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发现,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习惯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不理解师生关系等这些“隐含”的因素往往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也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不仅仅是教学投入,包括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调查问卷;英语学习观念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为了适应就业需求和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学本科职业教育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快速的进步,而城市学院作为大学本科教学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也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基础英语课程顺应发展趋势,其教学模式从注重语法和语言理解及应用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适应市场需求,以国家资格标准为导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各类英语水平证书CET4、CET6、PETS、商务英语、职业英语等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方向,为就业提供了支撑,同时也成为检测语言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准。这无疑对提高基础英语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作为理工科的学生,其英语基础向来薄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足,在大学职业教育模式下依然如此。这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意愿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许多英语教师对理科学生的認知仍然停留在表面,把学生不良的课堂表现和不太理想的学习成绩简单理解为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不够努力或基础不好。其实这样的单向思维恰恰阻碍了教师对于教学的恰当、客观反思。本研究致力于寻求解决之道,通过了解学生和教师“隐含”的学习和教学观念,了解“真实”的课堂,力图为未来的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借鉴和进步的基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学生调查问卷加教师访谈的方式,对来自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共200名同学和两位任课教师分别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结合两种数据,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他们的学习观念是如何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同时,对教师访谈的结果也可以用来对学生的数据进行验证。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参照了What Is Happening In This Class?(WIHIC)(Moos & Trickett, 1987)。有效回收问卷137份,有效率为 92.6%。本次调研所使用的问卷共包含20个问题,采用了五点量表形式,即①非常不同意、②不同意、③不确定、④同意、⑤非常同意。问卷要求被试者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选取最能代表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选项。
三、理论背景
作为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分支,学习环境研究(也叫课堂环境研究)可以追溯到Kurt Lewin提出的个人行为由环境决定且环境会与个人的特征互相映照的理念(Marrow, 1969)。
传统认为,学习环境研究关注学习者对课堂环境的观念是如何影响其学习效果的(Byrne, Hattie & Fraser, 1986; Fraser & Fisher, 1983)。对学校学习环境的研究也关注个人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Peterson and Spencer(1990)认为,对学习环境的分析与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于教学环境的舒适感有关,即他们是否觉得教学环境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和安全”。
Ajzen & Fishbein(2000)认为,个人观念和行为的关系也发生在意识层面以下。根据他们的研究,人们通常只意识到接收到环境刺激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信息被自己的感受偏向过滤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环境的态度会从多个层面影响我们的行为。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对课堂环境的观念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语言学习效果的。
四、结果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很少参与课堂讨论,也很少提问。这跟对教师的访谈结果一致。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投入的减少自然导致了兴趣的减弱。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基本很“被动”。如果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而没有基本的学习“动作”,那么他们就不会有太好的成绩。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目标很清楚,但没有尽力完成任务。据教师反映,学生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作业,把来上课等同于学习本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其学习效果。
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效果持肯定态度,但只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材料适合自己。教师认为,有的学生反映教材有难度,不太用得上。这也反映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采用同样的教材,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很有限。只有得到适合的鼓励和难度,学生才能在练习中建立自信,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大部分时间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学生个人很难得到教师的关注。“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人的重要性和自尊对学习表现方面的影响更为突出。这比教学方法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课堂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但是仍然是教师中心和练习导向。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师中心课堂的认知弱化了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产生了依赖感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表示,同学们常在考试后质疑教师:为什么每次都来上课却还是不及格?如果学生把上课仅看成是来教室,那么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学生会这么想,跟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度也有关系。
五、结论和启示
通过此次调查,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感知与他们自己认为的“很听话”“有目标”有出入。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习惯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师生关系等这些“隐含”的因素往往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也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对个体学生是情感投入而不是教学投入——对材料的选择,对学生产生的情感影响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这次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有三。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分组,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尽量选用不同的学习材料。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中心,在情感上更有动力。
其次,除了课堂规定,教师也应该通过语言或行动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来上课并不等同于学习,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角,应该为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因此,加强阶段测试、课堂回顾测试,并把测试结果和学生的期末成绩联系起来,比普通的作业或课堂练习更有效。
再次,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在上课时鼓励学生发言、提问等方式达到。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交流生活主题,或者与班主任合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培养。
【参考文献】
[1]Ajzen, I.& Fishbein, M.Attitudes and the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 Reasoned and automatic processes.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0, 11(01): 1-33.
[2]Byrne, D.B., Hattie, J.A., & Fraser, B.J.Student perceptions of preferred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6(81): 10-18.
[3]Marrow, A.J.The Practical Theorist, The Life and Work of Kurt Lewin.New York: Basic Books, 1969.
[4]Peterson, M.W., and Spencer, M.G.Understanding academic culture and climate.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1990, 17(04): 3-18.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调查问卷;英语学习观念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为了适应就业需求和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学本科职业教育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快速的进步,而城市学院作为大学本科教学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也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基础英语课程顺应发展趋势,其教学模式从注重语法和语言理解及应用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适应市场需求,以国家资格标准为导向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各类英语水平证书CET4、CET6、PETS、商务英语、职业英语等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方向,为就业提供了支撑,同时也成为检测语言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准。这无疑对提高基础英语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作为理工科的学生,其英语基础向来薄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足,在大学职业教育模式下依然如此。这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意愿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许多英语教师对理科学生的認知仍然停留在表面,把学生不良的课堂表现和不太理想的学习成绩简单理解为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不够努力或基础不好。其实这样的单向思维恰恰阻碍了教师对于教学的恰当、客观反思。本研究致力于寻求解决之道,通过了解学生和教师“隐含”的学习和教学观念,了解“真实”的课堂,力图为未来的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借鉴和进步的基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学生调查问卷加教师访谈的方式,对来自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共200名同学和两位任课教师分别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结合两种数据,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他们的学习观念是如何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同时,对教师访谈的结果也可以用来对学生的数据进行验证。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参照了What Is Happening In This Class?(WIHIC)(Moos & Trickett, 1987)。有效回收问卷137份,有效率为 92.6%。本次调研所使用的问卷共包含20个问题,采用了五点量表形式,即①非常不同意、②不同意、③不确定、④同意、⑤非常同意。问卷要求被试者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选取最能代表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选项。
三、理论背景
作为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分支,学习环境研究(也叫课堂环境研究)可以追溯到Kurt Lewin提出的个人行为由环境决定且环境会与个人的特征互相映照的理念(Marrow, 1969)。
传统认为,学习环境研究关注学习者对课堂环境的观念是如何影响其学习效果的(Byrne, Hattie & Fraser, 1986; Fraser & Fisher, 1983)。对学校学习环境的研究也关注个人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Peterson and Spencer(1990)认为,对学习环境的分析与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于教学环境的舒适感有关,即他们是否觉得教学环境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和安全”。
Ajzen & Fishbein(2000)认为,个人观念和行为的关系也发生在意识层面以下。根据他们的研究,人们通常只意识到接收到环境刺激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信息被自己的感受偏向过滤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环境的态度会从多个层面影响我们的行为。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对课堂环境的观念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语言学习效果的。
四、结果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很少参与课堂讨论,也很少提问。这跟对教师的访谈结果一致。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投入的减少自然导致了兴趣的减弱。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基本很“被动”。如果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而没有基本的学习“动作”,那么他们就不会有太好的成绩。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目标很清楚,但没有尽力完成任务。据教师反映,学生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作业,把来上课等同于学习本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其学习效果。
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效果持肯定态度,但只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材料适合自己。教师认为,有的学生反映教材有难度,不太用得上。这也反映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采用同样的教材,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很有限。只有得到适合的鼓励和难度,学生才能在练习中建立自信,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大部分时间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学生个人很难得到教师的关注。“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人的重要性和自尊对学习表现方面的影响更为突出。这比教学方法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课堂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但是仍然是教师中心和练习导向。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师中心课堂的认知弱化了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产生了依赖感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表示,同学们常在考试后质疑教师:为什么每次都来上课却还是不及格?如果学生把上课仅看成是来教室,那么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学生会这么想,跟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度也有关系。
五、结论和启示
通过此次调查,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感知与他们自己认为的“很听话”“有目标”有出入。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习惯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师生关系等这些“隐含”的因素往往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也没有充分意识到他们对个体学生是情感投入而不是教学投入——对材料的选择,对学生产生的情感影响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这次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有三。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分组,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尽量选用不同的学习材料。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中心,在情感上更有动力。
其次,除了课堂规定,教师也应该通过语言或行动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来上课并不等同于学习,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角,应该为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因此,加强阶段测试、课堂回顾测试,并把测试结果和学生的期末成绩联系起来,比普通的作业或课堂练习更有效。
再次,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在上课时鼓励学生发言、提问等方式达到。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交流生活主题,或者与班主任合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培养。
【参考文献】
[1]Ajzen, I.& Fishbein, M.Attitudes and the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 Reasoned and automatic processes.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0, 11(01): 1-33.
[2]Byrne, D.B., Hattie, J.A., & Fraser, B.J.Student perceptions of preferred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6(81): 10-18.
[3]Marrow, A.J.The Practical Theorist, The Life and Work of Kurt Lewin.New York: Basic Books, 1969.
[4]Peterson, M.W., and Spencer, M.G.Understanding academic culture and climate.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1990, 17(04):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