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透过受试者对跨文化交际、人文素质培养和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看法,分析了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
引言
2000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除了强调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外,《大纲》还首次明确地提出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由此可见,在社会发展如此迅猛、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的今天,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1 跨文化交际学的起源
跨文化交际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进一步深入,使得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学者和教师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趣。跨文化交际学是以运用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解释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会发生什么、怎么发生、为什么发生、带来什么后果,以及如何解决和避免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以达到有效的交际。换言之,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活动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2 研究方法和结果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Fantini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为理论基础,设计了由四部分组成的调查问卷: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人文素质培养和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看法。研究者试图通过这一问卷,了解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以及应对的措施。本研究的受试者为随机抽取的昆明某高校英语专业三个不同年级的65名学生。所有学生都自愿参与本次定性研究,并保证对问卷所涉及的问题如实作答。收回有效问卷60份。
2.2 研究结果
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75%的学生认为中华文明最古老、最优秀。95%的学生对欧洲文明感兴趣。92%的学生认为对待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98%的学生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文化冲击。显然,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明,并能在面对文化冲击时,以一颗平常心去体恤对方的感受。但另一方面,76%的学生无法与西方人进行深入的文化探讨。78%的学生因紧张和焦虑而无法适应不同文化群体的交际风格。
严明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无意识、无能力阶段,交际主体误解了他人行为却不自知;有意识、无能力阶段,交际主体知道自己误解了他人的行为却不知道如何纠正;有意识、有能力阶段,交际主体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时,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行为,以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在无意识、有能力阶段,交际主体能够根据交际对象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来使用正确的交际策略。
对这一部分的研究显示,多数学生基本已经进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第三阶段。在掌握了相关理论后,学生们能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时,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其文化,调整自己感知、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并采用适当的交际策略以达成有效交流,但交际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也依然存在。
就人文素质教育而言,63%的学生肯定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91%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应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以及较强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87%的学生认为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80%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与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容剥离。
这部分问卷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学习已不仅意味着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并同时提高自身修养。
在跨文化教学方面,69%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仍以作者简介、作品背景为主。9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阅读课上很少涉及对篇章的理解和文化的讨论。但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课堂中引入了价值观念和交际模式等文化因素。9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了解了一些语言文化知识。85%的学生认为老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误区。100%的学生认为文化知识的讲授应当在课堂中体现。
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多数学生认识到文化知识的讲授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性。虽然老师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们意识到要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了解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和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交际误区,但学生在语言课堂上收获最多的仍是语言知识。
3 启示
3.1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有些英语专业的老师仍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作者、背景介绍以及语言点的讲解上,却将对篇章的理解和对文化知识的讲授放到了相对次要的位置。而文化知识恰恰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的。因此,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让学生亲历不同的文化场景,无疑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具有积极的影响,并能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为日后正确对待随时可能出现的文化冲击做好理论和心理上的准备。
3.2 学生应对跨文化交际中各类突发情况的能力有待增强。
目前我国仍以笔试作答题目作为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估的主要方式,这就必然导致老师和学生都过分强调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变能力的培养。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显得迫在眉睫。高一虹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核心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对文化差异的宽容、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第二,重视态度、情感和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第三, 培养与任何他文化成员间的人际交往。只有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的外语教育,才真正符合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教育目标。 3.3 学生对西方国家日常生活和价值观的了解有待加强。
胡文仲指出,一个人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很长时间、掌握其语言、了解其习俗,但仍然可能无法理解其价值观中的某些部分。这就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熟悉和理解了该文化。作为文化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时刻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由价值观所引发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某些问题,往往就容易被学生所忽略或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贯穿于社会文化习俗中的价值观,也是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语篇训练,逐步积累阅读技巧,并达到提炼文学作品的主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脉络和基调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文学作品对其所体现的历史时期的价值观有更深的了解。
3.4 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Lustig和Koester认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行为是得体而有效的,而这一能力的具备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和交际技巧。教师因此要鼓励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培养和检验自己的应变能力,使他们更深切地体会中西方的文化、交际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并能锻炼自己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恰当地解决交际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校内英语角、俱乐部、辩论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都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的交流场景。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与外资或合资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外资或合资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制度。
3.5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步伐有待加快。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从社会层面上讲,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同时又能正确对待自身同社会的矛盾,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克服社会的种种不完善给自身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其向着更高阶段发展。就个人而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家庭以及他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为创造互助互爱的良好的伦理和道德风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努力培养自己正确的理性、高尚的情操和坚忍的意志。
4 结语
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代表的文化,语言学习的过程将失去意义。不断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就会随之增强,也有助于学生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并在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接触时,与之达成更为恰当而有效的交流,最终提升其人文素养。这更体现了严明所认为的“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文化习得是创造世界和平、保障经济合作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Lustig, Myron W. & Koester, Jolen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2003.
[2]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龙惠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
引言
2000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除了强调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外,《大纲》还首次明确地提出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由此可见,在社会发展如此迅猛、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的今天,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1 跨文化交际学的起源
跨文化交际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进一步深入,使得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学者和教师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趣。跨文化交际学是以运用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解释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会发生什么、怎么发生、为什么发生、带来什么后果,以及如何解决和避免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以达到有效的交际。换言之,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活动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2 研究方法和结果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Fantini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为理论基础,设计了由四部分组成的调查问卷: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人文素质培养和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看法。研究者试图通过这一问卷,了解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以及应对的措施。本研究的受试者为随机抽取的昆明某高校英语专业三个不同年级的65名学生。所有学生都自愿参与本次定性研究,并保证对问卷所涉及的问题如实作答。收回有效问卷60份。
2.2 研究结果
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75%的学生认为中华文明最古老、最优秀。95%的学生对欧洲文明感兴趣。92%的学生认为对待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98%的学生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文化冲击。显然,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明,并能在面对文化冲击时,以一颗平常心去体恤对方的感受。但另一方面,76%的学生无法与西方人进行深入的文化探讨。78%的学生因紧张和焦虑而无法适应不同文化群体的交际风格。
严明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无意识、无能力阶段,交际主体误解了他人行为却不自知;有意识、无能力阶段,交际主体知道自己误解了他人的行为却不知道如何纠正;有意识、有能力阶段,交际主体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时,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行为,以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在无意识、有能力阶段,交际主体能够根据交际对象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来使用正确的交际策略。
对这一部分的研究显示,多数学生基本已经进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第三阶段。在掌握了相关理论后,学生们能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时,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其文化,调整自己感知、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并采用适当的交际策略以达成有效交流,但交际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也依然存在。
就人文素质教育而言,63%的学生肯定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91%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应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以及较强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87%的学生认为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80%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与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容剥离。
这部分问卷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学习已不仅意味着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并同时提高自身修养。
在跨文化教学方面,69%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仍以作者简介、作品背景为主。9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阅读课上很少涉及对篇章的理解和文化的讨论。但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课堂中引入了价值观念和交际模式等文化因素。9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了解了一些语言文化知识。85%的学生认为老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误区。100%的学生认为文化知识的讲授应当在课堂中体现。
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多数学生认识到文化知识的讲授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性。虽然老师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们意识到要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了解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和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交际误区,但学生在语言课堂上收获最多的仍是语言知识。
3 启示
3.1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有些英语专业的老师仍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作者、背景介绍以及语言点的讲解上,却将对篇章的理解和对文化知识的讲授放到了相对次要的位置。而文化知识恰恰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的。因此,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让学生亲历不同的文化场景,无疑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具有积极的影响,并能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为日后正确对待随时可能出现的文化冲击做好理论和心理上的准备。
3.2 学生应对跨文化交际中各类突发情况的能力有待增强。
目前我国仍以笔试作答题目作为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估的主要方式,这就必然导致老师和学生都过分强调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变能力的培养。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显得迫在眉睫。高一虹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核心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对文化差异的宽容、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第二,重视态度、情感和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第三, 培养与任何他文化成员间的人际交往。只有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的外语教育,才真正符合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教育目标。 3.3 学生对西方国家日常生活和价值观的了解有待加强。
胡文仲指出,一个人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很长时间、掌握其语言、了解其习俗,但仍然可能无法理解其价值观中的某些部分。这就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熟悉和理解了该文化。作为文化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时刻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由价值观所引发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某些问题,往往就容易被学生所忽略或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贯穿于社会文化习俗中的价值观,也是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语篇训练,逐步积累阅读技巧,并达到提炼文学作品的主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脉络和基调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文学作品对其所体现的历史时期的价值观有更深的了解。
3.4 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Lustig和Koester认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行为是得体而有效的,而这一能力的具备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和交际技巧。教师因此要鼓励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培养和检验自己的应变能力,使他们更深切地体会中西方的文化、交际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并能锻炼自己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恰当地解决交际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校内英语角、俱乐部、辩论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都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的交流场景。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与外资或合资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外资或合资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制度。
3.5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步伐有待加快。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从社会层面上讲,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同时又能正确对待自身同社会的矛盾,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克服社会的种种不完善给自身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其向着更高阶段发展。就个人而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家庭以及他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为创造互助互爱的良好的伦理和道德风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努力培养自己正确的理性、高尚的情操和坚忍的意志。
4 结语
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代表的文化,语言学习的过程将失去意义。不断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就会随之增强,也有助于学生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并在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接触时,与之达成更为恰当而有效的交流,最终提升其人文素养。这更体现了严明所认为的“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文化习得是创造世界和平、保障经济合作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Lustig, Myron W. & Koester, Jolen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2003.
[2]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龙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