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否定副词使用状况考察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y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史记》作为西汉时期一部重要典籍,它反映了这一时期语言发展的真实面貌,是我们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本文以《史记》为研究对象,对其否定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试图为上古汉语的副词研究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史记》 否定副词
  上古汉语副词研究是古汉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作为西汉时期一部重要典籍,反映了这一时期语言发展的真实面貌,是我们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研究它的副词使用状况对于认识这一时期汉语副词的面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史记》的否定副词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试图为汉语史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史记》篇幅宏大,语料丰富,词汇量大,我们选取“列传”部分作为考察对象。“列传”(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七十卷,但今本七十卷并非完全出自司马迁之手。根据魏人张晏的说法,其中的《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及《滑稽列传》的一部分为后人所补。为保持语料的单纯,我们将后人增补的内容排除在考察范围之外。①我们选取的《史记》版本为中华书局1982年标点本,本文所有例句均以此为据。
  否定副词表示对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情况等的否定或表示禁止、劝诫。《史记》中否定副词共有9个,它们是:不、弗、莫、勿、毋、无、非、未、否(不)。根据意义可分为两类:一类表示一般性的否定,一类表示禁止性的否定。《史记》中这9个否定副词都可表示一般性否定,而“莫”“勿”“毋”“无”兼表禁止性否定。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考察:
  一.表一般性的否定
  【不】“不”是《史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副词,共3355例。“不”在句中只修饰谓词性中心语,意义单纯,但用法却很复杂。按照谓语类型,又可分为:
  1.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共2913例。
  (1)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孙子吴起列传》)
  (2)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淮阴侯列传》)
  (3)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吴王濞列传》)
  当“不”用于动词谓语句中时,动词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带宾语的“不”共1470例,约占总数的51.9%;不带宾语的“不”句中共有1443例,约占总数的48.1%。
  2.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对事物性质状态的否定。共399例。
  (1)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白起王剪列传》)
  (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闭。”(《太史公自序》)
  3.用于名词谓语前,名词具有动词的性质。共7例。
  (1)高皇帝曰:“待之,圣人当起东南间。”不一年,陈胜吴广发矣。(《淮南衡山列传》)
  (2)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张仪列传》)
  4.用于代词“然”前,共36例。
  (1)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伍子胥列传》)
  (2)李斯曰:“不然。夫高,故贱人也,无识于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臣故曰殆。”(《李斯列传》)
  【弗】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可译为“不”。共136例。
  (1)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管晏列传》)
  (2)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李斯列传》)
  “弗”用在动词谓语前,绝大多数都是不带宾语的,共124例。约占总数的92.5%。带宾语的“弗”句12例,约占总数的7.5%。如:
  (3)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苏秦列传》)
  (4)数年,坐法废,守长史,见汤,汤坐床上,丞吏遇买臣弗为礼。(《酷吏列传》)
  【莫】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可译为“不”。共8例。
  (1)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列传》)
  (2)其后遣使,昆明复为寇,竟莫能得通。(《大宛列传》)
  【勿】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可译为“不”。共5例。
  (1)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朝鲜列传》)
  (2)妾欲言酒之有药,则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则恐其杀主父也。(《苏秦列传》)
  【毋】用于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否定,可译为“不”。共30例。
  (1)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吕不韦列传》)
  (2)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
  (3)韩、梁攻秦攻楚之西,其北,社稷安得毋危?(《张仪列传》)
  【无】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所述事情的否定,可译为“不”或“没”“没有”。共82例。
  (1)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伍子骨列传》)
  (2)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魏其武安侯列传》)
  【非】《史记》中副词“非”共出现313例。根据出现环境与否定对象,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可译为“不’、“不是”。共80例。
  (1)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淮阴侯列传》)
  (2)天子曰:“我非忘诸校尉功也,今固且图之。”(《卫将军膘骑列传》)
  2.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对事物狀态的否定,可译为“不”“不是”。共17例。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以川上眉山的甲午战争题材小说《大村少尉》为例,分析小说人物在甲午战争前后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角色转换,明确其加害者的身份,认为既不存在完全脱离时代社会状况的“平民”,也不存在所谓的“平民无罪”论。   关键词:川上眉山 甲午战争 “平民无罪论”  回顾战争,常会出现一个加害者与受害者的问题。侵略战争的发动国中,统治者往往被视为战争中的加害者,而被统治者则被强调为战争的受害者。这种“平民无
内容摘要:“酒”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酒与人的精神具有同源性。对于饱经创伤但特色鲜明的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酒”始终伴随着她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本文探讨了“酒”与“酒神精神”对卡森·麦卡勒斯创伤书写产生的影响。“酒”对于她本人及作品中人物遭受的创伤起到了很好的慰籍作用。在“酒”所带来的狂欢式的感受下,卡森与她作品中的人物焕发出强劲而高贵的酒神精神,以昂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超越了自我和人生。
内容摘要:《周氏冥通记》是由南朝梁代周子良、陶弘景编撰而成的一部作品。全书主要围绕周子良冥通真仙之事展开,记录了周子良与众真仙的对话以及一个上清派教徒成仙的心路历程。《周氏冥通记》不仅具有较高的宗教价值,记录了体制完善的成仙系统及成仙的基本要求;还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其中包含着大量真仙形象的细节描写。   关键词:《周氏冥通记》 真仙 形象 系统  《周氏冥通记》共有四卷,第一卷,主要是陶弘景所撰
内容摘要:作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派批评家的代表,李健吾在以艺术家的自觉对批评本质进行反思的同时,也调动自己的文学储备为中国批评往更宏深的现代性挺进提供了一种范式。他不仅用批评家的宽容与同情去实践现代人文精神下的对话式批评,还努力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以及时代政治的背景上融合中西文论的优势,收获一种现代性的中国式批评思维。其中不少思考和实践对当代文学批评建设至今仍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李健吾 文
内容摘要: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以读为本,读用结合”。本文试从朗读指导的策略、朗读的点拨与评价、以及读用结合几方面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把朗朗的读书时间真正还给儿童,进而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朗读指导策略 点拨评价 读用结合 核心素养  崔峦老师曾指出:“朗读教学,要体现这样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平淡到读出感情。”[1]。以
内容摘要:童年记忆在迟子建的人生中有着特定的意义。她用赤子的情怀感知社会,用儿童的视角关注人生,在对生境、生存与生命故事的讲述中,呈现出童心、温情和诗意的文学张力。   关键词:迟子建 儿童视角 文学张力  文学张力是在文学的接受过程中,因为文学内涵和外延的对立统一,使得文学作品延宕出宏阔或深邃的游弋空间,生发出含蕴立体的审美能知。迟子建的儿童文学视域在原生初始的生命情境中,在生存时空的世俗认知中
内容摘要:本文致力于解决《诗经·周南·桃夭》篇的通读问题。方法是通过阐发桃、之、夭、宜等汉字,和之子归、室家、家室、家人等词语的意义及文化内涵,顺通文意,得出《诗经·周南·桃夭》篇的通读优解,减少误读和错读。   关键词:桃夭 字义 文化  《桃夭》三章首句解读  《桃夭》三章首句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桃夭》三章首句的解读重在“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