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然而,我们传统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内容分析多,文字训练少,教师灌输多,启发自学少,教法考虑多,学法指导少。学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如何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达到“会学”的境界。我认为,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把学法指导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不失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学法指导的几点作法。
一、因势利导,学会理解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常常受教师教法的制约和影响。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考虑传授学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学生难以理解。常见情况:一是句子结构复杂,学生抓不住主要内容,隐含的一层意思领悟不到;二是句子表面意思浅易显懂,但学生往往一览流过,只见其表,不识其内;三是句中一些词义和词的感情色彩难辨别,影响学生对句子的正确理解。学生不易弄懂,影响阅读课文的深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传授学法,把理解句子的金钥匙掏给他们。我的基本作法是:遇到结构复杂、句式冗长的句子,采用简化结构,抓主干,先分层领悟后整体突破的方法理解。遇到词句并不深奥、词义和词的难辨的句子,采用查字典辨词义,横向比较,纵向领悟,体味色彩,分析含义的方法理解。让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句子表现浅显易懂,而内在含义又深刻学生往往又不经意品味的句子时,便要采用“紧扣课文,前后联系,点睛提示,推理领悟”的方法进行。
二、揭示规律,学会归纳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它,去认识它,它就会为我们所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高年级学生要能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但学生常深感困难。要么无从下手,要么归而不全。这就需要教者向学生揭示规律。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一般规律是:寻找段的中心句,摘录概括;段内有几层意思,分清主次,取主要的概括;理解各自然段段意,然后合并概括。如在指导学生归纳概括《林海》一文中第二结构段的段意时,我充分利用规律采取“理解内容,分析关系,合并层意”的方法,先指导学生理解第二结构段中各自然段的内容。第二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第三、四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林”绿而广阔;第五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花”多而鲜艳。然后根据教师的提问,分析讨论两个问题:这四个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分析、讨论和老师的点拨,学生明白四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大兴安岭的景物来写的,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应采用“归并法”归纳段意。最后学生概括成这样的段意:
“写大兴安岭不同景物的特点。”
“写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
向学生揭示规律,指点学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依据特点,学会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式内容相似或相同的课文,或同一课文中的几个表达形式相同的段落,教学这类课文或段落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教法举一,学法反三”的方法进行教学,即教师重点教一课或一段揭示规律,教给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己分析其他结构形式相似的课文或段落。如《鸟的天堂》一文,五至八自然段是写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大榕树。描写了两个特点:一个是“大”,一个是“美”。作者描写这两个特点的表现手法大致相同,那么教师可以“扶”着学生重点地分析第五、六、七自然段。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大榕树的第一个特点“大”,再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能体现榕树“大”的词和句子,并进行品析。这里可以设计一个过渡句:“初来乍到的巴金爷爷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的一棵榕树,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体会文章感情上,学生心领神会,通过精读课文,不难找到答案:“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棵大榕树,巴金爷爷心里一定充满了惊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惊叹的语气诵读五、六、七自然段。然后水到渠成让学生小结出这一段学习方法:一读课文找出事物的特点;二读课文,画出能体现景物特点的词和句,并加以品赏;三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最后,要求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自行分析第八自然段,并以抢答赛的形式,检验同学的自学效果。这样讲一段练一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长期以往,就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而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又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地向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变“教会”为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会的过程中掌握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就能逐步向“会学”的目标迈进。
一、因势利导,学会理解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常常受教师教法的制约和影响。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考虑传授学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学生难以理解。常见情况:一是句子结构复杂,学生抓不住主要内容,隐含的一层意思领悟不到;二是句子表面意思浅易显懂,但学生往往一览流过,只见其表,不识其内;三是句中一些词义和词的感情色彩难辨别,影响学生对句子的正确理解。学生不易弄懂,影响阅读课文的深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传授学法,把理解句子的金钥匙掏给他们。我的基本作法是:遇到结构复杂、句式冗长的句子,采用简化结构,抓主干,先分层领悟后整体突破的方法理解。遇到词句并不深奥、词义和词的难辨的句子,采用查字典辨词义,横向比较,纵向领悟,体味色彩,分析含义的方法理解。让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句子表现浅显易懂,而内在含义又深刻学生往往又不经意品味的句子时,便要采用“紧扣课文,前后联系,点睛提示,推理领悟”的方法进行。
二、揭示规律,学会归纳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它,去认识它,它就会为我们所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高年级学生要能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但学生常深感困难。要么无从下手,要么归而不全。这就需要教者向学生揭示规律。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一般规律是:寻找段的中心句,摘录概括;段内有几层意思,分清主次,取主要的概括;理解各自然段段意,然后合并概括。如在指导学生归纳概括《林海》一文中第二结构段的段意时,我充分利用规律采取“理解内容,分析关系,合并层意”的方法,先指导学生理解第二结构段中各自然段的内容。第二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第三、四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林”绿而广阔;第五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花”多而鲜艳。然后根据教师的提问,分析讨论两个问题:这四个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分析、讨论和老师的点拨,学生明白四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大兴安岭的景物来写的,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应采用“归并法”归纳段意。最后学生概括成这样的段意:
“写大兴安岭不同景物的特点。”
“写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
向学生揭示规律,指点学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依据特点,学会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式内容相似或相同的课文,或同一课文中的几个表达形式相同的段落,教学这类课文或段落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教法举一,学法反三”的方法进行教学,即教师重点教一课或一段揭示规律,教给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己分析其他结构形式相似的课文或段落。如《鸟的天堂》一文,五至八自然段是写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大榕树。描写了两个特点:一个是“大”,一个是“美”。作者描写这两个特点的表现手法大致相同,那么教师可以“扶”着学生重点地分析第五、六、七自然段。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大榕树的第一个特点“大”,再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能体现榕树“大”的词和句子,并进行品析。这里可以设计一个过渡句:“初来乍到的巴金爷爷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的一棵榕树,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体会文章感情上,学生心领神会,通过精读课文,不难找到答案:“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棵大榕树,巴金爷爷心里一定充满了惊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惊叹的语气诵读五、六、七自然段。然后水到渠成让学生小结出这一段学习方法:一读课文找出事物的特点;二读课文,画出能体现景物特点的词和句,并加以品赏;三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最后,要求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自行分析第八自然段,并以抢答赛的形式,检验同学的自学效果。这样讲一段练一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长期以往,就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而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又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地向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变“教会”为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会的过程中掌握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就能逐步向“会学”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