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课堂应该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从而使课堂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与完善的教学生态系统。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呢?
一、转变观念,放下架子,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观念对课程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课程改革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作为和谐课堂要素之一的教师观念不更新,那就不能适应新课程。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教师中心主义。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实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课堂的设计者、指导者,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以人为本,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两者的关系是教学因素中最频繁最有意义的联系,要实现课堂的和谐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而要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关系,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应该倾听学生的呼声,关注学生的需要,据此确定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学生也应该理解教师的工作,主动与教师交流沟通,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民主、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让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因此沟通交流是实现课堂和谐的关键。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课时比较少,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太多,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刻刻注意捕捉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机。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亲近感。时间不仅仅在课堂上,更要延伸到课外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交谈的内容也不能局限在学科知识上,可以推广到理想、社会、人生,可以聊聊父母、老师、同学等。谈论的地点也可以走出教室、办公室,寻找一个学生更自由、更放松的地方。交流的方式不一定是面谈,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渠道。师生经常沟通必然导致心理相容,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必要条件。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活泼好动的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授课前的五分钟,我让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或今日时政播报。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可以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养成参与课堂的习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学生的鲜活力。
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和实践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我带领学生看建国60周年庆典、北京奥运会开幕、上海世博会开幕等电视直播,让他们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我引导他们关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西南的旱灾,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与国家同在,为国分忧;我号召他们为本地的环保状况建言献策,增强热爱家乡的主人翁意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比家乡的变化,可以让学生学会感恩社会,学会关爱他人,树立和谐意识。
在教学中作为“主导”的教师要努力实践让“主体”(学生)“动”起来。这里的“动”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手脑并用,让学生积极思维,展现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为此,教师应创设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情景。如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我让学生就本校的食堂问题,去问卷,去考察……让他们从身边的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明辨是非,从而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五、依据学科特点,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让和谐课堂的主体(学生)“动”起来
(1)把活动带进课堂。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要。如在《校园风景线》教学中,为了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学校,我组织了参观新校活动,课前准备好学校简介,让学生代表做导游,教师当顾问,带领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通过参观活动使思品课堂变得宽松、愉快,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热爱学校之情。
(2)依托教材,感染、教育学生。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新思品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应该认真去挖掘。从一段材料,一幅美丽的图画中,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讲到八年级“关爱生命健康,远离暴力文化”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和谐校园的温暖阳光的同时,继续追问还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我们如何帮助学校杜绝此类现象、避免危害发生?让学生在自省、分析、交流中扩展情境,在体验中优化自己的行为,指导实践。在探究中实现知行统一的目的。
(3)合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直观教学。现代社会,单纯使用一本教材和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进行备课、教学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要有时代气息,要切合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能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人类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和对信息记忆保持能力与信息提供的方式有关,视听并重的效果最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呈现教学内容,展示与教材相关的历史背景、时代实例,整合有效知识,让有限的教材知识“扩大”了,让凝固的教材图片“鲜动”了,通过多媒体让教材文字可视可听,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思品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平等、开放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学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启明.初中思想品德情感课堂的建构[J].东莞教研,2007(35).
[2]蔡进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6).
[3]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J].试教通讯,2003(54).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转变观念,放下架子,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观念对课程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课程改革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作为和谐课堂要素之一的教师观念不更新,那就不能适应新课程。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教师中心主义。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实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课堂的设计者、指导者,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以人为本,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两者的关系是教学因素中最频繁最有意义的联系,要实现课堂的和谐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而要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关系,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应该倾听学生的呼声,关注学生的需要,据此确定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学生也应该理解教师的工作,主动与教师交流沟通,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民主、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让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因此沟通交流是实现课堂和谐的关键。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课时比较少,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太多,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刻刻注意捕捉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机。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亲近感。时间不仅仅在课堂上,更要延伸到课外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交谈的内容也不能局限在学科知识上,可以推广到理想、社会、人生,可以聊聊父母、老师、同学等。谈论的地点也可以走出教室、办公室,寻找一个学生更自由、更放松的地方。交流的方式不一定是面谈,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渠道。师生经常沟通必然导致心理相容,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必要条件。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活泼好动的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授课前的五分钟,我让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或今日时政播报。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可以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养成参与课堂的习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学生的鲜活力。
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和实践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我带领学生看建国60周年庆典、北京奥运会开幕、上海世博会开幕等电视直播,让他们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我引导他们关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西南的旱灾,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与国家同在,为国分忧;我号召他们为本地的环保状况建言献策,增强热爱家乡的主人翁意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比家乡的变化,可以让学生学会感恩社会,学会关爱他人,树立和谐意识。
在教学中作为“主导”的教师要努力实践让“主体”(学生)“动”起来。这里的“动”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手脑并用,让学生积极思维,展现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为此,教师应创设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情景。如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我让学生就本校的食堂问题,去问卷,去考察……让他们从身边的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明辨是非,从而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五、依据学科特点,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让和谐课堂的主体(学生)“动”起来
(1)把活动带进课堂。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要。如在《校园风景线》教学中,为了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学校,我组织了参观新校活动,课前准备好学校简介,让学生代表做导游,教师当顾问,带领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通过参观活动使思品课堂变得宽松、愉快,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热爱学校之情。
(2)依托教材,感染、教育学生。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新思品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应该认真去挖掘。从一段材料,一幅美丽的图画中,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讲到八年级“关爱生命健康,远离暴力文化”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和谐校园的温暖阳光的同时,继续追问还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我们如何帮助学校杜绝此类现象、避免危害发生?让学生在自省、分析、交流中扩展情境,在体验中优化自己的行为,指导实践。在探究中实现知行统一的目的。
(3)合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直观教学。现代社会,单纯使用一本教材和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进行备课、教学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要有时代气息,要切合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能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人类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和对信息记忆保持能力与信息提供的方式有关,视听并重的效果最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呈现教学内容,展示与教材相关的历史背景、时代实例,整合有效知识,让有限的教材知识“扩大”了,让凝固的教材图片“鲜动”了,通过多媒体让教材文字可视可听,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思品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平等、开放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学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启明.初中思想品德情感课堂的建构[J].东莞教研,2007(35).
[2]蔡进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6).
[3]宋景堂.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J].试教通讯,2003(54).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