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入新世纪,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不愿读书;老师对语文教学无奈,在学生不愿读的情况下,只好以讲代读,以练代读。语文课上没有读书声,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要实现这些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应回归本源,要强调“读书”,老师不能“讲书”。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归纳分析,有几个学生听进去了?实际情况是老师讲的越多,心不在焉的同学越多。老师提一提问,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集中一会儿,因为他们怕被老师点起来。要是学生能自己读出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寻求,最后找到比较满意的答案,那样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我曾听王树华老师讲过一堂示范课——《硕鼠》《伐檀》比较阅读。整堂课,王老师把比同求异作为牵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绝招”。为了比较两首诗在语调、节奏、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同,学生必须一次二次乃至三次五次地诵读课文,咀嚼课文。本课做到以读为主线,并巧妙变换不同方式,整堂课体现的教学思路是:初知——领悟——理解——拓展。教师注意了由易到难,由铺垫到引申,由粗线条到细部挖掘的教学思路的逻辑性,很有层次地把握着教学内容,因而,教学过程显得“活”而“实”,课文读、讲、析始终具有吸引力,本堂课的教学不管是从内容的广度,还是从其深度密度,都是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无法相比的。我曾执教过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变色龙》,我也是以读为主线,要求学生在读中首先找出故事情节的高潮,实现“中间突破”,然后“前后勾连”,寻找故事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等内容,并在读中要求学生把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领会通过人物形象刻画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作者的思想倾向。整堂课坚持以读为主,以学生的感悟体味为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变讲为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读,鼓励学生读。只有读了才能体味文章的情味,只有读了才能把握作品的形象、主题,只有读了才能熟悉了解名家描写景物、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技巧,只有读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记住一些佳词丽句、奇思妙想、人间真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提出一些读中的困惑、读中的疑难,他们的语言素养才能得以提高。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强调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中语会第八届年会上,钱梦龙先生大声疾呼:“中学语文教学魂兮归来”;洪镇涛先生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我们要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实践语言、积淀语感。中学语文教学的权威泰斗们都强调了“读”的重要性,确实,不读不足以解决制约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还不止是一个读的问题。目前主体式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提问式”、“情景教学法”等,大多是老师设置陷阱,让学生往里跳,作为自由主体的学生为了提高所谓的能力,在教师的诱惑下,也只能往里跳。也就是说,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的“读”、“思考”,完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思想是老师的,“学生的口说出的是老师的话”。这样的教学法,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自由主体,不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读,而且让学生在读中去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是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学贵在疑”,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设问、探讨,变教师问为学生问,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探讨。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弄懂问题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只有当他想弄清某个问题而不能,你再和他一起探讨,他才会尝到探求的乐趣,知道探求的方法,掌握探求的过程,只有这样他的“素养”才会真正提高。
魏书生先生担任行政领导,又常年外出考察、讲学,他每学期只能上二十几节课,但他所教的班级语文高考成绩一直在盘锦市名列前茅。他并没有搞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是在家时实实在在地上一些课,对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一些点拨,不在家时,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自己上讲台讲解。有时甚至在家时,也是自己在教室后面做自己的事,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查找资料,自己解答,确实无法解决,才找老师。正是由于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读出问题,找出答案,所以学生的素养提高了,能力增强了,高考成绩也就上去了。
变老师提问,为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探讨寻求答案,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心理移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充分展示出他们特有的青春活力和进取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吸收进知识的琼浆。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颁布,改革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紧紧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回归本源,确立主体,变讲为读,变问为导,让学生开动脑筋,多读多思,读中生疑,然后引导解答,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让中学语文教学的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单位:湖北天门市竟陵高中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要实现这些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应回归本源,要强调“读书”,老师不能“讲书”。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归纳分析,有几个学生听进去了?实际情况是老师讲的越多,心不在焉的同学越多。老师提一提问,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集中一会儿,因为他们怕被老师点起来。要是学生能自己读出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寻求,最后找到比较满意的答案,那样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我曾听王树华老师讲过一堂示范课——《硕鼠》《伐檀》比较阅读。整堂课,王老师把比同求异作为牵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绝招”。为了比较两首诗在语调、节奏、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同,学生必须一次二次乃至三次五次地诵读课文,咀嚼课文。本课做到以读为主线,并巧妙变换不同方式,整堂课体现的教学思路是:初知——领悟——理解——拓展。教师注意了由易到难,由铺垫到引申,由粗线条到细部挖掘的教学思路的逻辑性,很有层次地把握着教学内容,因而,教学过程显得“活”而“实”,课文读、讲、析始终具有吸引力,本堂课的教学不管是从内容的广度,还是从其深度密度,都是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无法相比的。我曾执教过契诃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变色龙》,我也是以读为主线,要求学生在读中首先找出故事情节的高潮,实现“中间突破”,然后“前后勾连”,寻找故事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等内容,并在读中要求学生把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领会通过人物形象刻画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作者的思想倾向。整堂课坚持以读为主,以学生的感悟体味为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变讲为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读,鼓励学生读。只有读了才能体味文章的情味,只有读了才能把握作品的形象、主题,只有读了才能熟悉了解名家描写景物、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技巧,只有读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记住一些佳词丽句、奇思妙想、人间真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提出一些读中的困惑、读中的疑难,他们的语言素养才能得以提高。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强调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中语会第八届年会上,钱梦龙先生大声疾呼:“中学语文教学魂兮归来”;洪镇涛先生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我们要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实践语言、积淀语感。中学语文教学的权威泰斗们都强调了“读”的重要性,确实,不读不足以解决制约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还不止是一个读的问题。目前主体式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提问式”、“情景教学法”等,大多是老师设置陷阱,让学生往里跳,作为自由主体的学生为了提高所谓的能力,在教师的诱惑下,也只能往里跳。也就是说,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的“读”、“思考”,完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思想是老师的,“学生的口说出的是老师的话”。这样的教学法,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自由主体,不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读,而且让学生在读中去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是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学贵在疑”,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设问、探讨,变教师问为学生问,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探讨。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弄懂问题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只有当他想弄清某个问题而不能,你再和他一起探讨,他才会尝到探求的乐趣,知道探求的方法,掌握探求的过程,只有这样他的“素养”才会真正提高。
魏书生先生担任行政领导,又常年外出考察、讲学,他每学期只能上二十几节课,但他所教的班级语文高考成绩一直在盘锦市名列前茅。他并没有搞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是在家时实实在在地上一些课,对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进行一些点拨,不在家时,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自己上讲台讲解。有时甚至在家时,也是自己在教室后面做自己的事,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查找资料,自己解答,确实无法解决,才找老师。正是由于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读出问题,找出答案,所以学生的素养提高了,能力增强了,高考成绩也就上去了。
变老师提问,为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探讨寻求答案,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心理移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充分展示出他们特有的青春活力和进取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吸收进知识的琼浆。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颁布,改革中学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紧紧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回归本源,确立主体,变讲为读,变问为导,让学生开动脑筋,多读多思,读中生疑,然后引导解答,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让中学语文教学的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单位:湖北天门市竟陵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