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生态工业区内涵及其规划的可行性、生态工业区规划原则、生态工业区规划下的产业链发展、生态工业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四个大的方面对
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这一论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评述。
关键词:生态工业区;规划的可行性;生态经济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笔者充分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与研究方法,对生态工业区的规划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各个主要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设计。希望读者能从如下的探究论述中有所收获。
二、生态工业区内涵及其规划的可行性
生态工业区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具有不同生产目的的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利用资源的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将工业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工业区的污染物“零排放”。其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它不仅是传统生产方式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现代化发展对生产的现实要求,是工业生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区才是最具环境保护意义的工业区。
以上定义在表述上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工业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之中,把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一样的。本文认为,生态工业区是产业生态思想在区域层面的重要实践形式,它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综合运用产业生态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把一定区域内彼此相邻的企业、社区等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延伸资源加工链,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等的闭路循环,达到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最小化排放,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工业区规划原则
1.工业副产品要能交换共生
以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为理论指导,遵循物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致力于企业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建立工业系统“食物链网”,即工业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企业间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模式,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形成园区内不同产业间的共生。 生态工业区应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
对于现有工业园,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新建生态工业区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容量,调整列入生态敏感区的工业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工业区对景观和水文背景、区域生态系统以及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2.空间布局要合理
以精明增长为规划布局理念,深入分析园区产业结构特性、生产工艺等,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用。工业区空间布局以“集中、集聚、集约”为目标,实现精明增长。
“集中”要体现精明增长,即以精明增长理念为指导,在县域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园区用地,内部实现不同功能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再集中。同时,生活居住功能向生活核心区集聚,在生活居住区内部大力推行用地的内涵化发展和高密度增长。
“集聚”即体现有机集中,即以发展产业集群为导向,在充分尊重工业园区现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各产业循环体系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产业区与生活居住组团的相互影响与联系等,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布局。同时,保留城市生态敏感区,设置城市生态景观廊道,避免各产业组团的过分集中,实现“大分散,小集聚”。
“集约”是实现紧凑工业区,工业区现状用地尽量占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变废地为宝地。转变传统的土地开发方式,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容积率,生产区提倡建设多层标准式厂房,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生活居住区将住宅、商业、办公、公建、公园等设施紧凑布局,减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活居住的多样性需求。
3.要以人为本
在工业区建筑、景观、文化等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引,以景观生态原理为设计理念,以满足人的需要为首要原则,创造一个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式的宜居性新型工业区。
四、生态工业区规划下的产业链发展
工业布局必须充分利用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成本优势、物流中转优势等。以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为契机,以清洁生产的生态型工业为主线,努力发展高附加值、充分就业的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工业区的建设,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相统一,推行绿色清洁工业,淘汰劣势产业和污染型工业,建立行业准入目录机制。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自然资源优势型的绿色加工业;
2.重点发展具有良好环境指向型的科技密集型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工程、新材料工程和精密仪器、仪表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
3.相应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都市型工业,例如:服装服饰业、仪器加工制造业等;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在丝纺织业、化肥制造等行业推广使用无毒害原料、溶剂、催化剂等新工艺,代替传统轻度污染的工艺。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产工艺改造、生产技术手段的提升,改变现有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采用对环境友好的工艺路线,减少废水排放,改善脏乱差的生产环境。建材业要以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为导向,代替可造成污染的产品。
提升工业区链网结构。链网结构既可用于加大多种产品集成的柔性,又可形成紧密型的生态网络。如利用磷石膏分解技術,可把磷肥厂、水泥厂、高硫煤厂和硫酸厂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生态网络”,有效地解决磷石膏污染问题,又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通过废气废渣收集技术,将铅锌冶炼厂、建材厂的废气废渣用于制造硫酸、水泥等。
建立资源的循环共生共用系统。在企业中采用高效率、低物耗和能耗的技术,打破传统产业技术部门的分割,形成产业与企业之间的共生系统,从而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不仅在各分行业工业区内部,整个工业区也要尽最大可能建立资源共生共用系统。
五、生态工业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工业区更新的成功实例的比较研究,总结经验方法及教训,分析我国生态工业基地宜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弊端,从长远战略的角度对生态工业基地更新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并通过景观格局优化,为使我国生态工业区能够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设策略及建议。
影响城区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其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植被茂密相连。通过对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生态安全的评价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这除了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外,还受到人类自身知识缺陷和认识边界的限制,生态安全评价也不是某个单一学科能够解决和承担得起的,它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科学家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成果。具体到生态安全评价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很多问题,包括生态安全因子的确认与计量、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安全指标阀值(安全边界)的确定等等。从指标设计的宏观思路上看,不仅要反映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安全状态,还要反映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及行为主体的安全意识、应对能力和应对措施的效率等。
结束语
文章对生态工业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分析、规划原则分析以及产业链分析等一系列建议。希望能在工业化建设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对工业区的建设起到有效地引导。
参考文献:
[1]邱德胜 钟书华.生态工业区理论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 -2011年7月
[2]钟书华 工业生态学与生态工业区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5月
[3]沈渭寿 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2010年3月
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这一论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评述。
关键词:生态工业区;规划的可行性;生态经济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笔者充分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与研究方法,对生态工业区的规划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各个主要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设计。希望读者能从如下的探究论述中有所收获。
二、生态工业区内涵及其规划的可行性
生态工业区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具有不同生产目的的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利用资源的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将工业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工业区的污染物“零排放”。其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它不仅是传统生产方式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现代化发展对生产的现实要求,是工业生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区才是最具环境保护意义的工业区。
以上定义在表述上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工业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之中,把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一样的。本文认为,生态工业区是产业生态思想在区域层面的重要实践形式,它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综合运用产业生态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把一定区域内彼此相邻的企业、社区等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延伸资源加工链,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等的闭路循环,达到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最小化排放,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工业区规划原则
1.工业副产品要能交换共生
以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为理论指导,遵循物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致力于企业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建立工业系统“食物链网”,即工业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企业间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模式,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形成园区内不同产业间的共生。 生态工业区应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
对于现有工业园,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新建生态工业区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容量,调整列入生态敏感区的工业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工业区对景观和水文背景、区域生态系统以及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2.空间布局要合理
以精明增长为规划布局理念,深入分析园区产业结构特性、生产工艺等,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用。工业区空间布局以“集中、集聚、集约”为目标,实现精明增长。
“集中”要体现精明增长,即以精明增长理念为指导,在县域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园区用地,内部实现不同功能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再集中。同时,生活居住功能向生活核心区集聚,在生活居住区内部大力推行用地的内涵化发展和高密度增长。
“集聚”即体现有机集中,即以发展产业集群为导向,在充分尊重工业园区现状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各产业循环体系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产业区与生活居住组团的相互影响与联系等,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布局。同时,保留城市生态敏感区,设置城市生态景观廊道,避免各产业组团的过分集中,实现“大分散,小集聚”。
“集约”是实现紧凑工业区,工业区现状用地尽量占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变废地为宝地。转变传统的土地开发方式,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容积率,生产区提倡建设多层标准式厂房,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生活居住区将住宅、商业、办公、公建、公园等设施紧凑布局,减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活居住的多样性需求。
3.要以人为本
在工业区建筑、景观、文化等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引,以景观生态原理为设计理念,以满足人的需要为首要原则,创造一个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式的宜居性新型工业区。
四、生态工业区规划下的产业链发展
工业布局必须充分利用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成本优势、物流中转优势等。以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为契机,以清洁生产的生态型工业为主线,努力发展高附加值、充分就业的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工业区的建设,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相统一,推行绿色清洁工业,淘汰劣势产业和污染型工业,建立行业准入目录机制。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自然资源优势型的绿色加工业;
2.重点发展具有良好环境指向型的科技密集型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工程、新材料工程和精密仪器、仪表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
3.相应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都市型工业,例如:服装服饰业、仪器加工制造业等;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在丝纺织业、化肥制造等行业推广使用无毒害原料、溶剂、催化剂等新工艺,代替传统轻度污染的工艺。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产工艺改造、生产技术手段的提升,改变现有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采用对环境友好的工艺路线,减少废水排放,改善脏乱差的生产环境。建材业要以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为导向,代替可造成污染的产品。
提升工业区链网结构。链网结构既可用于加大多种产品集成的柔性,又可形成紧密型的生态网络。如利用磷石膏分解技術,可把磷肥厂、水泥厂、高硫煤厂和硫酸厂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生态网络”,有效地解决磷石膏污染问题,又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通过废气废渣收集技术,将铅锌冶炼厂、建材厂的废气废渣用于制造硫酸、水泥等。
建立资源的循环共生共用系统。在企业中采用高效率、低物耗和能耗的技术,打破传统产业技术部门的分割,形成产业与企业之间的共生系统,从而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不仅在各分行业工业区内部,整个工业区也要尽最大可能建立资源共生共用系统。
五、生态工业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工业区更新的成功实例的比较研究,总结经验方法及教训,分析我国生态工业基地宜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弊端,从长远战略的角度对生态工业基地更新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并通过景观格局优化,为使我国生态工业区能够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设策略及建议。
影响城区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其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植被茂密相连。通过对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生态安全的评价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这除了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外,还受到人类自身知识缺陷和认识边界的限制,生态安全评价也不是某个单一学科能够解决和承担得起的,它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科学家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成果。具体到生态安全评价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很多问题,包括生态安全因子的确认与计量、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安全指标阀值(安全边界)的确定等等。从指标设计的宏观思路上看,不仅要反映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安全状态,还要反映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及行为主体的安全意识、应对能力和应对措施的效率等。
结束语
文章对生态工业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分析、规划原则分析以及产业链分析等一系列建议。希望能在工业化建设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对工业区的建设起到有效地引导。
参考文献:
[1]邱德胜 钟书华.生态工业区理论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 -2011年7月
[2]钟书华 工业生态学与生态工业区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5月
[3]沈渭寿 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