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素养之一,笔者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谈对学生这一素养的培养,供同仁讨论。
我将《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整合为“甲午之危”、“甲午之战”、“甲午之殇”、“甲午之思”四大板块,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激发学生以古鉴今,学以致用,从历史中来,到现实中去,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去。通过运用情境教学、图表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史料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学等历史教学策略,搭建时空框架,勾连时空关系,分析时空尺度。
一、活用历史图表,直观时空的深度与广度
历史图表包括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和历史表格(如历史年表、大事年表、王朝世系表,以及各种统计表、综合表、比较表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图表,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视觉材料,既直观又生动,通过直接或间接感知具体历史现象或史实,从而学习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或历史概念。历史圖表在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形成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特定历史环境及条件下进行考察的思维习惯及品质,领悟历史地图所反映的时代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甲午之殇”环节,如果直接向学生提问“对比两个条约内容中要求开放的通商口岸,说说列强在侵略中国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应该会保持沉默陷入苦思或者按照参考书把答案机械地读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南京条约》开放通商口岸的历史地图和《马关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地图进行对比,再来提问,学生则可以借助两幅直观形象的地图,回答老师的问题,进而理解《马关条约》签订加速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又如:在“甲午之危”环节,介绍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直观展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路线和野心,对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也更容易理解。
在“甲午之战”、“甲午之殇”环节,则都采用了历史表格。“甲午之战”比较表,列举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重要战役的基本史实,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归纳问题的能力,又直观、生动展现了历史事件,间接感知具体历史史实。 “甲午之殇”比较表,列举了《马关条约》、《南京条约》的基本史实,结合“开放口岸”链接的历史地图,直观形象地展现了《马关条约》影响及危害之大、之深。
二、选用史料教学,培养时空思维
历史时空观念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初中学生的感性思维要强于理性思维,而培养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即可完成。“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的而非观念的,我们不能从观念本身出发建立历史时空观,而应从历史发展的具体事物中建立这种观念,培养这种能力。”[1]而史料教学有助于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增加历史教学的容量或信息,拓展历史教学的视野,锻炼学生时空思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阅读能力、辨别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甲午之危”环节,分别以“日本方面”、“清朝方面”提供“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背景的史料“,学生借助史料深入分析“甲午之危”的“危”之所在:
中国国内形势,政治上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仍然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经济上仍然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军事上则是挪用军费,建颐和园,武备不足;态度上虽是经历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依然 虚荣自大,“颐和园又搭天棚”。日本国内形势,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家实力增强;小国寡民,缺乏资源和市场;战前节省开支,扩军备战,准备充分;遭遇经济危机,希望转移矛盾。通过深入的背景分析,学生非常容易理解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也为学生接受清朝战败的结果,并从中探寻败因得到启示埋下伏笔。
又如,在“甲午之战”环节,提供“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之战”、“威海之战”等丰富详实的史料;在“课外延伸”环节,设计制作手抄报《甲午风云》,要求学生收集甲午中日战争资料(文字资料、图片及说明、人物及介绍)。通过提供和收集史料,帮助学生全方位,以更广阔的视野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充实已经搭建的时空框架。
三、讲说历史故事,穿越时空环境
历史故事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又能促其自主学习和探究,将学生引领到“乐学”境界。将历史故事运用于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深化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教师讲述历史故事,可通过制造悬念、设置问题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时空环境,激发学生边听、边思,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
例如,在“甲午之战”环节,笔者讲述 “旅顺大屠杀”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们陷入了悲痛之中,大家都知道“南京大屠杀”让人痛心疾首,诸不知“旅顺大屠杀”更加惨绝人寰,这样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又如,在“中国人民抗争”环节,笔者讲述了民族英雄徐骧的抗争故事。《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愤慨谴责清政府投降卖国的行径,台湾人民鸣锣罢市,集会示威,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涌现了徐骧等一批英勇抗争的英雄儿女,并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笔者还推荐学生课后观看电影《赛德克·巴莱》等,多了解一些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笔者通过故事教学,穿越时空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史实,还原历史真相。
四、绘制思维导图,搭建时空框架
“历史思维导图是通过联想、推理等方法,使知识之间建构起联系,形成与主题要素相互联系的各层级知识(或概念)基本的思维网络。”[2] 历史思维导图具有工具性和可视化特点,学生可以将分散、零碎的历史知识点构建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思维导图多采用多种色彩构图,可以不断刺激大脑思维,既符合大脑思维的运作模式,又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加鲜活,栩栩如生。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是培养时空意识、搭建时空框架的最佳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结合时空因素,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我将《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整合为“甲午之危”、“甲午之战”、“甲午之殇”、“甲午之思”四大板块,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激发学生以古鉴今,学以致用,从历史中来,到现实中去,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去。通过运用情境教学、图表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史料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学等历史教学策略,搭建时空框架,勾连时空关系,分析时空尺度。
一、活用历史图表,直观时空的深度与广度
历史图表包括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和历史表格(如历史年表、大事年表、王朝世系表,以及各种统计表、综合表、比较表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历史图表,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视觉材料,既直观又生动,通过直接或间接感知具体历史现象或史实,从而学习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或历史概念。历史圖表在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形成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特定历史环境及条件下进行考察的思维习惯及品质,领悟历史地图所反映的时代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甲午之殇”环节,如果直接向学生提问“对比两个条约内容中要求开放的通商口岸,说说列强在侵略中国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应该会保持沉默陷入苦思或者按照参考书把答案机械地读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南京条约》开放通商口岸的历史地图和《马关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地图进行对比,再来提问,学生则可以借助两幅直观形象的地图,回答老师的问题,进而理解《马关条约》签订加速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又如:在“甲午之危”环节,介绍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直观展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路线和野心,对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也更容易理解。
在“甲午之战”、“甲午之殇”环节,则都采用了历史表格。“甲午之战”比较表,列举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重要战役的基本史实,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归纳问题的能力,又直观、生动展现了历史事件,间接感知具体历史史实。 “甲午之殇”比较表,列举了《马关条约》、《南京条约》的基本史实,结合“开放口岸”链接的历史地图,直观形象地展现了《马关条约》影响及危害之大、之深。
二、选用史料教学,培养时空思维
历史时空观念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初中学生的感性思维要强于理性思维,而培养初中生历史时空观念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即可完成。“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的而非观念的,我们不能从观念本身出发建立历史时空观,而应从历史发展的具体事物中建立这种观念,培养这种能力。”[1]而史料教学有助于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增加历史教学的容量或信息,拓展历史教学的视野,锻炼学生时空思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阅读能力、辨别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甲午之危”环节,分别以“日本方面”、“清朝方面”提供“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背景的史料“,学生借助史料深入分析“甲午之危”的“危”之所在:
中国国内形势,政治上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仍然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经济上仍然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军事上则是挪用军费,建颐和园,武备不足;态度上虽是经历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依然 虚荣自大,“颐和园又搭天棚”。日本国内形势,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家实力增强;小国寡民,缺乏资源和市场;战前节省开支,扩军备战,准备充分;遭遇经济危机,希望转移矛盾。通过深入的背景分析,学生非常容易理解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也为学生接受清朝战败的结果,并从中探寻败因得到启示埋下伏笔。
又如,在“甲午之战”环节,提供“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之战”、“威海之战”等丰富详实的史料;在“课外延伸”环节,设计制作手抄报《甲午风云》,要求学生收集甲午中日战争资料(文字资料、图片及说明、人物及介绍)。通过提供和收集史料,帮助学生全方位,以更广阔的视野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充实已经搭建的时空框架。
三、讲说历史故事,穿越时空环境
历史故事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又能促其自主学习和探究,将学生引领到“乐学”境界。将历史故事运用于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深化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教师讲述历史故事,可通过制造悬念、设置问题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时空环境,激发学生边听、边思,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
例如,在“甲午之战”环节,笔者讲述 “旅顺大屠杀”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们陷入了悲痛之中,大家都知道“南京大屠杀”让人痛心疾首,诸不知“旅顺大屠杀”更加惨绝人寰,这样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又如,在“中国人民抗争”环节,笔者讲述了民族英雄徐骧的抗争故事。《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愤慨谴责清政府投降卖国的行径,台湾人民鸣锣罢市,集会示威,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涌现了徐骧等一批英勇抗争的英雄儿女,并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笔者还推荐学生课后观看电影《赛德克·巴莱》等,多了解一些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笔者通过故事教学,穿越时空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史实,还原历史真相。
四、绘制思维导图,搭建时空框架
“历史思维导图是通过联想、推理等方法,使知识之间建构起联系,形成与主题要素相互联系的各层级知识(或概念)基本的思维网络。”[2] 历史思维导图具有工具性和可视化特点,学生可以将分散、零碎的历史知识点构建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思维导图多采用多种色彩构图,可以不断刺激大脑思维,既符合大脑思维的运作模式,又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加鲜活,栩栩如生。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是培养时空意识、搭建时空框架的最佳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结合时空因素,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