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历史上的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被遮蔽的图景。由于政治因素的复杂性,将此时期东北地区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一概而论”,划分到“汉奸文学”、“附逆文学”的范围之内。对此时期一些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纯文学”价值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认识与研究评价。本文试图探讨伪满洲国时期的“鬼才”作家爵青为代表的都市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点,以及深入比较研究东北都市小说同30年代的海派都市小说创作的异同。
关键词: 伪满洲国 东北都市小说 爵青
1932年到1945年,日本侵占东北14年,并炮制了“伪满洲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中国东北与中国其它地区相“隔离”,成为了历史上的“东北沦陷区”;从地理位置上,形成了所谓的“孤岛”。由于政治的敏感性,在伪满洲国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文学派别等,由于作家的政治身份的复杂性,被“一概而论”,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并归入到“汉奸文学”的范围内。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在较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也被历史所“埋没”,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相关领域的研究。“伪满洲国文学”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不能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分割,我们应正视其文学形态的复杂性,做出客观、公平的研究评价。目前对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中,除了东北作家群中以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金剑啸等人为代表的开启了“抗日文学”的先河外,在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还有“东北乡土文学”、“东北都市文学”等等。本文以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作家爵青的作品入手,来研究特殊时空下东北都市文学的独特一角以及探究与30年代在中国上海活跃的“海派”的异同。
一
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沦陷区文学是复杂的、是多元的。学界注意到了当时的“抗日文学”,其中的一些作品除了体现抗日的主题外,还反映出了东北乡村的黑暗、麻木和落后,人们意识的守旧、禁锢。却没有注意到特殊的历史时期“伪满洲国”时期的都市文学,其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当时沦陷区都市的真实风貌,以及生活在都市中的种种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点。而当时的伪满作家爵青是伪满洲国时期都市生活的写作者,他的文学创作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归乡小说”,继承了“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的传统,另一部分的小说创作便是“都市小说”。
爵青,原名刘佩,中国现代小说家,笔名另有可钦、辽丁等,是东北沦陷时期“艺文志”派的代表作家。他爱好诡异而沉湎于想象,擅长于描写不同于平常人的独特的性格与非俗的故事,因此而被人称之为“鬼才”。而由于他政治身份的复杂性,其作品并没有全面细致的分析,因为“民族主义式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整个八十年代的主要方式,此时的伪满文学研究主要是为一些具有左翼思想倾向且较为明朗的作家平反,着重挖掘他们作品中的‘反满抗日’和‘左翼’倾向,被认为与日本关系密切的‘艺文志’派同人都被刻意遗忘或漠视。”①笔者承认但在本文不议爵青本人政治身份的复杂性,而是以艺术审美作为标准去探究其写作的“都市小说”。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刘晓丽教授在其相关的论文中如此说“把爵青的小说放在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背景下认识更具意义。”②学者张毓茂和阎志宏也肯定了爵青小说的价值与贡献,认为爵青所写的一部分小说“将都市知识分子在殖民地社会中的孤独寂寞从旧的废墟(封建大家庭)走出新的废墟(现代都市)的无所依托感深切的表达出来,写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饥饿’。”③这些评价和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爵青笔下的都市是喧嚣交织着个人的孤独,笔下的知识分子是与当时的都市是格格不入与疏离开来的,他们对于城市都是落魄、失落的知识者,他们对于城市的生活是一种“冷眼旁观”,始终以一种“望”的姿态呈现。他的小说《哈尔滨》在开篇就写出了主人公穆麦对于城市的所见,是一种疏离的眺望:
由高岗望下去,建筑物群恰如摆布在灰色的盆地中的绝崖,被夹在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街路,形成着纵横的脉状河流。人马、车辆、错乱的步伐就像迅速奔流着的液体似的。远处屋顶尖上端的广告灯,随着落日划出花文字来。哈尔滨的都市风景沉没在黄昏的紫雾中了。④
小说中家庭教师穆麦不喜欢“嚣尘的都市”,可是迫于生存的无奈又不得不接受这都市的眼花缭乱,因为他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在这低气压的都市,最后走向情欲的堕落——与女主人偷情。被男主人发现,他在小说的末尾说到“一件头疼的事情,又要开始了。”令人头疼的命运,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结果会是怎样。都市的“霓虹”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是悲哀、迷茫与堕落。
再如他的都市短篇小说《某夜》,主人公也是表现出对于都市的观望与远离:
抬起头来,由积满尘埃的窗帘上面望出去,我们可以看见香肠形的或棱柱形的裤子,在窗外往复的摇摆着。时时让我们觉到我们是坐在这大城市某街段的地下室里,对面那些悬着比政治宣传更富于心理刺激的商店广告,吐出了灯光。⑤
这种“看”就是一种疏离。全篇是以主人公和朋友罕在夜晚的行走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要的描写。在这夜色中行走他们看到了繁闹都市中晦暗、堕落的地域:卖淫女的生活、醉汉和饥寒者驰名的街道、不久被拆塌的菜市和鱼市、狭长的窄路上撞到的纷争的人群,等等。一边是关于城市的美好的“想象”与“高歌”,一边又是城市丑陋的袒露无疑。主人公的“看”,也是作者的“看”,也是身处在都市中的知识分子精神矛盾的体现。
爵青笔下的都市是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但在这些繁华背后却交相掩映着人的命运悲剧。他对于城市的描写不是对都市的赞美,而是一种“暴露”,暴露严酷的社会生存状态,以及对于女性悲惨命运的抒写与同情。
他的一部分都市小说以女性作为主人公,并且他笔下的女性多为社会地位卑贱的妓女。在伪满洲国时期,做卖淫女其实已经俨然成为了一种可以谋生的职业,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混乱不堪。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女性没有工作,也没有独立生存的可能,所以出卖自己的肉体是最快也是最容易赚钱的工作。所以作者眼中的都市是这样的: ……狭小的窗子露着血红色的光,有阴湿的气氛杂着腥鱼味飘了上来,隔着一层玻璃和布帘,便廉价地拍卖着人肉……(《某夜》)⑥
茅路的尽头上,一条往下坡去的斜道现在黑暗里了。他知道那里是丑恶的另一个世界,那是在黑暗中的垃圾堆那面的一个世界。湿泥,水沙和腐烂了的新闻纸所造成的垃圾堆上,滚动着发霉的食物,酸臭的汤水,铁丝网,玻璃片和烟卷盒玩具类,就在这大都市的排泄物的垃圾堆那面存在着一个奇异的世界。在这夜里,这世界开展着,恰似一个颓废的贵族的花园似的,开满了被荼毒的肥料所培养出来的惨艳的植物;那里依然没有光,更没有一盏可以发光的微小的路灯。他知道:那里有卖淫妇们。(《巷》)
他写的这些女子都是不得不寄生在这暗夜之中,都是为了求得生存。在他的小说《恋狱》中的丽丽,她自己口述从南部地方来,想以自己的肉体做买卖,到哈尔滨当舞女。如果不是生存问题的逼不得已,有谁想出卖自己的肉体?而这些女子是善良的,是值得同情的。虽然丽丽是沦落风尘的女子,但她对于陌生的“他”给予了不求回报的帮助,分别两年对“他”恋恋不忘,两年后仅仅是第二次见面,丽丽就敢于为这个陌生的“他”放弃物质金钱,而小说中的心心念念的爱人却因为三千块钱和一串项链抛弃了她。小说《巷》中的女子素姝为了自己爱的人而堕落进烟花柳巷,最后进而也为自己所爱的男人而死。
这是作家爵青对20世纪30年代东北都市原貌的赤裸裸的呈现与暴露。展现着与都市繁华相对立的百态人生。
二
爵青的小说写都市,展览都市。而在当时日寇侵占的东北,现实主义已经成了东北现代文学的主潮,所以“爵青特立独行的创作在东北文学界造成了某种‘生疏’之感。”⑧学者刘晓丽对于他的小说的把握是十分准确的“他的小说无论是文体形式还是内容,都拓展了特定区域的都市文学空间,可以和‘海派’都市文学相呼应。”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派”是一个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活跃在上海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的创作为主。这样在时间上,爵青所创作的都市小说同“海派”的创作时间呼应。从地理位置上,一南一北在地域方面也遥相呼应。此外,“30年代的新感觉派是在以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⑩而“爵青深受纪德象征和唯美风格影响,风格诡异神秘,充满迷惑,实验性强,具有鲜明的现代品格。”{11}二者的创作兼具现代主义成分。但又由所处的地域的不同、生存环境的不同,二者的创作又同中有异。
从小说的题材上,新感觉派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日常,侧重去描写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新感觉派的作家乐于感性的去描写具有都市气息和特征的人物:舞女、银行职员、姨太太、投机商等等,将他们的出场地点设置为歌厅、剧院、赛马场等地点。写出了都市生活的糜乱不堪:暗杀、乱伦、卖淫、性欲的放纵等等。“而对于那本身就象征繁华和堕落、联结着社会上层和下层的‘舞女’,新感觉派尤擅长描写,并由此造成了‘海派文学’的甜俗之气。”{12}但是30年代的海派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展现了半殖民地都市的真实图景,“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于人性的戕害。”{13}而爵青同写都市的黑暗、堕落与病态,也写妓女、小工、商人等等,却没有海派小说的甜俗、艳俗之气,而多了一种对都市现实呈现的冷峻之感,在他的笔下灯火阑珊的都市也有阴暗的一角;笔下的卖淫女虽艳丽十足,却难以丢掉她们身上的悲哀和凄惨。此外,爵青的都市小说也融入了东北地域文化的特点,由于东北的地理位置北邻俄罗斯,所以在他的小说中会出现俄式的建筑描写、也有外国名称的街道,在小说中也会出现诸如俄国人的外国人的角色,这都是属于东北城市哈尔滨独有的地域特色,也因此为他的都市小说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相比之下,爵青的都市小说并未像新感觉派小说家过度地描写都市,而是展现出了作者对于都市繁华背后的各色人生的冷静、大气的观察与思考。
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面,新感觉派小说家去“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14}以个人主体的感性体会为主,将个人的感觉外化,如“她的眸子里还遗留着乳香”;写出的钟声是带有颜色的;自己内心的沉重是可以听到叹息声的,还有诸多类似的描写。爵青的都市小说并不是以个人的感性体验为主,而是“乐于使用粗线条描写和庞大的类比物来比喻。他还常常采用俯视和远视的视角,用冷静的笔调,作为一个旁观者把庄严、粗犷、喧嚣、繁华尽收眼底,不带明显的感情色彩,行文显得冷郁深沉、雄浑苍凉。”{15}
新感觉派在创作中还借鉴西方的意识流的手法来写作。如施蛰存的《梅雨之夕》,情节简单,全文都是主人公内心想法的表述、主人公意识的流动。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全文也并没有连贯的情节,所有的叙述都具有跳跃性。爵青也写作意识流的小说,但他的意识流小说同海派作家单纯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的创作不同,“爵青的小说把自己的意识纠缠在其中,通过小说反复玩味自己的困惑。超强的自我意识左右作品的一切,很多作品是他自己和自己的对话,甚至是写给自己的。”{16}这些意识更多的是作者爵青本人精神上的困惑与矛盾,在伪满洲国这很特别的历史与社会的环境下,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立场的抉择也是充满矛盾性的。从爵青的小说中即可看出。
三
通过对爵青都市小说的创作和3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的比较发现,二者写作相同的都市题材,都擅于运用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同时爵青在都市小说创作方面对于30年代上海新感觉派的小说是一个南北都市小说的呼应,但爵青的都市小说的创作又不同于新感觉派的小说,究其原因可以做如下阐释:
首先,从历史环境和地域条件来讲,新感觉派所描写的主要地域是在当时的上海,城市所处的位置处在东南沿海,相对于东北地区比较开放,城市的现代化气息浓厚,经济文化发达,所以新感觉派的小说是更具“都市”意味,或者说更加的“名副其实”。而爵青所写的都市,是中国内陆的东北地区,地理条件比较闭塞,而当时的政治经济又都处在日本侵略者的操控之下,这个都市的自由程度和发展程度显然是相对而言的。国破家已亡,作者还是看到了伪满洲国时期打着“城市”幌子的民不聊生、社会凋敝的深刻现实。 再者,从作者的自身经历来看,爵青生活在日本统治了14年的伪满洲国时期,作家精神与思想本身就具有矛盾性,笔下的都市是沦陷后的都市的图景,自然也有着作者自己对于“生存”和“命运”的思考。所以爵青笔下的都市小说又不单单是暴露社会的混乱与黑暗,还有着时代和历史所造成的特殊的厚重感。
伪满洲国时期也有其他的作家创作当时东北地域的都市小说,但是却难以达到爵青都市小说的写作高度,爵青是伪满洲国时期都市小说创作的“异数”,从小说的自身价值而言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空间。
注释:
①周青民.东北作家爵青接受史.当代作家评论,2015(3):157.
②刘晓丽.伪满洲国作家爵青资料考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第36卷(3):61.
③张毓茂,阎志宏.论东北沦陷时期小说(上).社会科学辑刊,1992(2).
④爵青.爵青代表作.叶彤选编.华夏出版社,1998:1.
⑤爵青.爵青代表作.叶彤选编.华夏出版社,1998:38.
⑥爵青.爵青代表作.叶彤选编.华夏出版社,1998:42.
⑦爵青.爵青代表作.叶彤选编.华夏出版社,1998:51.
⑧周青民.东北作家爵青接受史.当代作家评论,2015(3):56.
⑨刘晓丽.伪满洲国作家爵青资料考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第36卷(3):61.
⑩朱栋霖,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8.
{11}谢朝坤.异态时空的反抗及其命运——论爵青小说中时间与空间的书写.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2):102-103.
{12}朱栋霖,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
{13}朱栋霖,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
{14}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46.
{15}金晓燕.爵青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第13卷(4):87.
{16}刘晓丽.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0.
参考文献:
[1]周青民.东北作家爵青接受史.当代作家评论,2015(3).
[2]刘晓丽.伪满洲国作家爵青资料考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
[3]张毓茂,阎志宏.论东北沦陷时期小说(上).社会科学辑刊,1992(2).
[4]爵青.爵青代表作.叶彤选编.华夏出版社,1998.朱栋霖,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谢朝坤.异态时空的反抗及其命运——论爵青小说中时间与空间的书写.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2).
[6]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7]金晓燕.爵青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
[8]刘晓丽.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伪满洲国 东北都市小说 爵青
1932年到1945年,日本侵占东北14年,并炮制了“伪满洲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中国东北与中国其它地区相“隔离”,成为了历史上的“东北沦陷区”;从地理位置上,形成了所谓的“孤岛”。由于政治的敏感性,在伪满洲国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文学派别等,由于作家的政治身份的复杂性,被“一概而论”,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并归入到“汉奸文学”的范围内。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在较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也被历史所“埋没”,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相关领域的研究。“伪满洲国文学”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不能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分割,我们应正视其文学形态的复杂性,做出客观、公平的研究评价。目前对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中,除了东北作家群中以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金剑啸等人为代表的开启了“抗日文学”的先河外,在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还有“东北乡土文学”、“东北都市文学”等等。本文以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作家爵青的作品入手,来研究特殊时空下东北都市文学的独特一角以及探究与30年代在中国上海活跃的“海派”的异同。
一
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沦陷区文学是复杂的、是多元的。学界注意到了当时的“抗日文学”,其中的一些作品除了体现抗日的主题外,还反映出了东北乡村的黑暗、麻木和落后,人们意识的守旧、禁锢。却没有注意到特殊的历史时期“伪满洲国”时期的都市文学,其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当时沦陷区都市的真实风貌,以及生活在都市中的种种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点。而当时的伪满作家爵青是伪满洲国时期都市生活的写作者,他的文学创作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归乡小说”,继承了“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的传统,另一部分的小说创作便是“都市小说”。
爵青,原名刘佩,中国现代小说家,笔名另有可钦、辽丁等,是东北沦陷时期“艺文志”派的代表作家。他爱好诡异而沉湎于想象,擅长于描写不同于平常人的独特的性格与非俗的故事,因此而被人称之为“鬼才”。而由于他政治身份的复杂性,其作品并没有全面细致的分析,因为“民族主义式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整个八十年代的主要方式,此时的伪满文学研究主要是为一些具有左翼思想倾向且较为明朗的作家平反,着重挖掘他们作品中的‘反满抗日’和‘左翼’倾向,被认为与日本关系密切的‘艺文志’派同人都被刻意遗忘或漠视。”①笔者承认但在本文不议爵青本人政治身份的复杂性,而是以艺术审美作为标准去探究其写作的“都市小说”。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刘晓丽教授在其相关的论文中如此说“把爵青的小说放在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背景下认识更具意义。”②学者张毓茂和阎志宏也肯定了爵青小说的价值与贡献,认为爵青所写的一部分小说“将都市知识分子在殖民地社会中的孤独寂寞从旧的废墟(封建大家庭)走出新的废墟(现代都市)的无所依托感深切的表达出来,写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饥饿’。”③这些评价和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爵青笔下的都市是喧嚣交织着个人的孤独,笔下的知识分子是与当时的都市是格格不入与疏离开来的,他们对于城市都是落魄、失落的知识者,他们对于城市的生活是一种“冷眼旁观”,始终以一种“望”的姿态呈现。他的小说《哈尔滨》在开篇就写出了主人公穆麦对于城市的所见,是一种疏离的眺望:
由高岗望下去,建筑物群恰如摆布在灰色的盆地中的绝崖,被夹在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街路,形成着纵横的脉状河流。人马、车辆、错乱的步伐就像迅速奔流着的液体似的。远处屋顶尖上端的广告灯,随着落日划出花文字来。哈尔滨的都市风景沉没在黄昏的紫雾中了。④
小说中家庭教师穆麦不喜欢“嚣尘的都市”,可是迫于生存的无奈又不得不接受这都市的眼花缭乱,因为他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在这低气压的都市,最后走向情欲的堕落——与女主人偷情。被男主人发现,他在小说的末尾说到“一件头疼的事情,又要开始了。”令人头疼的命运,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结果会是怎样。都市的“霓虹”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是悲哀、迷茫与堕落。
再如他的都市短篇小说《某夜》,主人公也是表现出对于都市的观望与远离:
抬起头来,由积满尘埃的窗帘上面望出去,我们可以看见香肠形的或棱柱形的裤子,在窗外往复的摇摆着。时时让我们觉到我们是坐在这大城市某街段的地下室里,对面那些悬着比政治宣传更富于心理刺激的商店广告,吐出了灯光。⑤
这种“看”就是一种疏离。全篇是以主人公和朋友罕在夜晚的行走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要的描写。在这夜色中行走他们看到了繁闹都市中晦暗、堕落的地域:卖淫女的生活、醉汉和饥寒者驰名的街道、不久被拆塌的菜市和鱼市、狭长的窄路上撞到的纷争的人群,等等。一边是关于城市的美好的“想象”与“高歌”,一边又是城市丑陋的袒露无疑。主人公的“看”,也是作者的“看”,也是身处在都市中的知识分子精神矛盾的体现。
爵青笔下的都市是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但在这些繁华背后却交相掩映着人的命运悲剧。他对于城市的描写不是对都市的赞美,而是一种“暴露”,暴露严酷的社会生存状态,以及对于女性悲惨命运的抒写与同情。
他的一部分都市小说以女性作为主人公,并且他笔下的女性多为社会地位卑贱的妓女。在伪满洲国时期,做卖淫女其实已经俨然成为了一种可以谋生的职业,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混乱不堪。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女性没有工作,也没有独立生存的可能,所以出卖自己的肉体是最快也是最容易赚钱的工作。所以作者眼中的都市是这样的: ……狭小的窗子露着血红色的光,有阴湿的气氛杂着腥鱼味飘了上来,隔着一层玻璃和布帘,便廉价地拍卖着人肉……(《某夜》)⑥
茅路的尽头上,一条往下坡去的斜道现在黑暗里了。他知道那里是丑恶的另一个世界,那是在黑暗中的垃圾堆那面的一个世界。湿泥,水沙和腐烂了的新闻纸所造成的垃圾堆上,滚动着发霉的食物,酸臭的汤水,铁丝网,玻璃片和烟卷盒玩具类,就在这大都市的排泄物的垃圾堆那面存在着一个奇异的世界。在这夜里,这世界开展着,恰似一个颓废的贵族的花园似的,开满了被荼毒的肥料所培养出来的惨艳的植物;那里依然没有光,更没有一盏可以发光的微小的路灯。他知道:那里有卖淫妇们。(《巷》)
他写的这些女子都是不得不寄生在这暗夜之中,都是为了求得生存。在他的小说《恋狱》中的丽丽,她自己口述从南部地方来,想以自己的肉体做买卖,到哈尔滨当舞女。如果不是生存问题的逼不得已,有谁想出卖自己的肉体?而这些女子是善良的,是值得同情的。虽然丽丽是沦落风尘的女子,但她对于陌生的“他”给予了不求回报的帮助,分别两年对“他”恋恋不忘,两年后仅仅是第二次见面,丽丽就敢于为这个陌生的“他”放弃物质金钱,而小说中的心心念念的爱人却因为三千块钱和一串项链抛弃了她。小说《巷》中的女子素姝为了自己爱的人而堕落进烟花柳巷,最后进而也为自己所爱的男人而死。
这是作家爵青对20世纪30年代东北都市原貌的赤裸裸的呈现与暴露。展现着与都市繁华相对立的百态人生。
二
爵青的小说写都市,展览都市。而在当时日寇侵占的东北,现实主义已经成了东北现代文学的主潮,所以“爵青特立独行的创作在东北文学界造成了某种‘生疏’之感。”⑧学者刘晓丽对于他的小说的把握是十分准确的“他的小说无论是文体形式还是内容,都拓展了特定区域的都市文学空间,可以和‘海派’都市文学相呼应。”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派”是一个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活跃在上海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的创作为主。这样在时间上,爵青所创作的都市小说同“海派”的创作时间呼应。从地理位置上,一南一北在地域方面也遥相呼应。此外,“30年代的新感觉派是在以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⑩而“爵青深受纪德象征和唯美风格影响,风格诡异神秘,充满迷惑,实验性强,具有鲜明的现代品格。”{11}二者的创作兼具现代主义成分。但又由所处的地域的不同、生存环境的不同,二者的创作又同中有异。
从小说的题材上,新感觉派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日常,侧重去描写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新感觉派的作家乐于感性的去描写具有都市气息和特征的人物:舞女、银行职员、姨太太、投机商等等,将他们的出场地点设置为歌厅、剧院、赛马场等地点。写出了都市生活的糜乱不堪:暗杀、乱伦、卖淫、性欲的放纵等等。“而对于那本身就象征繁华和堕落、联结着社会上层和下层的‘舞女’,新感觉派尤擅长描写,并由此造成了‘海派文学’的甜俗之气。”{12}但是30年代的海派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展现了半殖民地都市的真实图景,“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于人性的戕害。”{13}而爵青同写都市的黑暗、堕落与病态,也写妓女、小工、商人等等,却没有海派小说的甜俗、艳俗之气,而多了一种对都市现实呈现的冷峻之感,在他的笔下灯火阑珊的都市也有阴暗的一角;笔下的卖淫女虽艳丽十足,却难以丢掉她们身上的悲哀和凄惨。此外,爵青的都市小说也融入了东北地域文化的特点,由于东北的地理位置北邻俄罗斯,所以在他的小说中会出现俄式的建筑描写、也有外国名称的街道,在小说中也会出现诸如俄国人的外国人的角色,这都是属于东北城市哈尔滨独有的地域特色,也因此为他的都市小说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相比之下,爵青的都市小说并未像新感觉派小说家过度地描写都市,而是展现出了作者对于都市繁华背后的各色人生的冷静、大气的观察与思考。
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面,新感觉派小说家去“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14}以个人主体的感性体会为主,将个人的感觉外化,如“她的眸子里还遗留着乳香”;写出的钟声是带有颜色的;自己内心的沉重是可以听到叹息声的,还有诸多类似的描写。爵青的都市小说并不是以个人的感性体验为主,而是“乐于使用粗线条描写和庞大的类比物来比喻。他还常常采用俯视和远视的视角,用冷静的笔调,作为一个旁观者把庄严、粗犷、喧嚣、繁华尽收眼底,不带明显的感情色彩,行文显得冷郁深沉、雄浑苍凉。”{15}
新感觉派在创作中还借鉴西方的意识流的手法来写作。如施蛰存的《梅雨之夕》,情节简单,全文都是主人公内心想法的表述、主人公意识的流动。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全文也并没有连贯的情节,所有的叙述都具有跳跃性。爵青也写作意识流的小说,但他的意识流小说同海派作家单纯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的创作不同,“爵青的小说把自己的意识纠缠在其中,通过小说反复玩味自己的困惑。超强的自我意识左右作品的一切,很多作品是他自己和自己的对话,甚至是写给自己的。”{16}这些意识更多的是作者爵青本人精神上的困惑与矛盾,在伪满洲国这很特别的历史与社会的环境下,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立场的抉择也是充满矛盾性的。从爵青的小说中即可看出。
三
通过对爵青都市小说的创作和3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的比较发现,二者写作相同的都市题材,都擅于运用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同时爵青在都市小说创作方面对于30年代上海新感觉派的小说是一个南北都市小说的呼应,但爵青的都市小说的创作又不同于新感觉派的小说,究其原因可以做如下阐释:
首先,从历史环境和地域条件来讲,新感觉派所描写的主要地域是在当时的上海,城市所处的位置处在东南沿海,相对于东北地区比较开放,城市的现代化气息浓厚,经济文化发达,所以新感觉派的小说是更具“都市”意味,或者说更加的“名副其实”。而爵青所写的都市,是中国内陆的东北地区,地理条件比较闭塞,而当时的政治经济又都处在日本侵略者的操控之下,这个都市的自由程度和发展程度显然是相对而言的。国破家已亡,作者还是看到了伪满洲国时期打着“城市”幌子的民不聊生、社会凋敝的深刻现实。 再者,从作者的自身经历来看,爵青生活在日本统治了14年的伪满洲国时期,作家精神与思想本身就具有矛盾性,笔下的都市是沦陷后的都市的图景,自然也有着作者自己对于“生存”和“命运”的思考。所以爵青笔下的都市小说又不单单是暴露社会的混乱与黑暗,还有着时代和历史所造成的特殊的厚重感。
伪满洲国时期也有其他的作家创作当时东北地域的都市小说,但是却难以达到爵青都市小说的写作高度,爵青是伪满洲国时期都市小说创作的“异数”,从小说的自身价值而言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空间。
注释:
①周青民.东北作家爵青接受史.当代作家评论,2015(3):157.
②刘晓丽.伪满洲国作家爵青资料考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第36卷(3):61.
③张毓茂,阎志宏.论东北沦陷时期小说(上).社会科学辑刊,1992(2).
④爵青.爵青代表作.叶彤选编.华夏出版社,1998:1.
⑤爵青.爵青代表作.叶彤选编.华夏出版社,1998:38.
⑥爵青.爵青代表作.叶彤选编.华夏出版社,1998:42.
⑦爵青.爵青代表作.叶彤选编.华夏出版社,1998:51.
⑧周青民.东北作家爵青接受史.当代作家评论,2015(3):56.
⑨刘晓丽.伪满洲国作家爵青资料考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第36卷(3):61.
⑩朱栋霖,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8.
{11}谢朝坤.异态时空的反抗及其命运——论爵青小说中时间与空间的书写.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2):102-103.
{12}朱栋霖,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
{13}朱栋霖,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
{14}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46.
{15}金晓燕.爵青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第13卷(4):87.
{16}刘晓丽.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0.
参考文献:
[1]周青民.东北作家爵青接受史.当代作家评论,2015(3).
[2]刘晓丽.伪满洲国作家爵青资料考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
[3]张毓茂,阎志宏.论东北沦陷时期小说(上).社会科学辑刊,1992(2).
[4]爵青.爵青代表作.叶彤选编.华夏出版社,1998.朱栋霖,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谢朝坤.异态时空的反抗及其命运——论爵青小说中时间与空间的书写.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2).
[6]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7]金晓燕.爵青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
[8]刘晓丽.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