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裕亭的《系列小说拓展了微型小说的空间》是一篇很好的创作述评,既不同于一般的针对自己具体作品而写的创作谈,也不同于一般的创作理论探索。在这篇文章中,既有相裕亭对自己从事微型小说创作、特别是他的盐河系列创作的缘起与感悟,又有对系列微型小說创作的思考与困惑。
在《系列小说拓展了微型小说的空间》中,从“我为什么要写盐,并把‘盐味’的微型小说写成‘系列’”中,让读者了解作家相裕亭从“最初,我不知道我写的那一组组盐味小说叫‘系列’,压根儿也没有想到我会写什么‘系列’”,到创作出他的极具代表性的盐河系列微型小说“鸿篇巨制”的历程;从《系列小说拓展了微型小说的发展空间》中,不难读出裕亭对“系列微型小说”让他解决了“不亚于让舞者戴上镣铐去表演”这个难题之后的一种“兴奋”;而在他对 “系列微型小说的弊端所在”思考这一节中,看到了他对系列微型小说“其地域、场景的描写过于雷同,在描写场景和风物时,不经意间便会‘重蹈覆辙’”,“人物性格千面一貌” 这些“系列微型小说”难以回避的“短板”的无奈。这,正显示了相裕亭作为一个成熟作家的理性思考。
相裕亭所言的系列微型小说“地域场景的描写过于雷同”“人物性格千面一貌” 这些难以回避的问题根源何在,真的是系列微型小说的“短板”吗?回答这些问题,让很多微型小说作家、微型小说理论工作者颇费思量。笔者尝试着与裕亭兄共同来商讨破解这些问题,为此谈点自己的思考。
我以为,这些问题源于作家的创作思维,以相裕亭的“盐河系列”为样本,可以看出包括裕亭在内的很多系列微型小说作家,明显地存在过于追求系列的所谓“完整性”,试图通过“系列”来得到“一个长篇小说的架构”,正是这样的创作思维决定这些问题的存在。
一、本体思维:“系列微型小说”思维不能趋向于长篇思维
系列微型小说,本质上是微型小说而不是长篇小说的章节分割,长篇小说也不是N多个微型小说的拼盘。在此前我们对微型小说的特质以及架构微型小说的思维方式已经多有探讨,众多方家也在不同文章和不同场合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论断,这里对微型小说思维不再重复表述。
长篇小说(武断地说甚至包括中短篇)和微型小说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体量的大小,还在于其架构作品的思维方式有本质不同。其实,长篇小说的思维,早在宋代话本就存在,明清章回小说将其完善。无论从宋话本还是明清章回小说,乃至现当代的诸多长篇佳作中都显示出,长篇构架大多是除了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外,人物性格的描写有一个显著特征——在故事“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是在故事演绎中得以“发展”的,这是由“长篇”的文体特征所决定的,作为描绘生活“长河”的长篇小说,正是靠情节的发展完善人物、人物性格的发展来推进故事的。而描写生活 “浪花”(微小片段)的微型小说,可以有故事的离奇曲折,但人物性格在作品中是难以“发展”的。
每一种文体、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这里且不说长中短微小说,举个不同学科的思维和表达例子,比如介绍“相裕亭”这个人,就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介绍。
一种方式是:
相裕亭,男,60岁,身高1.78米,体重85公斤,浓眉大眼,身体壮实……
这种介绍可以让你知道那个传说中的“相裕亭”,这种方式就属于“自然科学”的思维表达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
相裕亭,作家,见面总是一脸笑容,擅聊天,为人和善,乐于助人,以微型小说成就闻名业界,他的“盐河系列”微型小说迷倒一大批痴男怨女……
这种介绍属于“人文科学”的思维表达方式。
再一种方式是:
相裕亭,江苏赣榆人,在家排行老二,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曾担任连云港市海州区宣传部副部长、区委党校校长、锦屏镇副镇长……
这种介绍属于“社会科学”的思维表达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描述表达“相裕亭”这个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虽然都能了解这个人,但人们得到的“相裕亭”这个概念是不同的,这就是各种不同思维和表达的差异。
众所周知,“系列小说”不仅仅是微型小说所独有,短篇小说同样有很多“系列小说”,甚至“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也有“系列”,比如有很多的长篇N部曲。看来问题不在于“系列”,而在于用“微型小说思维”方式还是用“长篇小说思维”方式来构架作品。现实中,试图通过“系列”来得到“一个长篇小说的架构”的追求存在于很多微型小说作家思维中,甚至一些微型小说理论批评家也把这作为“成功”的优势加以弘扬,这种“长篇思维”以实现长篇效果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系列微型小说“地域场景的描写过于雷同”“人物性格千面一貌”的根本因素。
二、回归本体:“系列微型小说”不能突破微型小说这个本体
系列微型小说,古已有之,在《世说新语》以及《聊斋志异》中就有很多,当今很多作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系列微型小说,成为微型小说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裕亭在《系列小说拓展了微型小说的空间》中已经列举了数十个系列之多,这些都是在业界颇有影响的名家的优秀作品。归总而言,无论从立意、取材和表达诸方面来看,当今的系列微型小说不外乎“主题系列”“背景系列”(环境背景、文化背景等)、“人物系列”(官场、军人、教师等等)、“故事系列”、“动物魔怪系列”、“时代系列”、“概念系列”,这些系列始终都是围绕微型小说本体创作所必需的元素而设置的,脱离了微型小说创作这个本体,就不成其为“系列”。比如有的把为数不多的若干篇创作风格相似,或同类题材、同类人物故事的微型小说称之为“某某系列”其实是不准确的,难以体现其“系列性”,只能勉强算是“一组”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系列,首先是基于单一微型小说而成立的,即便是系列微型小说,即便有时成组合式地发表,但其呈现主体仍然是单篇,其创作思维模式以及表达方式依然是要架构好每一篇。不去下功夫做好每一篇,而为了“系列”拼凑,脱离微型小说创作这个本体,为了“系列”而试图以较为宏大的构架,用“分期付款式”的零星创作来设置所谓系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那样你不如按长篇构架、按章节直接写长篇好了,何必“割肉”“补丁”式炮制“微型小说”呢,这也恰恰是作者自我否定微型小说价值的表现。 相裕亭的“盐河系列”是将背景(盐场及其盐场文化)、盐场人物、发生在盐场的故事融合的一个综合系列,借助“系列”扩大了传播、扩大了影响,然究其本质而言,是因为他的每一篇微型小说做得“有味”。
凌鼎年的《了悟禅师》《茶垢》《菊痴》《剃头阿六》等名篇,创作时并没有所谓的“系列构思”,只是经营好每一篇微型小说的架构,然由于都是浸润在娄东这一大环境和娄城文化这一文化背景中,因而从单篇的优秀作品继而自然形成了“娄城系列”;他的《那片竹林那棵树》《发现第八大洲》《辐射鼠》《最优计划》《此一时彼一时》等作品,每一篇都是精心架构的,这些作品或描写对诗意栖居、或对生态危机的峻急呼喊、或对保护环境的温和劝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生态忧患意识,不经意中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系列——“生态系列”微型小说。
系列微型小说的成功,永远是基于微型小说这个本体,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三、摒弃“长篇思维”: 有效破解“系列微型小说”“短板”
裕亭在文中阐述认为,系列微型小说的优势在于“拓展了微型小说的空间”,我表示赞同,但对于他兴高采烈地感到系列微型小说“让微型小说的‘舞者’挣脱镣铐,尽情表演”,这个说法我持保留意见。“带着镣铐跳舞”这是微型小说的本质特征带给微型小说创作的一个问题,裕亭在文中也写道“……微型小说要控制在1500字以内……不得超过2000字。那么,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既要用小说的语言结构,又要穿插进叙述与描写的小说要素,还要颇为智慧地写出耐人寻味、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拍案惊奇的故事来,不亚于让舞者戴上镣铐去表演”。我想说,“带着镣铐跳舞”正是伴随着“微型小说”这一文体而存在的,并不是通过“系列化”就可以卸掉“镣铐”的。
通过“系列”可以更多地展示其在一篇作品中意犹未尽的故事、人物表演。前邊我也阐述过,即便做“系列”仍要一篇一篇地做,你是无法因为“系列”就去突破微型小说质的规定性的,或者说你不能因为“系列”就放宽对每一篇微型小说的创作要求。我们从让裕亭产生通过“系列” 就能“让微型小说的‘舞者’挣脱镣铐”的“快感”可以看出,裕亭兄是基于“系列”能够扩大“容量”当着可以“写长篇”的思维而得出的感觉,这也可以从他的文中找到佐证,也就是他的“疑惑” 之处:
因为某一个章节的需要……确实需要他们去赴死……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死去后,叙述的“动力源”就失去了……放在一个“系列”中就欠妥当了,因为后面的故事里还要用到那个人物,这就给“系列”设置了“障碍”。
例如:“我在《盐东纪事》中的第二个章节中,安排管家陪着东家雪天去盐场打猎,从中将管家一枪打死了……可放在‘系列’里,后面还要用到管家怎么办?”
这些文字,恰恰表明了相裕亭是基于“长篇思维”来架构“系列微型小说”的——考虑到“后边还要用到这个人”(就是长篇小说要让人物性格在故事中发展的思考),过多考虑了人物的连续性、情节的连贯性,甚至他的《盐东纪事》都是按照章节来布局的:“我在《盐东纪事》中的第二个章节中,安排管家……”显然是长篇小说的构思和表述。
其实,只要摒弃“长篇思维”回归微型小说本体,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比如,在相裕亭后来的微型小说中,用到已经“死了”的管家的时候,他又“请”出大太太房里的一个当家丫头兰枝出场,依然有序推动了小说情节继续往下进展。裕亭认为“可从通篇布局上来看,显然是留下了‘斧痕刀砍’之伤”。我想说的是,裕亭你真以为你这是长篇小说啊?换句话说,你真以为读者会按长篇小说来阅读理解吗?即便是“系列”,你这依然是微型小说,谁也不会当成长篇小说来阅读理解。
对于“其地域、场景的描写过于雷同,在描写场景和风物时,不经意间便会‘重蹈覆辙’”“人物性格千面一貌” 这些“系列微型小说”难以回避的“短板”,我认为,微型小说本身的限定,不允许你过多地描写“地域、场景”,“地域、场景”只作为一种“背景”存在,只要每一篇不要重复抄袭自己的上一篇,又何虑“雷同”“重蹈覆辙”? 至于裕亭担忧的“人物性格千面一貌”问题,只要抛弃长篇的思维模式,突破构思的完整性、故事的连贯性、人物的连续性,运用微型小说的优势——篇目短小切换灵活、故事的独立性强、人物换场快捷,做好每一篇独立的微型小说,不脱离盐场背景、盐河文化这个总的方向,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定位,使人物在不同的故事中展现性格,“盐河系列”微型小说就不会让读者产生“人物性格千面一貌”的印象。
我相信你的实力,你已经并正在经营着手头的“系列”,“系列微型小说”这块牌子只会越擦越亮,绝不会在你的手中“演砸”了。
在《系列小说拓展了微型小说的空间》中,从“我为什么要写盐,并把‘盐味’的微型小说写成‘系列’”中,让读者了解作家相裕亭从“最初,我不知道我写的那一组组盐味小说叫‘系列’,压根儿也没有想到我会写什么‘系列’”,到创作出他的极具代表性的盐河系列微型小说“鸿篇巨制”的历程;从《系列小说拓展了微型小说的发展空间》中,不难读出裕亭对“系列微型小说”让他解决了“不亚于让舞者戴上镣铐去表演”这个难题之后的一种“兴奋”;而在他对 “系列微型小说的弊端所在”思考这一节中,看到了他对系列微型小说“其地域、场景的描写过于雷同,在描写场景和风物时,不经意间便会‘重蹈覆辙’”,“人物性格千面一貌” 这些“系列微型小说”难以回避的“短板”的无奈。这,正显示了相裕亭作为一个成熟作家的理性思考。
相裕亭所言的系列微型小说“地域场景的描写过于雷同”“人物性格千面一貌” 这些难以回避的问题根源何在,真的是系列微型小说的“短板”吗?回答这些问题,让很多微型小说作家、微型小说理论工作者颇费思量。笔者尝试着与裕亭兄共同来商讨破解这些问题,为此谈点自己的思考。
我以为,这些问题源于作家的创作思维,以相裕亭的“盐河系列”为样本,可以看出包括裕亭在内的很多系列微型小说作家,明显地存在过于追求系列的所谓“完整性”,试图通过“系列”来得到“一个长篇小说的架构”,正是这样的创作思维决定这些问题的存在。
一、本体思维:“系列微型小说”思维不能趋向于长篇思维
系列微型小说,本质上是微型小说而不是长篇小说的章节分割,长篇小说也不是N多个微型小说的拼盘。在此前我们对微型小说的特质以及架构微型小说的思维方式已经多有探讨,众多方家也在不同文章和不同场合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论断,这里对微型小说思维不再重复表述。
长篇小说(武断地说甚至包括中短篇)和微型小说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体量的大小,还在于其架构作品的思维方式有本质不同。其实,长篇小说的思维,早在宋代话本就存在,明清章回小说将其完善。无论从宋话本还是明清章回小说,乃至现当代的诸多长篇佳作中都显示出,长篇构架大多是除了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外,人物性格的描写有一个显著特征——在故事“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是在故事演绎中得以“发展”的,这是由“长篇”的文体特征所决定的,作为描绘生活“长河”的长篇小说,正是靠情节的发展完善人物、人物性格的发展来推进故事的。而描写生活 “浪花”(微小片段)的微型小说,可以有故事的离奇曲折,但人物性格在作品中是难以“发展”的。
每一种文体、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这里且不说长中短微小说,举个不同学科的思维和表达例子,比如介绍“相裕亭”这个人,就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介绍。
一种方式是:
相裕亭,男,60岁,身高1.78米,体重85公斤,浓眉大眼,身体壮实……
这种介绍可以让你知道那个传说中的“相裕亭”,这种方式就属于“自然科学”的思维表达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
相裕亭,作家,见面总是一脸笑容,擅聊天,为人和善,乐于助人,以微型小说成就闻名业界,他的“盐河系列”微型小说迷倒一大批痴男怨女……
这种介绍属于“人文科学”的思维表达方式。
再一种方式是:
相裕亭,江苏赣榆人,在家排行老二,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曾担任连云港市海州区宣传部副部长、区委党校校长、锦屏镇副镇长……
这种介绍属于“社会科学”的思维表达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描述表达“相裕亭”这个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虽然都能了解这个人,但人们得到的“相裕亭”这个概念是不同的,这就是各种不同思维和表达的差异。
众所周知,“系列小说”不仅仅是微型小说所独有,短篇小说同样有很多“系列小说”,甚至“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也有“系列”,比如有很多的长篇N部曲。看来问题不在于“系列”,而在于用“微型小说思维”方式还是用“长篇小说思维”方式来构架作品。现实中,试图通过“系列”来得到“一个长篇小说的架构”的追求存在于很多微型小说作家思维中,甚至一些微型小说理论批评家也把这作为“成功”的优势加以弘扬,这种“长篇思维”以实现长篇效果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系列微型小说“地域场景的描写过于雷同”“人物性格千面一貌”的根本因素。
二、回归本体:“系列微型小说”不能突破微型小说这个本体
系列微型小说,古已有之,在《世说新语》以及《聊斋志异》中就有很多,当今很多作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系列微型小说,成为微型小说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裕亭在《系列小说拓展了微型小说的空间》中已经列举了数十个系列之多,这些都是在业界颇有影响的名家的优秀作品。归总而言,无论从立意、取材和表达诸方面来看,当今的系列微型小说不外乎“主题系列”“背景系列”(环境背景、文化背景等)、“人物系列”(官场、军人、教师等等)、“故事系列”、“动物魔怪系列”、“时代系列”、“概念系列”,这些系列始终都是围绕微型小说本体创作所必需的元素而设置的,脱离了微型小说创作这个本体,就不成其为“系列”。比如有的把为数不多的若干篇创作风格相似,或同类题材、同类人物故事的微型小说称之为“某某系列”其实是不准确的,难以体现其“系列性”,只能勉强算是“一组”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系列,首先是基于单一微型小说而成立的,即便是系列微型小说,即便有时成组合式地发表,但其呈现主体仍然是单篇,其创作思维模式以及表达方式依然是要架构好每一篇。不去下功夫做好每一篇,而为了“系列”拼凑,脱离微型小说创作这个本体,为了“系列”而试图以较为宏大的构架,用“分期付款式”的零星创作来设置所谓系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那样你不如按长篇构架、按章节直接写长篇好了,何必“割肉”“补丁”式炮制“微型小说”呢,这也恰恰是作者自我否定微型小说价值的表现。 相裕亭的“盐河系列”是将背景(盐场及其盐场文化)、盐场人物、发生在盐场的故事融合的一个综合系列,借助“系列”扩大了传播、扩大了影响,然究其本质而言,是因为他的每一篇微型小说做得“有味”。
凌鼎年的《了悟禅师》《茶垢》《菊痴》《剃头阿六》等名篇,创作时并没有所谓的“系列构思”,只是经营好每一篇微型小说的架构,然由于都是浸润在娄东这一大环境和娄城文化这一文化背景中,因而从单篇的优秀作品继而自然形成了“娄城系列”;他的《那片竹林那棵树》《发现第八大洲》《辐射鼠》《最优计划》《此一时彼一时》等作品,每一篇都是精心架构的,这些作品或描写对诗意栖居、或对生态危机的峻急呼喊、或对保护环境的温和劝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生态忧患意识,不经意中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系列——“生态系列”微型小说。
系列微型小说的成功,永远是基于微型小说这个本体,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三、摒弃“长篇思维”: 有效破解“系列微型小说”“短板”
裕亭在文中阐述认为,系列微型小说的优势在于“拓展了微型小说的空间”,我表示赞同,但对于他兴高采烈地感到系列微型小说“让微型小说的‘舞者’挣脱镣铐,尽情表演”,这个说法我持保留意见。“带着镣铐跳舞”这是微型小说的本质特征带给微型小说创作的一个问题,裕亭在文中也写道“……微型小说要控制在1500字以内……不得超过2000字。那么,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既要用小说的语言结构,又要穿插进叙述与描写的小说要素,还要颇为智慧地写出耐人寻味、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拍案惊奇的故事来,不亚于让舞者戴上镣铐去表演”。我想说,“带着镣铐跳舞”正是伴随着“微型小说”这一文体而存在的,并不是通过“系列化”就可以卸掉“镣铐”的。
通过“系列”可以更多地展示其在一篇作品中意犹未尽的故事、人物表演。前邊我也阐述过,即便做“系列”仍要一篇一篇地做,你是无法因为“系列”就去突破微型小说质的规定性的,或者说你不能因为“系列”就放宽对每一篇微型小说的创作要求。我们从让裕亭产生通过“系列” 就能“让微型小说的‘舞者’挣脱镣铐”的“快感”可以看出,裕亭兄是基于“系列”能够扩大“容量”当着可以“写长篇”的思维而得出的感觉,这也可以从他的文中找到佐证,也就是他的“疑惑” 之处:
因为某一个章节的需要……确实需要他们去赴死……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死去后,叙述的“动力源”就失去了……放在一个“系列”中就欠妥当了,因为后面的故事里还要用到那个人物,这就给“系列”设置了“障碍”。
例如:“我在《盐东纪事》中的第二个章节中,安排管家陪着东家雪天去盐场打猎,从中将管家一枪打死了……可放在‘系列’里,后面还要用到管家怎么办?”
这些文字,恰恰表明了相裕亭是基于“长篇思维”来架构“系列微型小说”的——考虑到“后边还要用到这个人”(就是长篇小说要让人物性格在故事中发展的思考),过多考虑了人物的连续性、情节的连贯性,甚至他的《盐东纪事》都是按照章节来布局的:“我在《盐东纪事》中的第二个章节中,安排管家……”显然是长篇小说的构思和表述。
其实,只要摒弃“长篇思维”回归微型小说本体,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比如,在相裕亭后来的微型小说中,用到已经“死了”的管家的时候,他又“请”出大太太房里的一个当家丫头兰枝出场,依然有序推动了小说情节继续往下进展。裕亭认为“可从通篇布局上来看,显然是留下了‘斧痕刀砍’之伤”。我想说的是,裕亭你真以为你这是长篇小说啊?换句话说,你真以为读者会按长篇小说来阅读理解吗?即便是“系列”,你这依然是微型小说,谁也不会当成长篇小说来阅读理解。
对于“其地域、场景的描写过于雷同,在描写场景和风物时,不经意间便会‘重蹈覆辙’”“人物性格千面一貌” 这些“系列微型小说”难以回避的“短板”,我认为,微型小说本身的限定,不允许你过多地描写“地域、场景”,“地域、场景”只作为一种“背景”存在,只要每一篇不要重复抄袭自己的上一篇,又何虑“雷同”“重蹈覆辙”? 至于裕亭担忧的“人物性格千面一貌”问题,只要抛弃长篇的思维模式,突破构思的完整性、故事的连贯性、人物的连续性,运用微型小说的优势——篇目短小切换灵活、故事的独立性强、人物换场快捷,做好每一篇独立的微型小说,不脱离盐场背景、盐河文化这个总的方向,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定位,使人物在不同的故事中展现性格,“盐河系列”微型小说就不会让读者产生“人物性格千面一貌”的印象。
我相信你的实力,你已经并正在经营着手头的“系列”,“系列微型小说”这块牌子只会越擦越亮,绝不会在你的手中“演砸”了。