教育通过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倡导“文理兼备”;专门为师范生设置今后教学所需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努力平衡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科构建和课程构建,从而逐步提高师范生综合知识水平。
  其次,高师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实现“全人”教育的重要途径。真正成功的师范生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的教育,还应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精神陶冶。“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却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通识教育弥补了专业教育的不足,追求知识整合和身心发展的一致性,重视人性教育、情感教育,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再次,高师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是促进基础教育品质提升的关键。随着普通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增多,教师不仅要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需要积极运用综合性文化素养,因材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将要走向神圣讲台的准教师,通识教育的良好开展,为师范生提供了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平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结合,则为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只有兼备“精专”与“博学”的教师才能胜任提升基础教育品质的重担。
  二、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师范性特质分析
  第一,以“教师教育”为核心是高师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首要特质。作为培养优秀教师的摇篮,高师院校的通识教育培养区别于一般的全日制大学,具有其独特性。由于师范院校的教学专业性和教育特征,其通识教育的实施也必须以“教师教育”为中心进行。通识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要求以及对师范生进行的教师专业技能、专业思维等培训都必须有利于提升师范生的教师综合素养,助力于培养出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二,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另一师范性特质,则体现为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是将要成为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学生群体,是将来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这就要求通识教育的内容紧密联系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不仅从理论上传递给学生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深入基础教育实践,充分利用“教育实习”这一手段,将通识教育的智慧与具体的基础教育实践联系起来,提升师范生的通识教育学习与运用能力。
  第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交融、相互作用,致力于促进师范生教师素养的提升,也是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师范性特质。有学者认为要使通识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得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找到一个恰当地平衡点,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使通识教育获得全新的内涵。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并行并不意味着情操陶冶与专门知识学习的对立,它们都是培育合格教师的教育手段,在相互牵引、融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专业知识与普遍文化。
  三、高师院校通识教育师范性特质优化策略
  第一,树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的理念,重视通识教育的师范性特色。从我国目前通识教育设置的现状来看,一般仍停留在知识教育补缺的层面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用化”、“技能化”和“拼盘化”的倾向。促进高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优化的第一要务,是从理念上深化对通识教育师范性特质的认识,从而明确培养目标,有层次地对师范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出发点,将通识教育扩展知识面、建立知识观、具备“全人”精神的核心内涵赋予师范性的特质。具体来说,要使师范性特质融入到课程内容、教学管理、教育实践、考核标准等教学环节,为教师和学生树立起通识教育师范性特质的重要性标识。
  第二,以“教师教育”为核心全面制定通识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师范生的未来教育主体地位。高师院校的通识教育培养区别于普通全日制大学的突出标志就是“教师教育”。受到培育未来社会合格教师的影响,其通识教育培养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它不能仅仅停留于普遍性的通识知识灌输,更应该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寻找最佳的课程比例组合,在实现各自的使命的基础上强化职前教师素养的培训,培育出既有深厚专业修养又具良好教师素养,能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变迁及教师职业需要的教育人才。
  第三,将“基础教育”置于通识教育培养规划的重要地位,紧密联系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对师范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其通识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强弱;反过来,高校院校通识教育中“基础教育”内容的体现程度也关系着教师质量的优劣,这就要求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牢牢把握住“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这一环,通过开设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课程、开展基础教育前线实习活动等方式,逐步提升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理性认识与教育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季诚钧.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4(2):55-60.
  [2]《爱因斯坦文集》(3)[M].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79:310.
  [3]唐春,夏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优化探析[J].科教文汇,2010,10:40—41
  作者简介:
  向海蓉(1995.4.5~ ),女,土家族,湖北恩施,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与教师教育。
其他文献
自我国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之后,和国际及东盟间形成了多方合作的经贸关系。而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的重要工具,东南亚语言已经成为彼此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和
作者针对英语教学中任务创设、合作探究及拓展延伸交流提出相应的意见,旨在阐述这些措施运用有助于激活学生认知潜能和增强感知体验。丰富任务给学生合作探究提供探究载体,指
摘 要: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就是要从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去捕捉身边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解决生活的数学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了解了数学的价值,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课堂中,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了解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
建筑自身产生裂缝的情况通常有三类:墙体产生裂缝、混凝土产生裂缝、抹灰砂浆产生裂缝。这些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生活的舒适性,还会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安全隐患。本文对建筑
本文针对现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教
摘 要:高中语文复习容量大、任务重、头绪多,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复习方法得当非常关键。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认真分析近年高考情况的基础上,对如何高效搞好语文复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语文;复习方法  语文知识如何复习才能奏效?这是语文教师不懈探讨的问题。本文在认真、深入地分析近几届高考情况的基础上,谈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愿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紧扣教材,精读深思  高考命题是
郑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性别失衡现象日益突出,2008-2012年期间,男性学生比例持续增长而男性教师的比例却呈连续下降趋势。男孩偏好、养儿防老、男教师社会地位低、收入少等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本征石墨烯及缺陷石墨烯对Na原子的吸附行为.主要研究了三种石墨烯:本征石墨烯、B掺杂的石墨烯和N掺杂的石墨烯.结果表明,与本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育形式也在不断优化和更新,借助信息技术,英语教学的资料更充沛,方式方法更多样。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英语学习 课堂教学 效率  习近平主席在写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表示,“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化,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愿景,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