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而来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的确如此,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常常产生各种疑问,越是不知道的东西,他们越想探个究竟。正如学者所言,每一个幼儿都是天生的科学家。然而,由于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等特点,他们对自然角动植物的观察常常走马观花。那么该如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自主观察,使自然角成为他们接触自然,探索科学知识的场所呢?对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实践与研究,相信找到源头就能成功。
  一、兴趣源于生活
  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观察对象是保证幼儿观察活动成功的前提,而对小班幼儿来说,只有身边的事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去关注与探究。因此,孩子们的探究内容应来源于现实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才愿意与之“对话”。
  生活区新投放的绿豆很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经常会在这里玩舀绿豆的游戏。一天,大牛对我说:“老师,我知道绿豆是可以吃的,奶奶经常给我喝绿豆汤!”“是啊,绿豆除了可以煮绿豆汤,还有更大的本领,你们想知道吗?”(在我心里已经有了和孩子们一起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准备)于是在区角活动结束后,我接着大牛的话导入:“大牛说绿豆很好玩,也很好吃,因为他奶奶经常会煮绿豆汤给他喝,你们呢?知道绿豆还能干什么吗?”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只说喝过绿豆汤。于是我很神秘地说:“绿豆还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孩子们一听到魔术可来劲了。“想看,想看!”于是我就以变魔术的形式展开了“绿豆发芽”的实验,我边演示边讲解:“先拿个盆,里面铺一层棉花,再放些水,在最上面撒上一些绿豆,来,请几位乖宝宝撒上去!”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来撒绿豆,在撒了薄薄一层绿豆后,我引导孩子们观察,现在的绿豆是怎样的?“现在是小小的,一颗颗躺在棉花上,好像在喝水!”“老师,怎么还不变魔术呀?”大牛有些迫不及待了,我故意很神秘地说:“这个魔术要在你们看不到的时候变,等你们明天来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了!”“真的嗎?”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期待,“那当然了!”
  第二天,孩子们跨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问:“老师,昨天的魔术变出来了吗?”我示意他们自己去看。经过观察,孩子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真的变出来了!”
  二、效果源于策略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他们逐步加强观察的有意性,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的质量。
  策略一:提出观察的任务和要求。在活动前,教师要向幼儿明确观察的任务和要求,在不同的时间段,根据植物的生长过程,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讲清观察的具体内容。如观察绿豆发芽,可以引导幼儿比较绿豆在接触水之前与之后的不同,观察盆中绿豆芽的大小、长短、颜色是否一样等等,从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的热情,提升他们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
  策略二: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是促进幼儿自主观察的动力。在幼儿与自然角的互动中,教师的指导语是关键,一些局限于知识灌输的指导语会使幼儿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如“不对,应该是……”“老师告诉你吧”。而一些肯定、鼓励、开放的指导语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如:“你是怎么发现的?”“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呢?”有了探究欲望,我们应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如比较两颗绿豆芽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绿豆芽像什么,哪几颗先发芽的。由此看来,自然角其实就是课程的一部分,应充分体现它的教育价值。
  策略三:注重生活的随机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变化的环境特别感兴趣。如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草丛中的蜗牛,子成和毛毛捉来几只蜗牛,一下子吸引了许多小朋友,他们七嘴八舌地谈开了。蜗牛有眼睛吗?有嘴吗?它们喜欢吃什么?当时我想,幼儿对蜗牛如此感兴趣,这是多好的观察机会!于是我们把蜗牛带到了教室。浩浩高兴地问:“蜗牛有嘴吗?”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启发他说:“我们怎么做才能知道蜗牛有没有嘴呢?”有的说:“等它从壳里出来一看就知道了。”有的说:“给它东西吃就知道了。”于是我们找来了许多叶子放在缸里。可可说:“蜗牛快吃呀。”我说:“蜗牛怕生,我们等一会再来看它们吧。”我的话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开了。等到吃中饭时,叮叮急匆匆地来告诉我:“老师,蜗牛真的有嘴,叶子上有好多洞。”这一发现,使得孩子们更加坚信不疑的相信蜗牛有嘴。蜗牛虽小,但隐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师生共同观察的方法大大增强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与此同时,幼儿热爱动物、大自然的情感也在悄悄萌发。
  三、成功源于坚持
  自然角的植物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观察也不是一两次就能完成的,需要付出耐心和恒心,才能享受最后的成功。
  种植不仅是深受幼儿喜欢的实践活动,而且在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还能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从小养成劳动的意识。在种植蚕豆的季节里,我和孩子们特意在花盆中放入泥土,各自播种了一盆蚕豆放在自然角进行观察。
  孩子们每天早上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蚕豆有没有变化。几天过去了,花盆中的蚕豆没有一点点变化,他们有些着急,“老师,是不是蚕豆死了?”“它们怎么还不出来?”……“嘘!别急,它们正在泥土里努力地生长!我们要学会耐心等待,蚕豆宝宝一定会发出芽芽来的!”在孩子们耐心地等待和护理下,过了近一个星期,小牛第一个发现他的盆里的泥土裂开来了……这是期盼已久的惊喜,我立刻组织孩子们一起分享小牛的发现,通过孩子的讨论,他们推断出这条缝隙是蚕豆宝宝打开的,它的芽就要从这缝隙里钻出来了!预示到自己的蚕豆也会破土而出,孩子们顿时兴奋不已,欢呼雀跃。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后来的几天,孩子们不时地发现蚕豆的变化,有的看到有个白白的东西露出来了,有的看到蚕豆的皮裂开来了,有的说蚕豆宝宝把压在它身上的泥土都顶起来了……每天早上也有很多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一起发现。不久,一棵棵稚嫩、美丽的幼苗让关注它们的每一个人都享受到了快乐!
  一系列活动让自然角变得不再只是一种背景,一种摆设,而是一种活的课程。所以教师要相信,只要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找到幼儿兴趣的源头,并付诸行动,在自然角这片小天地里,幼儿就能大胆参与、主动观察,各种兴趣和能力也会源源而来,这些活动的教育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们定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烙下热爱大自然的印,萌发他们探索动植物世界奥秘的强烈愿望。
其他文献
以“工艺劳动”为切入点,组织幼儿开展“泥制铜浮雕”劳动体验活动,从劳动体验中学习、认知、思考、感知和行动,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劳动经验。本文围绕“理解与批判、联系与建构、迁移与运用”,生发自我生成、自我坚持、自我批判、自我创造、自我超越五个维度,剖析和解读幼儿工艺劳动中的深度学习。一、自我生成——唤醒劳动兴趣  教育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从传统的、教师占
幼儿园班级生活具有群体性、组织性、制度化等特点,为确保幼儿一日活动有序开展和质量提升,教师作为班级生活的策划、组织者,有时会设立“小先生”来协助教师班级管理工作。  “小先生”是在幼儿园班级集体生活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是教师把幼儿看作是学习生活的主体,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小先生”制的功能和价值,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提升“小先生”制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的作用。
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是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收集、分析比较系统的相关资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以及相关教育的效益和价值作出客观、全面、合理判断的过程。在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幼儿发展评价起着监控、检测、导向与促进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呈现可喜局面,但难掩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滞后的尴尬,如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情况;
幼儿园课程建构应站在幼儿立场,回归幼儿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幼儿园生成了一系列“疫情课程”。然而,很多所谓的“从儿童的起点”建构的课程,实则只关注到了幼儿表面的兴趣点,而非幼儿的真需要,甚至有些课程离幼儿的生活有距离。疫情下课程在哪里?如何将课程紧扣幼儿真生活、真需要?这些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思考。下面以中班主题活动“居家运动小达人”为例,阐述教师是如何将新冠疫情作为资源话题进行课程建构
按照后勤计划安排,开学第一个月保育老师的教研活动为“让爱从‘头’开始”扎辫子比赛。计划此活动有三个理由:一是保育人员的爱心直接关系到保育工作的质量,这里的从“头”开始,一语双关,不仅仅是指头发,同时也是新学期一次师德教育活动,保育老师要带着满满的爱开启新的学期征程。二是在平时观摩中发现,不少保育老师在起床整理环节先忙着整理床铺,教师承担起为女孩子梳理辫子的任务,导致班级幼儿不能及时投入游戏环节。我
截至2020年4月,南通市幼儿园中有省级课程游戏化项目17对,市级课程游戏化项目148对。经过五年多艰苦努力,项目园均建立了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本地区文化为中心,收集、整理具有当地代表性、典型性的资源,积极聚焦并有效开发利用适合幼儿的课程资源。通过对各类资源的筛选、改造、整合,各园形成了幼儿园、年级、班级三级资源库,并适时补充与丰富,初步建立了适宜的课程资源供给体系。
在当下,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活动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仔细观察集体教学活动,我们不难发现,活动过程中总会有个别或几个“不协调”角色。虽然在不少教师看来,这些“不协调”角色不至于影响集体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但在“教育要面向全体儿童”和“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应该认识到:关注这些儿童的发展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集体
“盒”玩具六:手影小屋(大班)庄燕华设计  设计意图  考虑到手影游戏需要在一个黑暗的空间内进行,而幼儿白天在幼儿园,一直处于明亮的环境,于是就想到用大纸箱制作一间封闭的小屋,让幼儿能够在小黑屋这样一个真实的黑暗空间内玩手影游戏,增强游戏效果。  制作材料  大纸箱,黑色即时贴,内置灯,夜光贴,手影图示。  外形尺寸:70cm×90cm×120cm。  制作要点  1.黑色封闭环境:用大纸箱制作一
一、丛书的出发点——让理论变为教师的行动  《让理论看得见》丛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教授主编,2011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一直困扰着学前教育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理论的主要践行者,是联结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以及学习行为对教育理论的践行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幼教理论。只有领会、掌握理论,才能将理论运用
一个富有支持性的环境应该能够很好地引发、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与学习。可在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区域布局不合理,区域墙饰过满,区域材料过少、过多或过乱等问题,很难引发幼儿相应的学习与探究。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区域环境的支持性,2018年11月16日,宿迁市中心城区幼教科研共同体在宿城区隆城颐和幼儿园以“幼儿园支持性区域环境建设”为专题开展了研讨活动。以下笔者将本次活动的主要操作流程与思考加以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