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梅森
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国制造》《我主沉浮》等,电影电视文学剧本《人间正道》《共和国往事》等,作品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国电视飞天奖等三十余种奖项
对上海最早的印象来自母亲有关上海的记忆。少年时代,我常听母亲说起她们家族流浪上海的往事:日军轰炸闸北时,年幼的母亲如何被抱在我大舅的怀里四处奔逃;40年代末,大舅如何参加律师团为王孝和案辩护,等等。和文学有关的一桩回忆是,她们家族曾在某一个比较富裕的时期定居于大陆新邨,和茅盾先生住在楼上楼下,那一时期,我的两个姨妈都曾听过茅盾、巴金的演讲。
母亲述说她的回忆时,我只是江苏徐州贾汪煤矿一个半工半读的小矿工,刚刚做起文学梦,上海的大陆新邨、茅盾、巴金离我都太遥远了,未来的人生对我来说还是个谜。然而,有些东西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谜底一旦揭破,着实令我惊异:80年代初当我第一次到上海,走进巨鹿路675号《收获》编辑部时才知道,原来,我所在的徐州贾汪煤矿和上海巨鹿路675号小洋楼竟是同一个主人——上海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上海和我竟是那么有缘分!成名后,许多人问我:像你这样一个连中学都没正经上过的矿工,在那么一种生存环境里,又是在一个文化极度贫瘠的年代,怎么就成了一个作家?文学最初的因子在哪里?我的回答一直是勤奋和努力,可心里没说出来的想法是,可能我和上海有些前世的缘分吧?
上海巨鹿路675号《收获》编辑部是我重要的文学之家,我迄今为止各个创作时期的重要中长篇小说大都发表在《收获》上,从上世纪《喧嚣的旷野》、《大捷》、《孤乘》,到新世纪的《中国制造》、《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收获》杂志在引领中国文学蹒跚前行的过程中,也忠实记录了我的文学成长和创作变化。
说到《收获》,许多师长、朋友是不能忘记的,尤其是李小林大姐和巴老。
小林大姐对我来说是严师益友,是当代文坛上少有的几个让我敬畏的优秀编辑之一。我二十年来在《收获》上发表的中长篇小说几乎无一没经过小林大姐的指教。这过程中免不了有争吵,有激辩——我狂傲的坏脾气是出了名的,可最终的结果对双方来说却总是十分愉快的。平心而论,每次和小林大姐谈稿子,我都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凡经过小林大姐的手编出来的作品,在我的同类作品中也是相对比较严谨精致的。今生有缘碰上小林大姐这样的视文学和刊物如生命的好编辑应该说是我的幸运,《收获》有这样优秀的编辑家是《收获》杂志的幸运。
因小林和《收获》的关系,我结识了巴老。第一次见到巴老是在武康路巴老家里,小林大姐和我谈稿子,好像是中篇小说《大捷》,小林提了不少意见,要我留在上海好好改一下,那时巴老身体还挺好,签名送了我一套《随想录》。90年代初,我先是下海经商,后又到政府挂职,几年没和《收获》联系。突然有一天,小林从杭州汪庄把电话挂到我家里,说是巴老天天利用自已的工作时间收看我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看不明白的地方就让她来讲。这让我极为意外:年过九旬,且在病中的巴老,竟还这么密切关注着文坛动向和这场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艰难改革的进程!小林大姐让我尽快给她寄本小说原著过去。原著我让浙江新华书店的朋友送去了,电视录像带,我也让中央电视台的同志送去了。
这时,《人间正道》引起的对号入座风波尚未平息,我的处境相当不好。这类反映当代生活,揭示官场矛盾的作品是不是还写下去?我心里是有疑问的。巴老和小林在这种时候给了我一个明确的信息:《收获》和文坛需要这类作品。小林问,《人间正道》你怎么不寄给我先看看?我说,在我的印象中,《收获》好像很少发表这类反映当代改革生活的作品。小林说,这是你的误解,不论什么题材,只要是好作品,我们都要发的。你把下一部长篇给我吧。于是,就有了《中国制造》和其后《国家公诉》、《我主沉浮》三部长篇小说在《收获》的相继问世。
2004年春节到上海修改长篇小说《我主沉浮》,小林大姐和我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快要退休了,以后不可能再直接编你的稿子了,我给你介绍一个新责编吧。听得这话,我不禁一怔——时间过得真是快,转眼间小林大姐竟到退休年龄了!再想自己也是人过中年了,近二十年的光阴就这么流逝了。
《收获》记载着许多文学生命的流逝过程,这本由巴老创刊于上世纪50年代的著名文学刊物从诞生那天起就当之无愧地承载着引领当代中国文学的使命。现在,《收获》不但是上海的著名商标,上海文化的著名品牌,也成了中国文学的著名品牌,因为《收获》的存在,上海多了份收获,中国文学多了份收获。
祝福你,《收获》!祝福你,小林大姐和编辑部的同仁们!
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国制造》《我主沉浮》等,电影电视文学剧本《人间正道》《共和国往事》等,作品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国电视飞天奖等三十余种奖项
对上海最早的印象来自母亲有关上海的记忆。少年时代,我常听母亲说起她们家族流浪上海的往事:日军轰炸闸北时,年幼的母亲如何被抱在我大舅的怀里四处奔逃;40年代末,大舅如何参加律师团为王孝和案辩护,等等。和文学有关的一桩回忆是,她们家族曾在某一个比较富裕的时期定居于大陆新邨,和茅盾先生住在楼上楼下,那一时期,我的两个姨妈都曾听过茅盾、巴金的演讲。
母亲述说她的回忆时,我只是江苏徐州贾汪煤矿一个半工半读的小矿工,刚刚做起文学梦,上海的大陆新邨、茅盾、巴金离我都太遥远了,未来的人生对我来说还是个谜。然而,有些东西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谜底一旦揭破,着实令我惊异:80年代初当我第一次到上海,走进巨鹿路675号《收获》编辑部时才知道,原来,我所在的徐州贾汪煤矿和上海巨鹿路675号小洋楼竟是同一个主人——上海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上海和我竟是那么有缘分!成名后,许多人问我:像你这样一个连中学都没正经上过的矿工,在那么一种生存环境里,又是在一个文化极度贫瘠的年代,怎么就成了一个作家?文学最初的因子在哪里?我的回答一直是勤奋和努力,可心里没说出来的想法是,可能我和上海有些前世的缘分吧?
上海巨鹿路675号《收获》编辑部是我重要的文学之家,我迄今为止各个创作时期的重要中长篇小说大都发表在《收获》上,从上世纪《喧嚣的旷野》、《大捷》、《孤乘》,到新世纪的《中国制造》、《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收获》杂志在引领中国文学蹒跚前行的过程中,也忠实记录了我的文学成长和创作变化。
说到《收获》,许多师长、朋友是不能忘记的,尤其是李小林大姐和巴老。
小林大姐对我来说是严师益友,是当代文坛上少有的几个让我敬畏的优秀编辑之一。我二十年来在《收获》上发表的中长篇小说几乎无一没经过小林大姐的指教。这过程中免不了有争吵,有激辩——我狂傲的坏脾气是出了名的,可最终的结果对双方来说却总是十分愉快的。平心而论,每次和小林大姐谈稿子,我都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凡经过小林大姐的手编出来的作品,在我的同类作品中也是相对比较严谨精致的。今生有缘碰上小林大姐这样的视文学和刊物如生命的好编辑应该说是我的幸运,《收获》有这样优秀的编辑家是《收获》杂志的幸运。
因小林和《收获》的关系,我结识了巴老。第一次见到巴老是在武康路巴老家里,小林大姐和我谈稿子,好像是中篇小说《大捷》,小林提了不少意见,要我留在上海好好改一下,那时巴老身体还挺好,签名送了我一套《随想录》。90年代初,我先是下海经商,后又到政府挂职,几年没和《收获》联系。突然有一天,小林从杭州汪庄把电话挂到我家里,说是巴老天天利用自已的工作时间收看我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看不明白的地方就让她来讲。这让我极为意外:年过九旬,且在病中的巴老,竟还这么密切关注着文坛动向和这场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艰难改革的进程!小林大姐让我尽快给她寄本小说原著过去。原著我让浙江新华书店的朋友送去了,电视录像带,我也让中央电视台的同志送去了。
这时,《人间正道》引起的对号入座风波尚未平息,我的处境相当不好。这类反映当代生活,揭示官场矛盾的作品是不是还写下去?我心里是有疑问的。巴老和小林在这种时候给了我一个明确的信息:《收获》和文坛需要这类作品。小林问,《人间正道》你怎么不寄给我先看看?我说,在我的印象中,《收获》好像很少发表这类反映当代改革生活的作品。小林说,这是你的误解,不论什么题材,只要是好作品,我们都要发的。你把下一部长篇给我吧。于是,就有了《中国制造》和其后《国家公诉》、《我主沉浮》三部长篇小说在《收获》的相继问世。
2004年春节到上海修改长篇小说《我主沉浮》,小林大姐和我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快要退休了,以后不可能再直接编你的稿子了,我给你介绍一个新责编吧。听得这话,我不禁一怔——时间过得真是快,转眼间小林大姐竟到退休年龄了!再想自己也是人过中年了,近二十年的光阴就这么流逝了。
《收获》记载着许多文学生命的流逝过程,这本由巴老创刊于上世纪50年代的著名文学刊物从诞生那天起就当之无愧地承载着引领当代中国文学的使命。现在,《收获》不但是上海的著名商标,上海文化的著名品牌,也成了中国文学的著名品牌,因为《收获》的存在,上海多了份收获,中国文学多了份收获。
祝福你,《收获》!祝福你,小林大姐和编辑部的同仁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