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课堂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就高中思想政治课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课堂改革 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08-0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思想政治课中,许多学生总是认为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宣传说教,因而缺乏学习兴趣,不注意、不研究具体的学习方法,只用读书背背来应付。因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促进探究能力,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思想政治课中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谈几点体会。
1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推动自主学习
教育教学主体性理论认为,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最直接的方式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1 注重层次性,促进自主学习
每个学生有独特的个性、兴趣、爱好。因而,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注意层次性。如:我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产生的?(2)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哪些职权?(3)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一些简单问题让基础稍差生回答,让他们有自我表现机会,即他们使回答错了,我也会表扬其勇敢发言的精神,消除其恐惧心理。中层生回答问题时,只要有某方面答对了,我就毫不吝啬给予充分肯定,激励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如果学生片面理解知识,我总是婉转地说:“只差一点,如果能全面考虑问题多好啊!”当优生有新奇发现时,我会鼓励并指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地思考。这样的课堂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因材施教的魅力,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1.2 突出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老师讲台上“满堂灌”,学生台下“昏欲睡”。这是不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权利的表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从原来被动接受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我在讲“正确对待金钱”这一内容时,把大部分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压缩自己讲授和指向个别提问所占的时间。我的具体做法为:(1)在课前预先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有关金钱的名人名言、历史故事以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2)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3)让学生围绕典型“问题”参与自评与他评,发表感受,提意见和建议。(4)最后,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得出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和引导,是“导演”,学生才是主体,是“演员”,将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学生。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从不同侧面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充分利用竞争机制,促进合作学习
根据调查了解,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消极地对待学习。我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对学生进行激励,消除学生消极情绪。
2.1 举行学习小组竞赛活动,养成合作的行为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达到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体验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和群体的力量,同时也体会到自己努力的价值,从而形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分工应该明确。每个学生都必须分担相关任务,并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充分发挥每个成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比如:结合2010年广州亚运会,我专门举办了一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亚运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这项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每个学习小组组成一个探究团队,他们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做好竞赛准备。竞赛过程中,他们为同伴谋策略、为同伴助威、共荣辱,团队精神得到加强。一个同学课后说:“胜负都不重要,关键是在竞赛中我们学会了合作,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感。”这次竞赛活动真正发挥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2.2 激励学生参与竞争,达成共赢
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毫无生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适时开展竞赛活动,如进行时事竞赛、开展辩论会等活动。例如:我在讲授《运动是有规律的》内容时,列举一个材料:2005年10月12日,我国神舟载人飞船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有人据此提出,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我组织学生举行了一次题为《人们是否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的辩论会。学生自主组成正方、反方,结合教材收集材料进行辩论。这样,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一个知识的探究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材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辩明论证。教师适时归纳:(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性的。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出了什么要求?通过同学们的激烈辩论达成共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学生把探究成果与同学共分享,同进步,达成共赢。
3 创设情境。鼓励探究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崇尚知识,追求知识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标准的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探究,使学生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3.1 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诱发探究兴趣
创设“实践操作”情境,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例如:我在讲授“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内容时,我布置学生在课余去银行了解、调查情况等实践操作,然后师生一起归纳知识点。又如:我在讲授“系统优化方法”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把塑料瓶子裁成几部分。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动手拼凑出不同组合结构的瓶子,并得出最优组合的瓶子。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同时聆听老师的讲解,直观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含义、两者的关系、方法论意义”的观点。这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体验结论,真正做到学习与“玩”相结合,使学生体味探究的奇妙乐趣,培养探究精神。这样的课堂形式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3.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
设疑,是探索问题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妥善设疑,这不仅帮助学生把握思路,而且能在学生思维的平静水面上激起一连串思维的涟漪,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思维处于活化状态,才能激发探究欲望和探究动机。为此,我采取“问题”情境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挑战自我。例如:我在讲授“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观点时,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1)能否说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呢?为什么?(2)人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3)鬼神的观念是怎样产生的?(4)如果你的朋友迷信,你怎样说服他?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材料进行论证。同学们都觉得这些问题非常有趣,充满好奇,进行积极探索。课堂上,在老师的循循善诱指导下,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有一位同学抢着回答说:“老师,我搜集到一个材料能论证:‘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的观点。这个材料就是《狼孩的故事》。”这个同学的回答得到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我启发学生思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被调动起来。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及时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3 创设“讨论”情境,点燃探究智慧
要实施讨论式教法,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课前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组织观点、拟定发言提纲。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常常被激发出来,自身的搜集资料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在民主、平等、激烈的讨论中,不少同学不时有惊人之语或独到见解,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出耀眼的光芒。例如:在讲授“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内容时,我指导学生就“要诚信还是要效益”的问题进行讨论。我引入一个时事热点:我国部分奶企违法添加三聚氰胺,造成奶业行业遭遇诚信危机。我根据材料拟定以下的问题要求学生自主探索:(1)生产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否可以抛弃诚信?(2)思想政治素质与经济效益有什么关系?(3)如果你是某奶企老总,你该怎么办?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与论证。在讨论课上,同学们都活跃,争先恐后发言。有一个同学大声质疑:“为什么有些道德素质不高的人却成了有钱的老板?”我列举了某些暴富者因思想文化素质低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的事实进行论证。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加深理解了“影响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认同了“诚信经营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这种“质疑——证明一一认同”的学习过程,点燃了探究的智慧,开发了学生潜能。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自主意识,提供创造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课堂改革 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08-0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思想政治课中,许多学生总是认为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宣传说教,因而缺乏学习兴趣,不注意、不研究具体的学习方法,只用读书背背来应付。因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促进探究能力,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思想政治课中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谈几点体会。
1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推动自主学习
教育教学主体性理论认为,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最直接的方式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1 注重层次性,促进自主学习
每个学生有独特的个性、兴趣、爱好。因而,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注意层次性。如:我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产生的?(2)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哪些职权?(3)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一些简单问题让基础稍差生回答,让他们有自我表现机会,即他们使回答错了,我也会表扬其勇敢发言的精神,消除其恐惧心理。中层生回答问题时,只要有某方面答对了,我就毫不吝啬给予充分肯定,激励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如果学生片面理解知识,我总是婉转地说:“只差一点,如果能全面考虑问题多好啊!”当优生有新奇发现时,我会鼓励并指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地思考。这样的课堂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因材施教的魅力,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1.2 突出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老师讲台上“满堂灌”,学生台下“昏欲睡”。这是不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权利的表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从原来被动接受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我在讲“正确对待金钱”这一内容时,把大部分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压缩自己讲授和指向个别提问所占的时间。我的具体做法为:(1)在课前预先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有关金钱的名人名言、历史故事以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2)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3)让学生围绕典型“问题”参与自评与他评,发表感受,提意见和建议。(4)最后,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得出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和引导,是“导演”,学生才是主体,是“演员”,将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学生。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从不同侧面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充分利用竞争机制,促进合作学习
根据调查了解,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消极地对待学习。我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对学生进行激励,消除学生消极情绪。
2.1 举行学习小组竞赛活动,养成合作的行为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达到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体验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和群体的力量,同时也体会到自己努力的价值,从而形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分工应该明确。每个学生都必须分担相关任务,并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充分发挥每个成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比如:结合2010年广州亚运会,我专门举办了一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亚运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这项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每个学习小组组成一个探究团队,他们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做好竞赛准备。竞赛过程中,他们为同伴谋策略、为同伴助威、共荣辱,团队精神得到加强。一个同学课后说:“胜负都不重要,关键是在竞赛中我们学会了合作,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感。”这次竞赛活动真正发挥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2.2 激励学生参与竞争,达成共赢
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毫无生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适时开展竞赛活动,如进行时事竞赛、开展辩论会等活动。例如:我在讲授《运动是有规律的》内容时,列举一个材料:2005年10月12日,我国神舟载人飞船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有人据此提出,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我组织学生举行了一次题为《人们是否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的辩论会。学生自主组成正方、反方,结合教材收集材料进行辩论。这样,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一个知识的探究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材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辩明论证。教师适时归纳:(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性的。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出了什么要求?通过同学们的激烈辩论达成共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学生把探究成果与同学共分享,同进步,达成共赢。
3 创设情境。鼓励探究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崇尚知识,追求知识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标准的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探究,使学生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3.1 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诱发探究兴趣
创设“实践操作”情境,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例如:我在讲授“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内容时,我布置学生在课余去银行了解、调查情况等实践操作,然后师生一起归纳知识点。又如:我在讲授“系统优化方法”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把塑料瓶子裁成几部分。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动手拼凑出不同组合结构的瓶子,并得出最优组合的瓶子。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同时聆听老师的讲解,直观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含义、两者的关系、方法论意义”的观点。这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体验结论,真正做到学习与“玩”相结合,使学生体味探究的奇妙乐趣,培养探究精神。这样的课堂形式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3.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
设疑,是探索问题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妥善设疑,这不仅帮助学生把握思路,而且能在学生思维的平静水面上激起一连串思维的涟漪,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思维处于活化状态,才能激发探究欲望和探究动机。为此,我采取“问题”情境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挑战自我。例如:我在讲授“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观点时,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1)能否说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呢?为什么?(2)人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3)鬼神的观念是怎样产生的?(4)如果你的朋友迷信,你怎样说服他?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材料进行论证。同学们都觉得这些问题非常有趣,充满好奇,进行积极探索。课堂上,在老师的循循善诱指导下,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有一位同学抢着回答说:“老师,我搜集到一个材料能论证:‘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的观点。这个材料就是《狼孩的故事》。”这个同学的回答得到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我启发学生思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被调动起来。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及时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3 创设“讨论”情境,点燃探究智慧
要实施讨论式教法,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课前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组织观点、拟定发言提纲。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常常被激发出来,自身的搜集资料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在民主、平等、激烈的讨论中,不少同学不时有惊人之语或独到见解,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出耀眼的光芒。例如:在讲授“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内容时,我指导学生就“要诚信还是要效益”的问题进行讨论。我引入一个时事热点:我国部分奶企违法添加三聚氰胺,造成奶业行业遭遇诚信危机。我根据材料拟定以下的问题要求学生自主探索:(1)生产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否可以抛弃诚信?(2)思想政治素质与经济效益有什么关系?(3)如果你是某奶企老总,你该怎么办?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与论证。在讨论课上,同学们都活跃,争先恐后发言。有一个同学大声质疑:“为什么有些道德素质不高的人却成了有钱的老板?”我列举了某些暴富者因思想文化素质低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的事实进行论证。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加深理解了“影响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认同了“诚信经营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这种“质疑——证明一一认同”的学习过程,点燃了探究的智慧,开发了学生潜能。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自主意识,提供创造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