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 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志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以往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住。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常见的错误,多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引得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激发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2. 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知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致、有序地观察。
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机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的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起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
3. 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学生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时,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
4. 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现行化学教材中选做的实验。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4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然后他们根据4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见,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以上所述,只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阐述实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其实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他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城乡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条件也有差别,许多仪器设施还不具备。这就要求教师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实验投入,自购、自制一部分教具,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较好的学习环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多的能力,为祖国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收稿日期:2013-03-22
1. 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志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以往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住。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常见的错误,多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引得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激发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2. 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知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致、有序地观察。
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机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的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起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
3. 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学生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时,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
4. 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现行化学教材中选做的实验。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4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然后他们根据4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见,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以上所述,只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阐述实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其实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他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城乡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条件也有差别,许多仪器设施还不具备。这就要求教师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实验投入,自购、自制一部分教具,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较好的学习环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多的能力,为祖国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收稿日期:201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