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顺应时代潮流已经进化到了第三代,第三代课改的核心要义是从改变教学的意义走向改变教育的意义。从研究课堂走向研究教室,从教学走向教育,从课堂自学走向自主学习,从启迪思维走向点化生命,从传承知识走向创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实施高效课堂背景下的新的教育学、管理学、学习学、文化学。笔者认为第三代课改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良——核心理念有所突破。从传统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借助现代技术改造的高效课堂转型;从关注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关注教育层面的高效课堂(课堂生态、课堂社会、课堂生命)提升;从课堂(战役)高效向课程(战术)、教育(战略)高效跃迁;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外驱动向内驱动拓展;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氛围等文化场助推学习、成长的作用显现出来。核心环节升级换代。从高效课堂的分解动作到合成动作、自动化的无缝高效对接;展示层次要逐步升级:读答案——背答案——用自己的话说答案——用艺术形式呈现答案(演);写、说答案——说答案怎么得来的——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思考的甚至中间遇到的挫折、困惑(说思维过程);点评层次也要逐步升级:外在形式点评(声音、站姿、普通话、分工)——对回答内容的点评——对该问题归纳(概括)、质疑(说错了没有)、补充(说全了没有)、联想(由这个问题想到了类似问题或由此方法想到了其他方法等);点燃要贯彻始终,点化要水到渠成,点拨要讲究艺术(同步点拨、整体点拨、质疑点拨、总结点拨、提升点拨要因学情而异)搭桥提问、追问、反问要变换使用;要把握点拨双重功能:画龙点睛、拨云见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在各学段应有侧重:小学段放大展示,初中段放大合作,高中段放大自主与探究。
第二步,对传统的高效课堂进行改革。学科功能室、行为彰显、成果展示平台、新教室功能的发挥;以体现知识整合运用的跨学科整合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程)的实施;以解决校园真实问题、动手实践为主的校园课程化的构建;以创新思维带来的核心概念的突破,如,跨界、拼教、拼学、一拖N、N拖一、自驾游、慕课、小组走班、自由组班;新三级课程研发与实施,公民生活孵化园的诞生。
第三步,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革。关注高效课堂环节的教育意义,突出课堂生态、环节内隐性显性化;打破(或解体)班级授课制、非线性学习平台构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翻转课堂、慕课的实践;建立并在实践层面运用高效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引发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第二次革命。
第三代课改犹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改变教育的意义,一线学校、教师急需有效的抓手。为此笔者提出改变教育意义的三个策略。
策略之一:为课堂植入文化的基因。
教育、课堂要重新立意、定位。教育有三个目的:基础目的是为了生存;现实目的是为了发展;终极目的是为了享受。教育有三种境界:接受教育、感受教育、享受教育。接受教育是较低的境界,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被动地从事教育和受教育;感受教育是较高的境界,产生了对教育的热爱,主动地寻求教育、追求真知;享受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以教、学为乐,感受快乐。我们认为,享受教育就是一种学校师生以追求育人事业为乐趣、以享受成长过程为幸福,以体验成功为快乐的学校教育理想。
课堂教学从“知识”世界回归到“人”的世界,实现课堂世界“三生”(生态型、生活化、生命性)共融,“三力”(学习力、发展力、生命力)共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教学必须是一种具有内蕴价值的活动。教学内容承载着价值观,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体育、音乐,都或凸显或隐含着相应的价值观;教学过程承载着价值观;自学环节,承载着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尊重个性的价值观,渗透着自信、主动的价值观;教学环节,承载着平等、尊重、合作、互相理解等价值观;教学气氛承载着价值观,融洽、民主、愉快、紧张而有序的教学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和谐、效率等价值观。高效课堂在价值追求上应避免走入如下的误区:以“高效”,代替价值;以有用代替高效,又以高效,代替价值;重视工具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
树立教学即儿童研究的新视域。教学与儿童研究是“一张皮”,教学的过程亦是儿童研究的过程,两者融为一体。儿童研究再也不仅仅是保证教学的前提,不仅仅是保证教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与以往研究“学情”不同,儿童研究既是为了获取“学情”,更是为了通过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学即儿童研究”正预示着改革的新趋向。
学科教学应体现文化与意义的构建过程。知识在内在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符号、规则、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表层含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我们以前只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智育的过程,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深入到知识的深层结构中去,只停留在了知识的第三个层次,即知识的解释性或者描述性意义的获得上,而没有能够实现对知识深层意义的挖掘,因而导致教学过程成为一些既定结论的传达,没有实现其文化与价值意义的生成。课堂教学(智育)的效果,看上去是增长了知识,实际上却因为失落了知识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而沦为知识表层意义的灌输过程,或者某种技能的训练过程。
策略之二: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
教师要从学科走向课程,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是前提性问题,我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合理吗?如果教学目标本身不合理,即使实现了教学目标也不能称作有效教学,而可能是低效或无效教学,有时甚至是负效教学,是有害教学!像那种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基础随意地拔高教学目标的做法,就是缺少课程意识的表现。课程意识除了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外,还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如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反教育的,即使实现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也很难说这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很可能是低效、无效、负效教学。课程意识强调教学行为的功能发挥一定要置于学生的整个活动结构当中来考察,教学行为的功能应该是恰到好处,而不应该是最大化。将某项教学行为最大化,就会破坏学生活动结构的动态平衡。试想,如果每项教学行为都追求最大化,那么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不断地加重,教师也苦不堪言。课程意识关注考试成绩,但它有一根底线,就是考试成绩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发展为代价。总之,教学意识更多关注教学的艺术问题,而课程意识更多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没有教学意识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但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 教师要从教学走向教育。就教学而教学,脱离教育而教学,或是为了课堂抓课堂,囿于课堂论课堂,都在使教师和课堂渐渐远离学生的兴趣、态度、习惯、品格、思维质量和创新精神。此时,别说育人的光荣使命完不成,即使是直面考试,也不会有持久的提高。
只有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建设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价值内涵和更宏大的教育画面时,学生才能在学科学习中尽领风骚,并内化成个体生命的性格特征,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此时,地理不再是单纯的各种自然现象,而可以是“善于观察自然,学会关注世界,用地理创造美好的生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故纸,而可以是“逆寻本源之旅,形成历史观,用过去照亮未来”;语文不再是语词的分析,而可以是“终生阅读,以语言创造精神世界;负责表达,用人文彰显真善美的力量”……
在这样的坐标系中,教师不能也无须再做教材的奴隶、进度的奴隶和教学模式的奴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设远大的人生目标,强化做人的信念、荣誉和责任,不屈不挠地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并帮助学生在趋向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策略之三:放大高校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及流程育人的价值。
一节课可能对学生终身施加影响因子的主要有:文本显性或隐性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人品及其课堂上创设的情感场对学生的影响;高效课堂独学、合学、展示、质疑等流程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同时高效课堂的小组、规则的育人因素也不可忽视。即我们要拓展高效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流程育人的价值。
教室就是一个缩微版的学校,教室具备学校的一切结构与功能。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学生要经历游戏社会、规则社会、模拟社会、真实社会四个阶段。幼儿园、小学的游戏社会指的是角色体验、不当真,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中学的规则社会指的是要按规则办事,违反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受到惩罚的;大学生活是模拟社会,社团活动是走上社会的预言、彩排;是虚拟社会到真实社会的过渡。
教室是“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这隐含了太多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室这个微社会里:行政长官可以竞选产生;法规及重大决策要实行全民公投;班级里应该有自己的公安局、法院、检察院,要有民事仲裁法庭等;要有民间社团、协会等非官方自治组织……让学生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会过民主的生活。
1.组织(小组)育人的价值。小组是组织、班级是组织、学科组是组织、年级组是组织、学校是组织、家庭是组织、社区是组织、县市区是组织、省是组织、国家是组织。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就是人的组织化。组建组织,参与组织,依靠组织,改进组织,是人的基本的成长、发展、生存方式。而小组这种学习组织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学习组织在何种意义上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何种意义上体现了社会进步呢?
组织的灵魂是“信念”。教育的根本意义是铸造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它远高于个人利益而善待与人类相关联的一切。没有组织就没有教育,首先组织是基于人际关系,其次是基于观念认同,它是通过彼此遭遇的事件体现的,最后是组织行为,然后再沉淀为规则。从关系——观念——行为——规则,组织就是这样活下去并展示集合力量的。
2.自治精神的培养。自治精神的核心是自我负责,自我治理,自我担当。这个“自”既指个体的人,也指个体所在的团队。自治精神的核心是不等,不靠,不怨,不悔;是一事当前,我们构建组织,我们制定规则,我们担当责任,我们实现目标。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治。学习小组是成本最低、操作最易、效果最好的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去选举,让学生去制定学习方案,让学生去组织活动,让学生去自我评价。
3.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是一种担当意识、领导意识、合作意识、退让意识、服从意识。团队于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它更是人的精神需求。有属于自己的团队,就意味着有了归属,有了依靠,有了家。小组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在校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小组度过的。小组的存在为小组成员带来了追求和体验集体荣誉的机会,使小组成员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某种归属感。成就有人分享,挫折有人分担。走进小组,犹如走进了自己的家。学习小组完全可能由学校学习延伸到校外学习,甚至是毕业以后的学习。
4.开放精神的培养。开放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气质。小组为学习带来的,是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是竞相参与,竞相表达;是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是相互间的启迪,欣赏,补充,完善;是不经意间的帮扶,关照。这个过程多了些平视,少了些仰视;多了些随性,少了些矜持;多了些贡献,少了些语出惊人;多了些安全,少了些恐惧;多了些自信,少了些自卑;多了些会心的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少了些惊恐的神情或抱怨的神态。这就是心与脑的敞开状态。
5.流程育人的价值。教学充其量是实现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们更多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育人,来实现孩子的精神成长,来帮助孩子去建立信仰、去修身养性,去激发孩子善的人性、真实的人性。
拿“自研”环节来说,当所有孩子都在安静地看书,专注的书写,认真的思考问题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觉得在自研的时候说话,开小差是个罪过,是不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当他们发现说话、开小差是那么格格不入时,他们会自觉的端正坐姿,调整心态,安静而认真的进入自研。这样就起到了以群体行为规范个人行为的作用,而且在他们自觉遵守纪律的同时也养成了“自研”时需静、专、思的习惯。而在展示环节中的爬黑板中,学生在课桌本本上写对写错、错多错少他不在乎,但让他在班级公共地方——黑板前面来写,他就顾忌到了身后有老师,旁边有同学,因此他特别在乎,特别认真。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放大爬黑板的育人功能:锻炼学生把自己最光彩,最漂亮,代表自己学术最高水平的学习成果,让众人能够欣赏到。这样就磨炼了他,我要在现阶段把最优秀的、最极致的、最高的水平反馈出来。从小就叫他树立做极品,做极致,不做次品,这绝对不仅仅是在黑板上展示学习效果的问题,而是让其从小养成一种品质,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要认真,一定要扎实,一定要把劳动的成果呈现出来。
当学生在大家围拢起来的高度聚焦处展示的时候,他的角色、心理发生了仿佛有催化剂在起作用的显著的化学反应——他已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他是一个主讲,他是学生当中的一个佼佼者,他是在学生群体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主持人、一个小领袖、一个成功者。培养孩子这样的心胸,这样的气魄,这样的胆量,我觉得才是展示环节的主产品,才是教育人应该树立的第一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宜阳三乡中心校)
第一步,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良——核心理念有所突破。从传统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借助现代技术改造的高效课堂转型;从关注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关注教育层面的高效课堂(课堂生态、课堂社会、课堂生命)提升;从课堂(战役)高效向课程(战术)、教育(战略)高效跃迁;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外驱动向内驱动拓展;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氛围等文化场助推学习、成长的作用显现出来。核心环节升级换代。从高效课堂的分解动作到合成动作、自动化的无缝高效对接;展示层次要逐步升级:读答案——背答案——用自己的话说答案——用艺术形式呈现答案(演);写、说答案——说答案怎么得来的——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思考的甚至中间遇到的挫折、困惑(说思维过程);点评层次也要逐步升级:外在形式点评(声音、站姿、普通话、分工)——对回答内容的点评——对该问题归纳(概括)、质疑(说错了没有)、补充(说全了没有)、联想(由这个问题想到了类似问题或由此方法想到了其他方法等);点燃要贯彻始终,点化要水到渠成,点拨要讲究艺术(同步点拨、整体点拨、质疑点拨、总结点拨、提升点拨要因学情而异)搭桥提问、追问、反问要变换使用;要把握点拨双重功能:画龙点睛、拨云见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在各学段应有侧重:小学段放大展示,初中段放大合作,高中段放大自主与探究。
第二步,对传统的高效课堂进行改革。学科功能室、行为彰显、成果展示平台、新教室功能的发挥;以体现知识整合运用的跨学科整合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程)的实施;以解决校园真实问题、动手实践为主的校园课程化的构建;以创新思维带来的核心概念的突破,如,跨界、拼教、拼学、一拖N、N拖一、自驾游、慕课、小组走班、自由组班;新三级课程研发与实施,公民生活孵化园的诞生。
第三步,对传统高效课堂进行改革。关注高效课堂环节的教育意义,突出课堂生态、环节内隐性显性化;打破(或解体)班级授课制、非线性学习平台构建;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翻转课堂、慕课的实践;建立并在实践层面运用高效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引发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第二次革命。
第三代课改犹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改变教育的意义,一线学校、教师急需有效的抓手。为此笔者提出改变教育意义的三个策略。
策略之一:为课堂植入文化的基因。
教育、课堂要重新立意、定位。教育有三个目的:基础目的是为了生存;现实目的是为了发展;终极目的是为了享受。教育有三种境界:接受教育、感受教育、享受教育。接受教育是较低的境界,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被动地从事教育和受教育;感受教育是较高的境界,产生了对教育的热爱,主动地寻求教育、追求真知;享受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以教、学为乐,感受快乐。我们认为,享受教育就是一种学校师生以追求育人事业为乐趣、以享受成长过程为幸福,以体验成功为快乐的学校教育理想。
课堂教学从“知识”世界回归到“人”的世界,实现课堂世界“三生”(生态型、生活化、生命性)共融,“三力”(学习力、发展力、生命力)共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教学必须是一种具有内蕴价值的活动。教学内容承载着价值观,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体育、音乐,都或凸显或隐含着相应的价值观;教学过程承载着价值观;自学环节,承载着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尊重个性的价值观,渗透着自信、主动的价值观;教学环节,承载着平等、尊重、合作、互相理解等价值观;教学气氛承载着价值观,融洽、民主、愉快、紧张而有序的教学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和谐、效率等价值观。高效课堂在价值追求上应避免走入如下的误区:以“高效”,代替价值;以有用代替高效,又以高效,代替价值;重视工具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
树立教学即儿童研究的新视域。教学与儿童研究是“一张皮”,教学的过程亦是儿童研究的过程,两者融为一体。儿童研究再也不仅仅是保证教学的前提,不仅仅是保证教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与以往研究“学情”不同,儿童研究既是为了获取“学情”,更是为了通过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学即儿童研究”正预示着改革的新趋向。
学科教学应体现文化与意义的构建过程。知识在内在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符号、规则、解释性与描述性意义、表层含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我们以前只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智育的过程,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深入到知识的深层结构中去,只停留在了知识的第三个层次,即知识的解释性或者描述性意义的获得上,而没有能够实现对知识深层意义的挖掘,因而导致教学过程成为一些既定结论的传达,没有实现其文化与价值意义的生成。课堂教学(智育)的效果,看上去是增长了知识,实际上却因为失落了知识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而沦为知识表层意义的灌输过程,或者某种技能的训练过程。
策略之二: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
教师要从学科走向课程,要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是前提性问题,我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合理吗?如果教学目标本身不合理,即使实现了教学目标也不能称作有效教学,而可能是低效或无效教学,有时甚至是负效教学,是有害教学!像那种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基础随意地拔高教学目标的做法,就是缺少课程意识的表现。课程意识除了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外,还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如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反教育的,即使实现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也很难说这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很可能是低效、无效、负效教学。课程意识强调教学行为的功能发挥一定要置于学生的整个活动结构当中来考察,教学行为的功能应该是恰到好处,而不应该是最大化。将某项教学行为最大化,就会破坏学生活动结构的动态平衡。试想,如果每项教学行为都追求最大化,那么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不断地加重,教师也苦不堪言。课程意识关注考试成绩,但它有一根底线,就是考试成绩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发展为代价。总之,教学意识更多关注教学的艺术问题,而课程意识更多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没有教学意识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但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 教师要从教学走向教育。就教学而教学,脱离教育而教学,或是为了课堂抓课堂,囿于课堂论课堂,都在使教师和课堂渐渐远离学生的兴趣、态度、习惯、品格、思维质量和创新精神。此时,别说育人的光荣使命完不成,即使是直面考试,也不会有持久的提高。
只有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建设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价值内涵和更宏大的教育画面时,学生才能在学科学习中尽领风骚,并内化成个体生命的性格特征,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此时,地理不再是单纯的各种自然现象,而可以是“善于观察自然,学会关注世界,用地理创造美好的生活”;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故纸,而可以是“逆寻本源之旅,形成历史观,用过去照亮未来”;语文不再是语词的分析,而可以是“终生阅读,以语言创造精神世界;负责表达,用人文彰显真善美的力量”……
在这样的坐标系中,教师不能也无须再做教材的奴隶、进度的奴隶和教学模式的奴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设远大的人生目标,强化做人的信念、荣誉和责任,不屈不挠地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并帮助学生在趋向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策略之三:放大高校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及流程育人的价值。
一节课可能对学生终身施加影响因子的主要有:文本显性或隐性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人品及其课堂上创设的情感场对学生的影响;高效课堂独学、合学、展示、质疑等流程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同时高效课堂的小组、规则的育人因素也不可忽视。即我们要拓展高效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流程育人的价值。
教室就是一个缩微版的学校,教室具备学校的一切结构与功能。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学生要经历游戏社会、规则社会、模拟社会、真实社会四个阶段。幼儿园、小学的游戏社会指的是角色体验、不当真,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中学的规则社会指的是要按规则办事,违反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受到惩罚的;大学生活是模拟社会,社团活动是走上社会的预言、彩排;是虚拟社会到真实社会的过渡。
教室是“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这隐含了太多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室这个微社会里:行政长官可以竞选产生;法规及重大决策要实行全民公投;班级里应该有自己的公安局、法院、检察院,要有民事仲裁法庭等;要有民间社团、协会等非官方自治组织……让学生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会过民主的生活。
1.组织(小组)育人的价值。小组是组织、班级是组织、学科组是组织、年级组是组织、学校是组织、家庭是组织、社区是组织、县市区是组织、省是组织、国家是组织。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就是人的组织化。组建组织,参与组织,依靠组织,改进组织,是人的基本的成长、发展、生存方式。而小组这种学习组织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学习组织在何种意义上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何种意义上体现了社会进步呢?
组织的灵魂是“信念”。教育的根本意义是铸造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它远高于个人利益而善待与人类相关联的一切。没有组织就没有教育,首先组织是基于人际关系,其次是基于观念认同,它是通过彼此遭遇的事件体现的,最后是组织行为,然后再沉淀为规则。从关系——观念——行为——规则,组织就是这样活下去并展示集合力量的。
2.自治精神的培养。自治精神的核心是自我负责,自我治理,自我担当。这个“自”既指个体的人,也指个体所在的团队。自治精神的核心是不等,不靠,不怨,不悔;是一事当前,我们构建组织,我们制定规则,我们担当责任,我们实现目标。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治。学习小组是成本最低、操作最易、效果最好的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去选举,让学生去制定学习方案,让学生去组织活动,让学生去自我评价。
3.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是一种担当意识、领导意识、合作意识、退让意识、服从意识。团队于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它更是人的精神需求。有属于自己的团队,就意味着有了归属,有了依靠,有了家。小组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在校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小组度过的。小组的存在为小组成员带来了追求和体验集体荣誉的机会,使小组成员在精神和情感上有某种归属感。成就有人分享,挫折有人分担。走进小组,犹如走进了自己的家。学习小组完全可能由学校学习延伸到校外学习,甚至是毕业以后的学习。
4.开放精神的培养。开放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气质。小组为学习带来的,是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是竞相参与,竞相表达;是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是相互间的启迪,欣赏,补充,完善;是不经意间的帮扶,关照。这个过程多了些平视,少了些仰视;多了些随性,少了些矜持;多了些贡献,少了些语出惊人;多了些安全,少了些恐惧;多了些自信,少了些自卑;多了些会心的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少了些惊恐的神情或抱怨的神态。这就是心与脑的敞开状态。
5.流程育人的价值。教学充其量是实现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们更多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育人,来实现孩子的精神成长,来帮助孩子去建立信仰、去修身养性,去激发孩子善的人性、真实的人性。
拿“自研”环节来说,当所有孩子都在安静地看书,专注的书写,认真的思考问题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觉得在自研的时候说话,开小差是个罪过,是不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当他们发现说话、开小差是那么格格不入时,他们会自觉的端正坐姿,调整心态,安静而认真的进入自研。这样就起到了以群体行为规范个人行为的作用,而且在他们自觉遵守纪律的同时也养成了“自研”时需静、专、思的习惯。而在展示环节中的爬黑板中,学生在课桌本本上写对写错、错多错少他不在乎,但让他在班级公共地方——黑板前面来写,他就顾忌到了身后有老师,旁边有同学,因此他特别在乎,特别认真。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放大爬黑板的育人功能:锻炼学生把自己最光彩,最漂亮,代表自己学术最高水平的学习成果,让众人能够欣赏到。这样就磨炼了他,我要在现阶段把最优秀的、最极致的、最高的水平反馈出来。从小就叫他树立做极品,做极致,不做次品,这绝对不仅仅是在黑板上展示学习效果的问题,而是让其从小养成一种品质,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要认真,一定要扎实,一定要把劳动的成果呈现出来。
当学生在大家围拢起来的高度聚焦处展示的时候,他的角色、心理发生了仿佛有催化剂在起作用的显著的化学反应——他已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他是一个主讲,他是学生当中的一个佼佼者,他是在学生群体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主持人、一个小领袖、一个成功者。培养孩子这样的心胸,这样的气魄,这样的胆量,我觉得才是展示环节的主产品,才是教育人应该树立的第一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宜阳三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