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埋头苦读了3年,临到填报志愿时却发现,面对零零杂杂的大学,不知道选择哪一所,不知道选报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这些专业的框架结构。6月底,杨婷婷的手机几次被打爆了。她有几个表弟表妹恰好今年高考,再过几天就要填报志愿了。于是她这个大学毕业好几年的表姐,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8年前,童维立与杨婷婷的表妹们一样,在高中升大学这道槛儿上遭遇了人生规划的尴尬。“当年,我很希望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专业,但我妈妈觉得我高中既然是学理科的,上大学就应该学机电这类的工科专业,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都太虚了。我心里很不情愿,但就是没办法说服妈妈,因为我只是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喜欢,对它们并不是真正了解,所以不能解释这两个专业能学到什么,毕业后有什么前途。”
童维立屈就了妈妈帮他做的决定,而这个决定让他后悔了4年。“因为不喜欢机电,大学4年所学的东西都是被动接受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不挂科,主业反而变成了我的负担。”他羡慕那位喜欢建筑并考上建筑系的同学,大学期间就参加老师开办的建筑设计工作室,不断接活干。“兴趣对人的学习面貌影响太大了,可以感觉到我们的学习投入程度明显不一样。”
过半学生强烈希望了解专业兴趣
因为自己有前车之鉴,毕业后,颇有想法的童维立几经周折,终于办起了自己早就想办的教育培训机构,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确定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
去年11月,他在一些学校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58%的学生没有思考或者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兴趣,6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高考前了解相关专业和自己的兴趣。这再一次印证:现在的高中生与8年前的高中生一样,缺乏日后能支撑人生发展的专业兴趣。
一脸斯文的中山大学博士小军目前就是该培训机构的一名培训师,“这个机构的社会责任感最吸引我。我高考时填报的是信管专业,但高考前从没了解过这个专业,从专业名字也无法分析出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我们学校这个专业是综合5个专业课程设置出来的,本身定位就非常不清晰,连老师都不明白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才。于是计算机、经济管理、数学等几个相关专业的课程都学了,但学了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去用它,不知道拿它从事什么工作。毕业时想去做系统分析师,自己都感觉能力的确不够,因为缺乏完备的知识体系啊!”
小军对这些让自己浪费年华的往事耿耿于怀,他说如果进大学之前就知道相关情况,肯定不会报考这个专业了。“我现在学哲学,乐观地讲,这使得知识结构更丰富了。但实际上,这是安慰自己的自欺欺人的说法。目前我们国家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严重教条化,我们国家真的应该从高中开始就给学生一些指导,让他们认识专业的真相。”
美国人从6岁开始人生规划
童维立这种教育培训思维在国外早已有之,一个时髦的称呼就是“人生规划”。事实上,美国人从孩提时期就开始人生规划了。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制定了一个职业发展指导规范,要求职业指导要从6岁开始,并把人生规划分成小学、初中、高中、成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每个人都要进行三个环节的人生规划,即自我认识,探索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职业规划。这样循环往复,不断精准地找到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发展计划。
著名的人众人培训机构一名高级培训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外经验来看,美国从小学就开始职业规划了。美国人为什么那么有创造性?因为他们从小时候就注重基于人性本身的自我发展和规划,孩子喜欢什么,家庭和社会都会支持,并且对他们的兴趣进行理性测评和培养。不像我们国家,从来只知道灌输知识,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所以这种从高中时代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的做法,可以说不是早了,是迟了。目前中国市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缺失,从发展的眼光看,类似童维立的这种培训机构很有市场,但恐怕得花比较大的成本来进行市场教育,培育起中国人的这种消费理念。”
8年前,童维立与杨婷婷的表妹们一样,在高中升大学这道槛儿上遭遇了人生规划的尴尬。“当年,我很希望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专业,但我妈妈觉得我高中既然是学理科的,上大学就应该学机电这类的工科专业,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都太虚了。我心里很不情愿,但就是没办法说服妈妈,因为我只是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喜欢,对它们并不是真正了解,所以不能解释这两个专业能学到什么,毕业后有什么前途。”
童维立屈就了妈妈帮他做的决定,而这个决定让他后悔了4年。“因为不喜欢机电,大学4年所学的东西都是被动接受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不挂科,主业反而变成了我的负担。”他羡慕那位喜欢建筑并考上建筑系的同学,大学期间就参加老师开办的建筑设计工作室,不断接活干。“兴趣对人的学习面貌影响太大了,可以感觉到我们的学习投入程度明显不一样。”
过半学生强烈希望了解专业兴趣
因为自己有前车之鉴,毕业后,颇有想法的童维立几经周折,终于办起了自己早就想办的教育培训机构,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确定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
去年11月,他在一些学校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58%的学生没有思考或者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兴趣,6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高考前了解相关专业和自己的兴趣。这再一次印证:现在的高中生与8年前的高中生一样,缺乏日后能支撑人生发展的专业兴趣。
一脸斯文的中山大学博士小军目前就是该培训机构的一名培训师,“这个机构的社会责任感最吸引我。我高考时填报的是信管专业,但高考前从没了解过这个专业,从专业名字也无法分析出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我们学校这个专业是综合5个专业课程设置出来的,本身定位就非常不清晰,连老师都不明白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才。于是计算机、经济管理、数学等几个相关专业的课程都学了,但学了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去用它,不知道拿它从事什么工作。毕业时想去做系统分析师,自己都感觉能力的确不够,因为缺乏完备的知识体系啊!”
小军对这些让自己浪费年华的往事耿耿于怀,他说如果进大学之前就知道相关情况,肯定不会报考这个专业了。“我现在学哲学,乐观地讲,这使得知识结构更丰富了。但实际上,这是安慰自己的自欺欺人的说法。目前我们国家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严重教条化,我们国家真的应该从高中开始就给学生一些指导,让他们认识专业的真相。”
美国人从6岁开始人生规划
童维立这种教育培训思维在国外早已有之,一个时髦的称呼就是“人生规划”。事实上,美国人从孩提时期就开始人生规划了。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制定了一个职业发展指导规范,要求职业指导要从6岁开始,并把人生规划分成小学、初中、高中、成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每个人都要进行三个环节的人生规划,即自我认识,探索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职业规划。这样循环往复,不断精准地找到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发展计划。
著名的人众人培训机构一名高级培训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外经验来看,美国从小学就开始职业规划了。美国人为什么那么有创造性?因为他们从小时候就注重基于人性本身的自我发展和规划,孩子喜欢什么,家庭和社会都会支持,并且对他们的兴趣进行理性测评和培养。不像我们国家,从来只知道灌输知识,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所以这种从高中时代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的做法,可以说不是早了,是迟了。目前中国市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缺失,从发展的眼光看,类似童维立的这种培训机构很有市场,但恐怕得花比较大的成本来进行市场教育,培育起中国人的这种消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